2023-07-27 17:25:55 来源 : 文秘帮
护理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更需要护理科研的支持来推动学科的发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事业的主力军,培养其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国家教育部将本科护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为“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中可见国家对本科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视。但目前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即基础培训、护理研究的课程教学、科研实践三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导致本科护生知识结构松散,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性培养。笔者试图通过对本科护生护理科研认知现状的调查,为本科《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104名08级护理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其中男10名,女94名,填写后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结果 2.1护理科研的重要性 83.7%(87/104)的学生认为学习科研知识很重要或重要。92.3%(96/104)的学生认为培养和提高护理科研能力很重要或重要,88.5%(92/104)的学生认为护理科研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促进作用,91.3%(95/104)的学生有做护理科研的打算。2.2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74.0%(77/104)的学生经常从图书馆借书,92.3%(96/104)的学生借的是中文书籍,62.5%(65/104)的学生借的是护理及医学书籍,45.2%(47/104)的学生经常上网查阅资料。 2.3参与科研活动情况 18.3%(19/104)的学生参加过护理科研学术会,36.5%(38/104)的学生参加过护理科研小组,34.6%(36/104)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过护理科研文章,1.9%(2/104)的学生已发表过护理科研论文。 2.4科研实践步骤困难程度排序 科研实践步骤困难程度依次为: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论文书写 2.5《护理研究》课程的考核方式 53.8%(56/104)的学生赞成开卷考试,46.2%(48/104)的学生赞成实践考试,同学们都不赞成闭卷考试。 2.6有无必要书写毕业论文 55.8%(58/10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1.2%(22/10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3.2%(24/10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 3结论 3.1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科研很重要,但参与科研活动较少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科研很重要,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参与科研活动较少。另外大部分学生经常从图书馆借书,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说明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图书馆借的书大多为中文书籍,说明一方面护理本科学生的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需鼓励学生给自己施加压力,进一步拓宽眼界。 3.2《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改革 笔者曾尝试在《护理研究》教学中应用课题作业法,学生反映良好[1]。在《护理研究》学习结束后,调查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各步骤的困难程度进行排序。结果显示: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论文书写,说明选题和科研设计仍然是学生感到最头痛的,这与医院的调查结果相一致[2]。而马芳等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问题包括选题太大、范围太广,选题陈旧、无新进展[3]。说明选题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课时,尽量采用实例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通过实例给学生更多的参考,启发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 3.3《护理研究》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调查 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赞成开卷考试或实践考试,不赞成形式死板的闭卷考试。以前采用了闭卷考试,虽然可操作性强,但是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因此以后应尝试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书写毕业论文有必要,可以考虑将课程的考核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自由选题,写出开题报告,教师根据报告质量给出评分,第二阶段在学生实习结束后根据其上交的完整的论文给出评分,两次成绩相加,即为该课程的总成绩。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给学生一定压力,使学生在实习时既要勤于思考和练习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同时也更好掌握了论文的书写格式,学以致用,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3.4学生的建议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学生还提了一些教学相关建议。如:①增加学生到图书馆实践的学时数;②应适当介绍医学科学进展和医学科学的先进方法;③适时增加实践课(如到病房进行资料收集的实习);④多介绍优秀科研设计,多分析科研文章等;⑤增加计算机软件(如SAS、SPSS等)及上机实习的机会;⑥安排科研讲座,请科研专家介绍科研经验。这些建议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采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职业技术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在培养的护理本科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护理技能和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教育、科研的能力,因此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了学生的一些现状及需求,获得了一些教学相关建议,从而为本科《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护理;科研;高职院校
【资料图】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其实只有短短30多年。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高职院校护理学科学研究,由于学校层面的科研资源匮乏和专业的限制,科研水平目前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力量薄弱,问题颇多。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探讨问题与思考对策,以求更多同行对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工作的更多关注。
1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现状
1.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本科医学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现象,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工作常局限于执行医嘱,作常规操作,导致护理管理者自身对护理科研工作也认识不足。对护士只限于不出差错事故及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等,很少有科研上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缺乏科研创新动力,科研意识淡薄。
1.2学校缺乏足够重视,护理科研结构性失衡
高职院校,包括医学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第一要务,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无可厚非。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因此完全屏弃了学术研究,甚至忽略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导致教师包括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没有平台、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也有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也重视科学研究,但仅只关注与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业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偶而有些学术研究,也停留在模仿其他专业或者基础医学的实验研究,仍未涌现大量的体现护理临床专业需求特点的应用型研究、产品开发研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在结构上亟需完善。
1.3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素质低下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时间短,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发展先天不足。总之,高职院校护理学的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高职院校护理科研力量主要来自院校的专任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仍以大专教育为主体[1],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不高,重实践,清理论,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无法开展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护理科研工作。护理学科虽然从业人员数目庞大,却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大多长期从事大中专教学工作,或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她们是目前护理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力量。由于高职护理教育长期以来轻基础理论、重专业实践,在科研上更无太高要求,所以老师大多重教学而忽视科研,及其缺少科研经验的积累。
2 高职院校护理学科研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1建立高素质的护理科研人才队伍
2.1.1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护理科研的动力与兴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护理的专业老师,他们应该是从事护理学理论、内涵及人文护理等研究内容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应想方设法调动护理专业老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培训增强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教师自学,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如把老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校去进修护理科研,以提高现有师资的科研能力。
2.1.2增加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科研素养。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护理专业教学能手的同时,应该也是从事临床操作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的主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可以通过护理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她们的学历层次;其次,更加注重护理教师科研设计、选题能力的培养,统计学、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三,开阔视野,激活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养。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研究新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技术,发展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使护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2.2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高度重视护理学术研究
高职院校领导必须从护理专业生存高度重视其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护理科研的激励机制,努力把护理学术研究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同等地位,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护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临床护理需要,重点研究开发能满足护理工作需求的技术与产品,在重视一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同时,更加开拓思路,竭力研发技术改造成果。
2.3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护理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回到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对各种护理活动进行详细的、真实的记录、编排与保存。此外,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如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同时,不断地增强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意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护理科研的能力,挖掘护理科研的各种资源,尽快缩短高职院校护理科研与本科院校的距离。
2.4积极主动,努力申报各级各类基金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重视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认真填写标书等;其次,可以与有科研基础的其他单位联合申报,形成联合攻关小组,以高标准积极参与竞争;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唤起全社会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对起步较晚的护理科研给予扶持,设立专门的护理科研基金或单独的护理科研课题申报渠道,提高课题申报中标率。
2.5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
【关键词】 护理导师;教学模式;护理科研
护理人员科研水平低的现象引起了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护理本科生是护理队伍中的较高层次人才,是承担护理科研的主力军[1]。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授课来完成,科研实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2]。“导师制”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带教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但很多护理导师本身没有护理科研的经验,在带教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3]。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对“导师制”的科研带教模式进行了改良,形成了“护理导师助教护生”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实习的正规全日制护理本科生47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4人;年龄20岁~24岁;学制4年,临床实践12个月,进入临床实习前均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护理研究课程,有一定的科研理论基础。选择2006年和2007年采用“导师制”带教模式23名学生为对照组,2008年采用“护理导师助教护生”三位一体带教模式的24名为实验组。护理导师20名,均为女性,年龄28岁~51岁,工作年限5年~35年,其中大专6人,本科14人;护师7人,主管护师9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人;做过科研的有6人;助教8人,均为女性,年龄22岁~25岁,正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均在学校及医院接受过系统的护理科研课程学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过近1年的科研实践工作并完成专科论文1篇,在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
1.2 方法
1.2.1 “导师制”教学模式 科研实践贯穿于整个实习阶段,每个学生安排1名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选题确立、查阅文献、科研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最后进行论文撰写。第1周~第20周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和完成开题报告;第21周~第40周指导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资料,完成科研设计;第41周~第48周完成论文撰写。
1.2.2 “护理导师助教护生”三位一体的带教模式 “导师制”教学中近一半的护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困难,其中课题设计最多;大部分的本科护生在进行护理科研时有困难,主要集中在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2]。针对护理导师科研经验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护理科研课程的学习,将24名实习生随机分为8组,每组实习生除配有1个护理导师外,还增加了1名新毕业的本科生作为实习生的助教,和护理导师一起相辅相成,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带教,指导内容同“导师制”。
1.3 效果评价
1.3.1 学生评价 实习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自我评价,每个项目得分范围为0分~4分,0分为完全不具备该种能力,1分为具备部分能力,2分为基本具备,3分为较好,4分为完全具备。
1.3.2 学生论文评价 由指导老师组成论文评审小组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和评分。制订统一评分标准,评分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立题依据、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科研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对结果的讨论等。论文总分100分,90分~100分为优秀论文,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中等,60分~69分为及格。
2 结果
47名学生均在老师的科研实践指导下各完成论文1篇,其中优秀论文22篇,良好23篇,中等2篇。表1 两组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价分表2 两组学生科研选题类型人(%)表3 两组学生科研总分和各项分数比较分
3 讨论
3.1 “护理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带教中的作用 刘芳[3]的调查显示,对于首次进行科研活动的本科护生来讲,96.7%的人在进行护理科研时有困难,主要集中在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方面,有1/2~2/3的人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有困难。科研实践中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4],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帮助非常必要。“护理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科研实践的全过程得到连贯的精心指导,确保学生科研实践和论文的高质量完成。张美芬等[5]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指导老师在科研选题、文献查阅、科研设计、科研实施、数据统计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护理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的科研带教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有43.3%的护理导师感到指导护生有困难,其中课题设计方面有困难者达到65.6%,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困难较少[3,68]。
3.3 “护理导师助教护生”三位一体带教模式的作用 目前仅本科教育中护理科研被要求是必修科目,中专和大专教育中未被重视,本科护士由于在临床工作时间短、经验少,还不能完全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出现护理科研题材的选择缺乏宏观性,研究问题的叙述、研究方法的确立缺乏科学性等问题[6]。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学生对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和数据处理三方面的自我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在完成的论文在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和论文的总分上高于对照组(p<0.01)。三位一体带教模式中的助教人员是在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本科生,和护理导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带教,有效地弥补了部分护理导师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在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中的困难,也弥补了新毕业本科生临床经验不足的缺点,共同促进了科研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云.护理教育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j].护理研究,2005,19(8a):15941595.
[2] 习博,高琴,靳辉,等.医学本科生综合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4(3):230232.
[3] 刘芳.护理导师带教本科护生开展护理科研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6061.
[4] 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3436.
[5] 张美芬,尤黎明.“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实践中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7172.
[6] 方芳,李萍.护理科研指导小组运作的效果及问题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9):4445.
【关键词】大中专护生;科研素质;科研态度;科研能力
A Survey on the Diathesis of Nursing Research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 Medical College
LI Chun-yan,JIANG Yan.Department of Cardiac Medicine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yang,Hunan Province,42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message of the recent situation on the diathesis of nursing research of student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 medical colleg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possibly existing in.Methods Investigated the diathesis of nursing research of 80 nursing students were from different school and practiced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yang in 2008 with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Then made a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Most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nursing research and expected more chance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on nursing research.But a great part of students were lack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relevant to nursing research and unsatisfied with those they pared with the Students from secondary school,the diathesis of nursing research of the Students from medical college was better (P
【Key words】College Nursing student;Scientific Research Diathesis;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指出,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为中专占50%、大专占30%,也就是说,今后护理大专、中专生仍将成为临床护理力量的主力军。然而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护理专业要发展,必须重视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临床护理人员只有树立科学思维的头脑,才会在临床实践中洞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通过护理科研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对护理大、中专生的科研素质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科研能力现状,将为今后护理院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改革提供服务。鉴于此,本文对2008年在本院实习的不同院校的大中专护生的护理科研态度、知识及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相关文献[1,2]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闭合式提问,问卷包括两部分:一般资料及科研素质方面。科研素质问题共10项,前2项调查大中专护生的科研态度,3~9项调查其科研知识及能力的现状,第10项调查其对目前具备的护理科研素质满意度。
1.2 调查对象 为在本院实习的不同院校的大中专护理专业学生80名,其中大专护生40名,中专护生40名。
1.3 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实事求是,认真填写。共发放问卷调查表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获取资料后,进行统计描述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大专与中专护生护理科研态度、知识及能力方面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科研态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专护生对护理科研感兴趣的有45%,而认为自己有必要进行护理相关学习的亦有62.5%。而大专护生中有90%对护理科研感兴趣和认为自己有必要进行护理科研相关学习。由此可见,不管大专还是中专护生大多数在护理科研态度方面都是积极的。
2.2 护理科研知识与能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中专护生当中均认为自己当前的知识水平没能进行一定科研活动、对常用统计学方法及护理论文的撰写均不了解。而大专护生当中27.5%的曾经旁听过科研讲座,17.5%的认为自己现有知识水平能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及对常用文献检索数据库有所了解。12.5%的认为自己对课题设计、实施及论文的撰写有一定认识。
2.3 科研素质满意度 从表1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专护生及大多数大专护生对自己目前的科研素质都不满意。
2.4 大、中专护生所具备的护理科研素质是不同的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对护理科研的设计与实施、常用统计学方法的了解及独立或协助发表护理论文方面,中专护生与大专护生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科研素质的其它几个方面都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P
3 讨论
3.1 大中专护生护理科研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002年2003求预测研究课题组经过专家论证提出,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在卫生人力的配置上应基本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应达到1∶1。照这个比例进行预测和规划,到2015年,医护人数均将达到232.3万人,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均为1.5,这就意味着护士数量在2001年128.7万人的基础上,净增加103.6万,平均每年净增加7.4万。尽管近几年高等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扩大了招生量,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呈上升趋势,但中专学历仍为主体,我国目前中专学历的护士估计占85%左右[3]。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当中,中专、大专层次的护理人员仍是临床护理活动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尽管本科层次护理教育普及后,本科护生会在护理科研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然而临床护理科研活动当中,又或多或少的会有这两层次的护理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大专层次,比如说协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参考文献的搜集等。有文献报道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全国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的护士人数虽逐年增加,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开展护理科研的需要[4]。因此对大中专护生基本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大专护生亦是不容忽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护生对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科研素质不满意,期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护理科研的相关学习。
3.2 大中专护生对进行护理科研所需的知识储备薄弱 我国的护理教育当中中等护理教育是我国层次最低的护理教育项目,其生源以初中毕业为主,学制为3或4年,缺乏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基础文化水平低,综合、分析、理解、逻辑思维、文书撰写及统计推理能力欠缺。而且,在3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基础差、时间短、内容多的原因,故多数学校对纠正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偏深”现象采取了优化教学内容办法。教学内容的原则是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因而有研究报道全国506 所中专护士教育中,基本上没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 而部分院、系护理专业,虽有科研、计算机、统计等课程,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5]。大专作为比中等护理教育要高一层次的护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方面好于中等护理教育,但同样由于大专为3年制的时间限制,许多专业课程课时仍然不足。因而由于基础文化水平及课程课时等原因导致了大中专护生的知识结构薄弱。
3.3 对策
3.3.1 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 使护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为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提高护理科研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3.2 重视课堂内外自己模仿练习 就大专层次护理教育而言,以往的教材和教学没有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教材中几乎很少有科研设计的实例,很少有论文的例文,教师授课时给护生提供例文也不多,尽管很详细地讲述了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如何撰写科研论文,但护生很少见到实例,仍没有感性印象。虽然理论授课完成了,但要求护生在临床实习时做科研、写论文,仍是纸上谈兵,无从下手。而中等护理教育则纯粹就不开护理科研这类的课程。因此,无论是课堂内外自己重视模仿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3.3.3 继续教育学习 根据世界医学教育体系及国外护理教育结构来对照,我国的护理教育也可分为基础护理教育、基础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而中专、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均基础护理教育。这类护生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后,还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继续接受进一步的学习。所谓多层次,即:指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对症下药”。从基础理论、人文学科到与科研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与培养。所谓多渠道,即:指自学、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自学或函授)、专升本、业余大学或短期专修班。所谓多样化,即:不断参加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题讨论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 黄一虹,王志荣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66-1068.
[2] 张晖,何莹燕.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研究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研究.现代护理,2004,10(3):211-212.
[3]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 顾美仪.试论高护毕业生在护理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中华医院管理,1996,10 (7):401.
【关键词】护士;护理科研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6―02
调查分析护理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护理学领域的未知事物进行反复探讨,系统观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科学分析的一种认识活动。护理研究被认为是护理学发展的基础[1]相比,我国护理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尚属薄弱环节[2],与医学其他学科相比,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待发展[3],护理学发展依赖于护理研究和结果的应用,而护理队伍中的临床一线护士做的护理科研并不多,本文就临床护士护理科研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探讨限制护理科研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加强在职护士科研能力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采用方便取样随机调查法,调查某三甲医院临床护士60名,现场发放问卷,不记名答卷,现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 调查内容: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①护士基本资料(含2个小项目);②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的现状(含6个小项目);③护士对护理工作及护理科研的态度(含3个小项目);④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含1项多选);⑤护士希望在科研方面得到继续教育的内容(含1项多选)。调查问卷有是非和多选题两种。
1.3 分析方法:应用Excell软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的60名护士中,护士占46%,护师以上职称占54%,中专学历占63.2%,大专学历占27.4%,本科学历占5.9%。
2.2 护理科研现状:60名护士中仅有10名(17.1%)接受过系统科研知识学习,15名(25.3%)参加过护理科研,4名(4.9%)取得过科研成果,3名(4.5%)发表过科研论文,41(68.1%)有搞科研的愿望。由此可见大多数护士有搞护理科研的愿望,而真正搞过科研的人数却不多,取得过科研成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参加过科研并取得科研成果与学历有关。
2.3 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4.4%的护士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合格护士与科研无关;认为搞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的地位没有意义者占36.1%;21.2%护士认为护理科研是少数专门人才从事的,高不可攀。
2.4 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80.6%的护士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作为科研中最大的困难,认为选题困难者46名(75.7%),有39.2%的护士把没有经费认为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外语水平低23名(36.5%),得不到其他人员的协作17名(28.1%),仅有15(24.7%)认为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还有名(18.4%)对所搜集的资料不会统计分析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5 护士为提高科研能力,希望得到的继续教育内容:外语依旧是护士最大的障碍,本调查结果46名护士(75.7%)希望得到外语的再教育,其次是如何撰写科研论文42.4%,38.9%的护士想学习如何设计科研论文,希望得到继续教育统计学的有38.9%,仅有30.2%的护士希望得到文献检索的继续教育。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有98%希望得到外语方面的学习,71.1%希望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
3 结论
3.1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护士的科研基础条件差,只有17.1%的人进行过系统的护理科研知识的学习,75.7%的护士最想得到的继续教育是外语。目前,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中有2/3第一学历是中专,基础文化水平较低,综合、分析、理解、逻辑思维、文稿撰写、统计推理等能力欠缺,缺少应有的科研素质,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发展。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有一批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分配到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但现实的教育仍落后于实际需要。教育能增加护士科研知识,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发展多种教育模式是最多被建议的教学措施[4-5]。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所谓多层次,即指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对症下药”。从基础理论、人文学科到与科研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与培养。所谓多渠道,即指自学、成人高校、业余大学或短期专修班。所谓多样化,即不断组织和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题讨论,为护理人员提供一定护理期刊,及时了解国内护理发展动态。
摘要:目的探讨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420例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有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等,其中,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影响最大。结论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认为科研重要、毕业后考研或出国、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当前有参与科研课题的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更浓。
关键词:本科护生;护理学;科研兴趣
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护理专业本科教育肩负培养护理本科生初步科研意识与技能的任务,由于我国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护理本科学历者必然成为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1]。护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护理科研人才培养,本科生是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从内心喜欢、热爱这项工作,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3]。我国关于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
016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在1—3年级随机选取班级,共抽取15个班共420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等),科研兴趣(不感兴趣计1分,较不感兴趣计2分,不确定计3分,较感兴趣计4分,非常感兴趣计5分),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等15个条目。按班级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前做适当说明,护生认真填写、单独完成,问卷当场回收。
1.3质量控制
回收问卷后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问卷剔除标准:(1)所有条目均勾选相同序号选项;(2)勾选答案呈规律的波浪形。整理有效问卷并进行编号,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提高录入准确性。数据录入中对缺失值采用均值替代的方法进行补充。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420人,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男生26人,占6.7%,女生363人,占93.3%;平均年龄(19.26±1.21)岁;大一132人,大二122人,大三135人。
2.2本科护生科研兴趣
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3分),平均(3.47±0.90)分。
2.3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等因素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4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多因素分析
以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程度为因变量,以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当前是否有参与科研课题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P<0.05。Durbin-Watson统计量为1.995,与2接近,可认为回归模型中的残差之间相互独立,自相关问题不显著。对应的VIF值均接近1,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经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3。表3显示,回归方程的F=70.474,P<0.001,说明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有意义。最终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分别为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与指导教师的关系、生源地。
2.5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主要因素
3讨论
3.1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程度
科研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可深入护理现象的本质,探讨护理活动规律,为决策提供可靠、有价值的证据[4]。由于我国护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较少,科研重任便落在了本科生肩上。如何激发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培养和提高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已成为我国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5]。文献报道显示,护生对护理科研持消极态度,认为较乏味、充满压力,与其未来职业没有关系[6]。本研究调查发现,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说明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巴西研究者对278名医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调查发现,81.7%的医学生对科研感兴趣,60.8%的医学生表示对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感兴趣,其中10.4%的医学生在校期间已有[7]。日本研究者对269名2—6年级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38.3%的医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58.4%的医学生是4年级及以下学生)[8]。这与本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高年级本科护生。笔者从事护理科研教学8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科研感兴趣,但真正开展科研的学生并不多,而在校期间能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从学校政策着手,鼓励本科护生参加科研活动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并无明显影响。不同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毕业后打算、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当前是否有参与科研课题,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有影响。(1)城市本科护生较农村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更浓,可能与不同生源地护生在校期间关注焦点不同有关。我校护理科研为考查科目,护生表示其更重视考试科目,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考试科目上,因为考试科目得高分才有获得各种奖励的可能。(2)本次调查发现,87.4%的本科护生认为科研十分重要,科研兴趣也较浓。尚未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本科护生,可能与其没有接触过科研或是毕业后有转行打算等有关。对于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需要从入校开始就进行培养。目前护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研意识。因此,早期培养护生科研意识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术视野、培养科研探索精神有着深远意义[5]。(3)与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的护生相比,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的护生科研兴趣更浓,这可能与其对科研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更加全面有关。(4)64.6%的本科护生认为科研兴趣与指导教师有关。有研究者认为,培养合格的护理科研指导教师有助于护理科研教学健康发展[6]。护理科研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并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传统大课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呆板、内容枯燥、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兴趣不高。信息化时代,教师应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将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科研兴趣。(5)周琦等[5]研究发现,7.88%的本科护生申报过科研课题。本次调查发现,仅有7.5%的本科护生有科研课题。可见,本科护生课题申报积极性不高且课题中标率不高,应加强对护生科研课题申报的指导。由于影响科研兴趣的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很难控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干扰,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因素与科研兴趣间的关系[9]。从4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生源地。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影响最大的是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对提高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3.3阻碍本科护生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76.6%的护生认为大三医学课程太紧,社团活动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是阻碍其参加科研的主要因素,建议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另外,71.5%的本科护生认为自己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影响其科研兴趣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此之前,护生并没有认识到进行科研对自身有什么益处,等到大三下学期开设该门课程后,往往已经错过了申报科研项目的时机而直接下临床实习了。因此,早期向护生介绍科研相关知识,有利于护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科研积极性。
总之,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而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有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其中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影响最大。建议在低年级时向护生介绍科研的重要性、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进而促进护理科研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玉娇,喻丹,杜春林,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3):1071-1073.
[2]杨丽娜.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对策探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3]焦伟伟,申阿东.论医学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69-70.
[4]胡雁.护理研究[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周琦,张丽,柴广丽.护理人员护理科研意识与实践调查的对比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917-920.
[6]陶莹,李玉霞,李丽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2):1477-1480.
[9]吴丽萍,万丽红,彭飞扬.本科护生手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1-1034.
1.1一般资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开放床位56张,护理人员18人,其中男1人,女17人;年龄22~51岁,平均28.7岁;护士8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3人,副主任护师2人。
1.2方法
1.2.1临床护理分类
我科临床护理分类配置为6类,分为甲、乙、丙组,实行“专病专护”制度。甲组配备护士6名、乙组配备护士6名、丙组配备护士4名,总务护士1名,护士长1名。每组的工作内容如下:甲组主要负责偏瘫和老年患者的专科康复护理;乙组主要负责骨折、烧伤和心肺康复患者的专科康复护理;丙组主要负责脊髓损伤患者的专科康复护理。
1.2.2护理管理及工作配置
护士按照1~12级岗位级别进行管理。护理岗位主要由工作年限、学历及学位、职称及任职年限、学会任职、科研及教学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并进行定岗定级。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级定岗文件,按照职称、工龄、学历、临床能力等进行分级定岗。护士工作量的配置实施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对所管的患者实行责任制包干。即:每位患者由固定的责任护士管理,对患者实行全程、全面、连续的护理,护士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护理工作职责。在临床护理方面,我科通过初步研究探讨,收集一年中不同季节、每月不同星期、每天不同时间段等康复患者的护理需求特点,进行护理排班,以最大限度优化和利用护理资源。如考虑到部分患者在工作时间到治疗室进行康复治疗,护士长根据护士工作量的情况进行弹性排班,分别在11:00和16:00增加人力,同时在晚间18:00-22:00增派1个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夜间的康复护理和健康宣教。
1.2.3康复护理教学分类
根据职称,对护士的带教职责进行分类和规范,具体如下:高级职称(2人),主要教学职责为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课堂授课;中级职称(3人),主要教学职责为课堂授课、技能培训和考核;初级职称(5人),主要教学职责为临床带习。同时,康复护理教学实行“专病专教”制度,根据每组护理病种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2.4康复护理科研分类
以病种和研究方向为核心组建护理科研队伍,鼓励护理科研。目前我科设立的主要护理科研有4个方向,分别为:神经康复护理研究,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康复护理研究;骨科康复护理研究,主要从事骨折和骨关节病的康复护理研究;脊髓损伤康复护理研究,主要从事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研究;心肺康复护理研究,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术前术后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和老年患者康复护理研究。
2结果
我科的床护比为1︰0.32,低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床护比(1︰0.46)[4],但能有效完成康复科的日常患者护理,且患者满意度较高。我科护士在2012年某月的护理项目工作统计见表1。由表可见,康复科的特殊性在于护理的治疗项目和时间较少,健康教育及专科护理耗时最多。2012年我科康复护理组课堂教学总学时为132学时,临床带习30学时;总共指导康复研究生3人,本科生148人。2007年6月-2012年6月5年来,我科主持部级、省市级课题4项,发表护理科研论文40余篇。
3讨论
据调查,我国护士平均每天要做104项工作,其中1/3~1/4属非护理工作,护士工作压力大,护理质量较低。同时因护士短缺,出现了由患者家属、护工代替护士进行病情观察、用药监护等现象,使得护理质量更难以保证,严重影响医疗安全[5]。护士人员配置与患者的安全问题,引起了护理管理者们的高度关注[6]。床护比即床位与护士人数的比例[7]。我国的床护比是根据原卫生部1978年颁布的《关于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配置,即医院>500张床位,床护比为1︰(0.58~0.61);300~500张床位,床护比为1︰(0.50~0.52);<300张床位,床护比为1︰(0.40~0.46)。临床平均床护比为1︰0.4[7]。这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医院中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配置的护理人员数可相应调整。目前全国各地医院的床护比数据不容乐观。刘玉馥等[8]调查了重庆市30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结果显示床护比为1︰0.44。该结果略高于《草案》[5]推荐的平均床护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3年的开放床位数为4300张,床护比为1︰0.46[4]。而康复医学科的床护比仅为1︰0.32。虽然康复科的床护比低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平均床护比,但通过严格的护理管理和护士配置,能有效完成康复科的日常患者护理,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康复科对护理工作进行分类配置,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分类配置可使护理人员更专业于其亚专业的临床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教学分类配置使护理人员根据其教学职责和专业教学方向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根据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及康复医学系的教学课程安排特点,合理配置康复护理教师资源,按照比例安排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参与课堂或临床教学,做到老中青结合,可不断培养新人的长效机制,利于教学人才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培养。我国护理科研起步晚、研究人员不足、研究意识淡薄、研究成果缺乏学术权威性、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9]。健全护理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护理科研工作指导队伍、强化临床护士的护理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完善科研人才梯队等措施,对促进护理科研工作的发展十分重要[10]。据调查,影响护理人员科研成果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成果应用态度、职务、循证护理教育、科研课程,以及领导的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等[11]。康复护理的科研分类可避免护理人员研究方向的重叠,合理配置研究经费和人力物力等资源,在相应亚专业方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推动康复护理研究的发展。分级定岗配置为我科护理人员结构配置一大特点。针对目前临床护理人员职称与岗位、工作技术含量、风险与护士等级不相匹配的问题,通过对护士分级的科学预测和分析,提出护士能级结构的设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12],并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优势,有效解决护理人力资源浪费和不足的矛盾[13]。分级定岗配置能充分挖掘护理人力资源的潜力,使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及方向清楚,有效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质量的保证[14]。而人力资源配置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还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体现“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医疗原则[15],使其发挥最佳效果。有研究显示,护士的工作中直接护理耗时最多,直接护理中输液耗时最多,其次是病情观察、给药、预防压疮、更换床单、健康教育等[16]。由表1可见健康教育是我科护士工作的集中环节。健康教育是康复护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康复科的特殊性在于护理的治疗项目和时间相比其他科室较少,健康教育及专科护理耗时多。康复科患者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康复治疗室做康复治疗,护士行健康教育指导及专科护理基本都集中在晚上。根据此特点进行护理人员配置,体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科快速发展,康复护理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康复护理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人员配置和科学的护理分工,更需要护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严格按照该思路来建设与发展康复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nursing research in sanitariums in an orderly way.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nursing research in sanitariums at present, that is, current situation of a shortage of trained nursing researchers. Results A conception of nursing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level and its specific methods were suggested, which c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research in sanitariums. Conclusion Talents are cornerstone of research. By cultivating nursing researchers in multi-levels and diverse ways and gradually training their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helon of nursing researchers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valescence nursing.
【Key words】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level;Nursing;Scientific research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1]。疗养康复护理学是疗养学、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在国内尚处于认识阶段,学科的科研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要实现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现代化,必须就疗养康复医疗机构的护理专科技术、知识和理论进行研究,才能提高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目前军队疗养系统缺乏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护理学科带头人,科研人才匮乏已成为护理科研发展的瓶颈。
1护理科研人才不足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部队的精简整编,军队疗养院大部分高级护理人才改行、离队或提前退休,造成了护理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没有形成梯队。目前,疗养院大部分护理工作人员是近两年新招的非现役文职人员或合同制护理人员。以我院为例,招聘制护理人员约占全体护理人员的68%,其工作年资均小于4年。她们多数为应届专科毕业生,在职护理教育主要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科研原理、科研程序与方法、科研设计、卫生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科研知识匮乏,开展、识别和应用护理研究成果困难。虽有个别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科研理论基础,但缺乏临床实践。加之当前护理院校招生“门槛”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科研素质偏低等状况,从而遏制了护理科研的有序开展。
2规划疗养院护士职业生涯,分层次培养护理科研人才
2.1合理使用人才,加强对人才外流的管理加大人才外流的治理力度,军队疗养院要创造条件聘用和留住优秀人才:首先,对一批具有丰富疗养护理临床经验并有开拓精神的军人护士要积极留用,避免因转业等因素一刀切,造成优秀护理人才断层的局面;其次,创建疗养院自身的护理特色,给优秀的护理人才有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增强她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从而提升其专业承诺;再者,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学历结构;建立优秀人才库,对确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创造条件让她们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最后,要建立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励制度,促进年轻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培养富有开拓精神的新一代疗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
2.2分层次培训科研知识,分阶段提出科研要求疗养院可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不同,有针对性地实行分层培训,学习掌握护理科研相关知识,提高护士科研能力:首先,护理部有计划地安排护理科研知识专题系列讲座,请护理专家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设置有关护理科研课程,如科研基本理论、护理科研选题、护理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护理论文写作、计算机的应用和专业外语能力提高等,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科研能力。同时,由专人负责成立护理科研小组,吸纳各科室的护理骨干,定期选择与疗养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护理论文进行交流[3];组织护理人员将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论证和立题,并定期组织年会,对护理人员的论题进行现场答辩,邀请有关资深专家进行现场讲评[4]。为稳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护理部可按学历、职称和职位等级的不同提出具体的科研任务要求,并将每年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与护理岗位评分挂钩,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使疗养院的护理科研能上一个新台阶。
2.3有丰富疗养临床经验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护理人员是疗养护理科研的重要参与者科研的过程就是要解决平时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自觉地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新见解,到实践中去检验和提高,验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运用科学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5]。临床护理人员掌握着第一手临床资料,如果护士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科研手段予以解决问题,将会促进疗养护理学科的进步,推动疗养护理学朝着专科护理的方向纵深发展。因此,要重点培养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观察能力,使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摆脱定势思维的干扰,进一步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思维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她们成为疗养专科护士,从而起到疗养康复护理学护理科研带头人的作用。
2.4高学历的疗养护理人才是推动疗养康复护理科研发展的生力军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博士生缺少,硕士生极少,护理科研的重任就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护理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通过学习,使护生具有护理科研的初步素质,毕业后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科研工作[6]。然而护理本科毕业生仅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她们的科研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开始参加临床工作就为她们布置科研任务,只有一边参加临床实践一边参与科研学习,才能将她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科研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起到互补提高的作用。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检查督促,强化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她们开展科研的能力,使她们成为推动疗养护理学科发展的生力军。
护理专业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和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7]。科研工作的第一要素是人,因此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为有效利用护理科研资源,针对性地采用分层次、多样化方式培养护理科研人才,逐步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科研人才梯队是疗养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胡江雁,胡文娟.困扰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6):1495-1497.
[2]陈景藻,主编.疗养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50.
[3]钱桂香.开展护士长读书会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67.
[4]王玉玲,吴秀媛,魏瑛琪.护理科研管理小组运作方式的改进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98-799.
[5]金爽,李瑞兰.本科护生临床护理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7):60-62.
[6]沈宁,顾询.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3-686.
[7]杨志华,齐彦春,李雪红.本科护理教育的概况及发展[J].天津护理,2005,13(3):181.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3]裴敏.浅谈护生临床合作能力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2]商临萍,徐娟.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 (3):262-26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