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16:08:50 来源 : 文秘帮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理论性强,内容多,涉及到了电、磁、热、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比较难学好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想提高《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探求科学的教学模式。针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现状,阐述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构建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简要叙述了课堂实践教学案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相关资料图)
微课;翻转课堂;《电机与变压器》;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板书和幻灯片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则采用记笔记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的项目实践。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运用启发、讨论、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电机与变压器》教学现状
1.1内容多,课时有限
《电机与变压器》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抽象、难懂,而且该课程的课时很少,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1.2教学方法单一
《电机与变压器》课程大多是教师讲得多,互动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经过相关分析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需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3无法解决学生的差异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实际学习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学生间的差异问题。
2微课和翻转课堂概述
2.1微课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并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主要特征是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精、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从网上下载随时观看,而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根据需要选择性观看或重复观看相关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等问题。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知识传输—课外知识内化”的方式转变为“课外知识传输—课上知识内化”,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翻转。学生在课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答疑、探究、讨论、互动交流等活动来互动完成学习内容,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缺课而无法跟上学校教学进度的问题。
3可行性分析
《电机与变压器》是传授电机、变压器知识和检测检修技能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机与和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等内容。这门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机与特种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维护等,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一体的专业课程。技工学校招收的毕业生大多数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比较慢,而且班级人数比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为《电机与变压器》开展微课,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中知识传输和知识内化的颠倒或翻转。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4.1课前知识传输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提供学习支撑资源,制作相应的微课,提出学习任务,并编制任务单,将微课、任务单和学习资源通过QQ、网络共享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学生:分组自主学习,采取组长负责制,观看微课等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讨论、互动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要将一时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记录下来。师生互动:通过QQ、网络等平台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2课中知识内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教师听取各组汇报,了解任务完成情况,收集问题和反馈意见,分析学生未能完成任务的原因,通过讨论、答疑,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并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总结,然后布置后续任务。学生:小组汇报、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答疑、梳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成后续的任务。师生互动:主要是面对面集中答疑、讨论、考核、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3课后巩固拓展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技能鉴定考核要求,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准备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完成作业。师生互动:通过讨论、引导、答疑和必要的考核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本质上真正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转变,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5教学实践
5.1教学实践过程
5.1.1课前知识传输阶段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细化《电机与变压器》的知识点、技能点和重难点,提出学习任务,制作任务单,收集教学素材,准备学习资源,应用DV、录像机等设备或工具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同时,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微课、学习资源、任务单共享给学生,学生利用掌上电子产品学习,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将其反馈给教师。例如,在《电机与变压器》课程中,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解、细化为2个任务,即旋转磁场的产生和电动机旋转原理,并制作相应的微课,同时,在每个微课后面设置几个问题或任务,比如产生旋转磁场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能够转动?让学生边看微课边思考,从而了解其工作原理,顺利完成知识的传输。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安装、接线技能训练课中,教师将具体内容分解、细化为2个任务,即安装和接线,并制作出相应的电动机安装微课和接线微课,同时,在每个微课后面设置几个任务,让学生边看微课边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的安装步骤和接线技能。
5.1.2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协作互动学习。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为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采用个别辅导或者集中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内化。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性化规划实训项目,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观看了《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产生》微课后,学生了解了产生旋转磁场的必要条件。当提出“旋转磁场的转速是如何变化”问题时,如果有些学生没有答题思路,教师就应立即播放准备好的2极、4极、6极定子绕组的旋转磁场的微课,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在学生观看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安装微课和接线微课后,对安装步骤、接线技能、安装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布置技能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安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完全掌握。
5.1.3课外巩固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拓展知识。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学生反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后,他们之间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能耗制动和再生发电制动》微课后,学生们了解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3种制动方式,就电容制动原理引出新一轮的拓展学习。学生完成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技能训练后,已经掌握了安装步骤,如果这时要求他们安装电动机的控制、保护装置,应怎么做呢?
5.2实践效果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结束语
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装进口袋,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推进微课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将琐碎的知识点积累起来,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建中 单位:梅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26(3).
[2]张璐.基于微课的高职翻转课堂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关键词 Scratch 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1
Abstract Scratch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visual programming tool b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vitality for the primary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cultivate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cratch teach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ask driven method in teaching.
Keywords Scratch; classroom teaching; task driven
1 Scratch是什么
Scratch是麻省理工W院(MIT)设计开发的一款简易编程工具,专门为8岁以上的儿童设计,其宗旨是“创作和分享你自己的交互故事、游戏、音乐和艺术。”
不同于以往教学中使用的Logo程序语言,Scratch具有操作简单、趣闻性强,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优势,其编程不需要逐行地敲入代码,而是通过拖拽已定义好的程序模块,采用形象直观的积木指令实现程序的编写,使用者无需死记硬背命令代码,甚至可以不认识英文单词,只需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区域,像孩童搭积木一样将指令拼接在一起,然后单击该程序就能够在“舞台”区域看到结果。
2 Scratch能做什么
2.1 制作多媒体动画作品
Scratch具有方便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如果你访问Scratch社区,会惊喜地发现很多用卡通形象制作的小故事、在线时事、科学模拟、互动课程等作品,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Scratch学习者制作的。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Scratch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及其操作简单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
2.2 制作小游戏
学生会在信息技术课上偷偷玩游戏是令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头疼却又屡禁不止的事。想让学生不沉迷于游戏,就要引导他们从被动的玩到主动的创造。实现从玩游戏到做游戏的角色转变。Scratch的“积木”指令集成了动作部件、外观部件、声音部件和鼠标、键盘等事件部件,通过这些部件不仅可以让角色动起来,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触发机制,如在打地鼠游戏中,每打中一个地鼠就增加一个分值。在Scratch课上,模仿制作自己玩过的小游戏甚至创作一个自己的游戏成功转移了学生对玩游戏的注意力,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用Scratch编写小游戏直观易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制作出各种生动逼真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3 Scratch引入课堂的意义
3.1 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引导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
Scratch程序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其亲和的可视化界面、强大的语言功能,将复杂的程序设计思路简单化,像搭积木一样“玩”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上手的特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Scratch课堂中,为了完成创作任务,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并完成脚本的编写,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过程既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 释放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Scratch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能将多种媒体融入其中,系统自带的图像创编功能简单,有效地支持儿童的数字化表达。学生用Scratch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有创意,进而设计原型,然后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新并反复尝试,还会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动画、游戏等作品。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看待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Scratch课堂上,他们不仅可以学会编程知识,还可以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绘制他脑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3.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高段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仍以感性经验为主。
Scratch以其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为孩子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提供了脚手架。孩子们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规划、梳理出个对象间应有的逻辑关系,;再通过指令的搭建、测试与调整,逐步实现了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以“小猫走迷宫”为例,学生为小猫走迷宫过程设计游戏规则,然后思考如何通过Scratch编程语言实现规则,即将自然语言转变为程序设计语言,如小猫在途中吃到小鱼体型就会变小(体型变小有利于其通过迷宫的窄小通道部分),就要用“如果……就……”逻辑语言来实现。
4 Scratch课堂教学实践
Scratch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元素,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教材、教法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因此,怎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引起了众多正在进行Scratch教学的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探索。
在近两个学期的Scratch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来实施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位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下面以“小猫走迷宫”为例,简要阐述任务驱动法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在“小猫走迷宫”项目中,教师首先同学们讲一下自己所玩过的走迷宫游戏,然后展示了一个之前准备好的用Scratch制作的小猫走迷宫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起他们的兴趣。继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好玩儿的游戏是怎样用Scratch做出来的?
4.2 分析细化任务并解决问题
在Scratch课堂中,很多项目的任务是不能一下完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进行细分。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并逐层分解,每一个细化的任务中都包含有相应的知识点。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小猫走迷宫这个游戏是怎样用Scratch制作出来的?”这一任务分解为:①迷宫轨道是怎么画出来的?(此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对空白的舞台背景进行编辑与创作。)②游戏里有几个角色?(此任务需要学生分清楚角色和舞台背景图案的区别,并绘制或添加合适的角色)③老师展示的范例游戏中走迷宫的游戏规则有哪些?(此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看范例游戏并用自然语言总结游戏规则)④每个游戏的实现分别用到了哪些程序指令? (将自然语言转变为程序语言,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尝试各种逻辑部件,从而构建界面良好、人机交互丰富的程序。)
这样经过了细化的任务,学生更易于接受。完成这一系列细化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至此,学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师演示作品的制作。
4.3 对任务进行拓展创新
在细化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相关指令的学习,和对演示作品的模仿创作。然而Scratch的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是创作,而不是模仿,因此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任务进行扩展创新”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模仿、改变、创作”的过程。
在完成“小猫走迷宫”这一作品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教师演示作品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小创意,对任务进行拓展、创新,比如为游戏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或修改、添加游戏规则,制作一个“走迷宫升级版”。在这一环节,同学们往往异常兴奋,纷纷发挥自己的创意,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4.4 学生作品分享、评价
最后一步是作品分享和学习评价。在Scratch课堂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尤其是游戏项目)都会拿出一定时间让同桌之间互相玩一下对方制作的游戏,并互相给出意见和修改建议。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示交流、相互评价,学生能够在Scratch学习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技术水平上的提高。同时互相观摩和体验作品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使其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束语
将Scratch这一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编程软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加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凌秋虹.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2.
[2] 王睿.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西部素质教育,2015.
[3] 凌秋虹.聪明的想法+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4] 金鑫.分析・设计・编程・分享: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的教学实践.浙江教育技术,2016.
[5] 袁庆.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6] 陈秀,许素.快乐学习――浅谈小学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中小学电教,2013.
[7] 曾美良.智慧互动,让Scratch课堂教学更生动――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文理导航,2016.
[8] 陈捷.Scratch语言简介及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9] 浅析利用Scratch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百度文库
http:///link?url=8tn_KTcxZSO140sb9OwStBc40smFERyKFNwWVS
m4vHXzQBZRrG6Nflq5pryOAApi53ll32217abFjl0olXzBszLbSkBgXwyQ5Hk0a
一
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需要形成“三个转变”,即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手段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塑造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信仰,提升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 一) 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一种流于独白的灌输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将学生看成是受动的客体,这就形成主客体的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由此,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独白和自话自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话语霸权的场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由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一个卫道和传道的工具。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受动的客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论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应有发挥,对教学内容缺乏积极主动的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多方位参与和互动交流的过程,因而应当建立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合理机制。打破传统“话语霸权”模式的关键在于从主体性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双方作为独立个体的相互交流和主动参与。这种平等地位、独立精神的相遇和碰撞,使得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承认和包容。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看成是一幕戏剧,那么,学生就不再只是观众,应是“剧中人”,应当有思考的空间和真诚表达的机会。“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之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①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彰显“对话”范式,对话是对独白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更需要从独语的理性转化为对话的交往理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信心和乐趣。
(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必然要求形成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对一些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辩论、讨论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收集学习和研究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根探源,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进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依赖教师的讲课去消化所有知识是很吃力的。应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听课与课下互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断丰富阅读范围,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分组讨论法。教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每一阶段所涉及的不同理论问题,确定教学研究专题。然后,根据学生对该问题看法的相似度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学生在课外对资料的搜集、整理,由各小组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设计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尤其是对理论结论的被动接受的局面,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角色换位法。教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具体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讲解,体悟教与学的不同要求,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教师充当“学生”,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区别,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改变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传统固定模式,形成主体与主体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实质上就是主体与主体的交流。这样,青年学生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中,不断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 教学手段的转变
课堂教学手段应该去单一化,把单一转向多样的教学手段,是马克思哲学史教学的现实要求。多媒体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用板书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功力,缺点是无法彰显重要的直观的“画面”。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色、图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感染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易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沉闷乏味的状况,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黑格尔说: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优越性: 哲学不是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 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缺乏这种优越性,这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探索。为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兴趣,可利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把哲学案例融入情景中,把人物与其著作里的思想结合起来,渗透到历史发展的情境中,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从感知发展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互联网。课堂教学不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且又受到教学计划在时间量上的限制。因此,我们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查询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深入了解。同时,学生通过与教师在网上交流,积极参与热点、焦点的问题讨论,加深对问题的反思。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课件,展示理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良教学网络平台的高信息量性、全方位性、渗透性、超时空性和互动性,极大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可开拓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事业、部队等单位进行参观访问。鼓励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效应,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把马克思哲学史的发展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现实实践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二
上述转变要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建立和实施了“八步”课堂教学新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八步”课堂教学方案是以学习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循着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观点交流,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而形成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模式。
理论阐述。教师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所要讲的具体内容给予阐述,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一堂课所要学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知晓课堂的总体任务。但是,这一过程不能只是结果的简单说明,而应是由过程到结果的逻辑推演。
告知目标。教师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的具体讲解内容,告知学生这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
激发阅读。教师让学生带着目标去主动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目的在于能够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首先理清粗读与精读部分,粗读部分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精读部分需要认真推敲和琢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引出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会出现那样的哲学家及其一系列哲学思想? 那些哲学思想对今天有什么价值? 促使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腾起来”,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中进行阅读。
提出指导和反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的不知和不解达到理解和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思路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同时,让学生也反馈教师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也清楚教师的思路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即“如何让学生与教师有真正的心灵会见”,③使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和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收获。
提出作业。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堂课所掌握的情况,给学生留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表达和提交。
效果评价。在教学经过一定的运行和取得一定效果后,需要对其进行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广义的奖与惩相联系的评价,即对教学结果做价值判断。在评价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进步,会使他们受到激励,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强化已经获得的内容信息。对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比较、批评,会使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专门开一个“圆桌”研讨会,让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由教师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所学、所思、所得。
。教师留下的作业,学生只要认真对待,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小论文,这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课的学习来说,学生阶段性成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写出能够发表的论文,总结所学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八步”教学方案的目的是形成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④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本身的特征,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参政议政、影响社会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基于学生更少对思想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学习方式的妥协与容忍的现实,基于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建立在“八步”课堂教学方案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做一个“八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模型,经过学生的观摩,通过专家的评价和肯定,确定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教师教与研相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解决教学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逐步完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形式,突显研究性教学方式。最后,学生应当以学习促进科研。教师强化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教师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章节,突出学生的课堂问题和作业,鼓励学生以学习带动研究,以研究加深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乐趣,导出理论研究成果,改变学生理论研究薄弱的现实状况。本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积累,缺乏独立思考,一般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认为对课程知识有足够了解就行,考试能过关就成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则需要在课堂听讲或者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评价,达到提升学术水平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更新理念 转变角色
旧教学模式,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材上的知识用教师个人教学艺术“倒给”学生就足以完成;而新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知识,更多的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要准备如何设疑启思,激情、激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开放、生成的形式,让教学精彩起来。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想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地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引导。
二、教师角色要定位准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先知先觉的扮演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师生一起探索、发现新知识,体验求知的快乐,并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它们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评价要讲实效
衡量一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不应当以老师讲了多少时间,是否用了多媒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有热闹的双边活动等教条机械的模式去考量,而应以是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是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有深层的设疑启智、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双边活动”要切近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有深度,要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心智活动;课堂氛围要严肃、活泼;课堂发问、讨论,要有启发意义和思考价值,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的师生对话上。只图热闹不顾实效的表面化、形式化的师生讨论是花架子。教学手段应多样化,既不能单一呆板,又不能喧宾夺主,应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的“举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诉我们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又怎样科学的评价学生呢?及时给学生的一声赞许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把“匙”。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生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关 键 词: 愉快教学 别样 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15-20分钟,也就是说他们的稳定性较差,而注意的稳定性取决于注意对象,注意对象越是趋于变化的、富于吸引力的、动感有趣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而教学时间长之间的矛盾呢?我努力尝试用愉快教学,创设别样的课堂来解决这个矛盾。愉快教学,是指运用语言和情感,以及各种直观手段创设愉快学习情景,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在实践愉快教学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愉快的笑声
笑是愉快最直接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不同含义的笑声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尊重、鼓励、喜爱和满意,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例如:有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看到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个个都很紧张,一个个都严肃地板起小脸,近六十双眼睛忐忑不安地望着我。我看着他们的紧张样,“扑哧”一声笑了,我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老师最喜欢你们在上课时的那些优点啊?”没有人举手,我又笑眯眯地望着平时最爱举手答问的几个同学,鼓励地说:“咦?我们班的小喇叭怎么变成小哑巴了?”孩子们紧张的神情有些放松了,有几个孩子举手说:“老师喜欢我们回答问题象小喇叭”。“老师喜欢我们积极举手答问!”……我说:“对!那你们知不知道老师笑什么呢?”我笑着看他们一眼,自问自答说:“我为今天有很多老师能看到同学们上课时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你们高兴吗?”“高兴!”孩子们一边回答一边咧嘴笑了。这堂课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的很成功,孩子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愉快的笑声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有趣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鼓励,表扬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有趣的、令学生很有成功感的鼓励方法则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觉得其乐无穷。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图形鼓励法和游戏鼓励法较传统的打分制、掌声鼓励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形鼓励法,就是通过一些卡通图形来表示竞赛的结果,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因为卡通图形十分有趣,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进行巩固练习时,为了检查学习效果,教师会分组或分男、女生进行学习竞赛,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就采用图形鼓励法来评价比赛结果:我在黑板上画三个娃娃头,根据各组的竞赛表现在娃娃脸上画上不同的面部表情,分别代表“非常好、一般、不好”。
这样一来,学生对竞赛充满兴趣,都很认真地去准备,学生能主动学,乐滋滋地参与,自然就达到了巩固新授内容的目的。
游戏鼓励法,则是通过充满竞赛意识、令学生有成功感的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将兴趣盎然、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当学生在做随堂练习时,因为需要做得又好又快,所以我设计了“我是NO.1”的鼓励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许多小竹竿,还剪了许多小猴子,小猴子的头上分别写着NO.1、NO.2……哪个小朋友做得又好又快,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NO.1小猴子的头上,然后贴在黑板上画的第一根竹竿上,随后完成的,按照先后顺序用NO.2、NO.3……小猴子表示。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游戏,兴高采烈地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运用“图形鼓励法”和“游戏鼓励法”等有趣而又使学生充满成功感的鼓励方法,不仅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使每个学生乐学、愿学、善学、要学。
三、维妙的示范
语文教学,朗读示范是指导学生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字词储量少,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差,四四方方的汉字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教师必须将课文朗读得维妙维肖,令学生沉浸于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兴趣盎然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上《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小红军的倔强。我在范读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对话时,我加上动作,把声音放得高高的,读出小红军毫不在乎、完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样子。当读到陈赓同志发现被骗,后悔地抱着小红军的尸体时,语气读的很悲伤,语调很低沉。整个过程,我发现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有的模仿起小红军的动作来,有的眼角还露出了晶莹的泪花。在后来的复述课文中,很多同学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实践证明,教师创设别样的课堂,通过愉快的笑声、有趣的鼓励、维妙的示范,将有效缓解小学生注意时间短而教学时间长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制作关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外完成通过观看视频的任务,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完成检测的一种教学形态。(二)翻转课堂展开的可行性: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充裕。2.学习资源丰富教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学习资料等,而且还引进或者链接了优质教学资源,如MOOC、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这些资源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师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技术学的教师具备设计和制作视频、文本等网络学习资源的技能。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的基本能力。而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大都比较熟悉,具备在线学习和交流的能力。4.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天空教室或moodle教学平台都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课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课后的检测。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
(一)调查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学习能力1.学习者分析通过对大学一年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使用网络搜索下载学习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习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网络工具,88%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源说明学生具有较好的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能力。2.创建学习视频教师的讲授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制作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微课程,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进度的把握。3.创建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的以知识点划分为每一模块,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学习应达到哪一程度、课前需要完成的测试题、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以及要求学生对此种学习模式的感受等。并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提供给学生。4.收集教师评价通过与授课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翻转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化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5.调查学生翻转学习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况。
三、结果分析
笔者采用对比试验研究方法,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课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另一部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评价和教师感受等评价方式从学生的改变方面来评价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情况如下:
(一)学生的改变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小组讨论过程、学生课前是否主动学习、课上的积极参与度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改变进行调查,满分为80分制,其中83%的同学认为其对自身的改变达到72分以上,其中75%的同学认为翻转对他们的改变在促进思维、团队意识、学习主动性方面都达到了满分。另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翻转课堂模式支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支持使用该模式,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认为学生的自控能力是课前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8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但也有5%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存在一些弊端,因此不愿继续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总的来说,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让自己变得主动学习,在师生、生生讨论、网上资源的搜索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交流能力,发现自己在学习、搜索、交流方面的更多问题。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利弊分析及对于弊端的对策
利: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者,不仅让传统的沉默的大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且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课堂老师讲的是学生会的,学生不会的而老师没有讲解的问题,而是由学生用提出问题的形式的解决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个性的问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弊:由问卷调查中5%的同学认为不应该继续使用翻转课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1.看视频时间过长,伤视力。2.教师精力有限,很难顾忌到所有同学提出的问题。3.时间都浪费在小部分同学问题上,且有些同学表达不清,甚至可能浪费时间。对策:1.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学生才会更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2.鼓励更多的学生讲,扩大课堂参与面。3.小组组建时注意学习能力强、中、弱的搭配比例,让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基础稍差的同学共同学习,让每个组员在小组活动时都能获得提高。4.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注意题目难易程度的把握,给各个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结束语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教学满堂灌的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互过程中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对合作精神的理解,能很好的改变学生上课的氛围和学生的听课状态。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利弊共存的特点,如伤害视力、对课上时间的管理方面,所以对于翻转课堂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总体而言,翻转课堂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模式,前方的探索之路是光明的,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中实践此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意义重大的尝试和积极的摸索。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信息化教学,利用当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而此次实践让教育技术学的学生亲身体验了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改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以及教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施翻转课堂意义重大。
关键词:声乐课堂教学 声乐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包括声乐课堂教学和声乐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声乐整体教学方式,缺一不可。
一、声乐课堂教学
声乐课堂教学是立体的理论教学,目的是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对声音的判断力,让学生掌握歌唱方法。
(一)技术训练的基本观点
1.气息的运用。气息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呼吸的歌唱就等于喊叫的歌唱。人体是一个大乐器,腹肌的软组织即两肋底部是装气息的地方,横膈膜是连接胸腔与腹腔的一条膈肌,如同活塞上下移动控制气息的进与出。气息通过肺部到横膈膜调节呼吸,通过小腹丹田的收缩(支点)使膈肌推到原位,反复吸进呼出。
2.声带的运用。声带是人体乐器的弦。把口腔打开吸气,喉咙里有一丝凉气的地方就是声带,声带是长在喉咙里两条只有20毫米左右的小韧带。前段固定在喉结里,后面两端分开,吸气时两条声带分开,成三角状态;呼气时(歌唱时)声带门关闭发出声音,歌唱时有支持点在声带上,也就是气息吸进两肋的气囊里,在声门上关住,才能发出结实明亮的声音,所以声带挡气。随着音的升高声带的关闭程度越紧,否则气息就挡不住声带,音色就不结实了,声带只要有支撑点,气息就会托住声带,完美发音。
3.共鸣运用。共鸣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声音是否持久,基本功如何,往往看共鸣的掌握和运用如何。人们在声乐上运用共鸣赞誉出色的歌唱艺术时,用声如洪钟等形容声音惊人的穿透力和强烈的听觉效果。
4.口腔是咬、吐字的部位。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不同,是用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比其他的音乐形式能更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掌握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是学习歌唱的咬字、吐字的重要基础。中国汉字分为声母、韵母两种。声母靠唇、齿、喉、牙、舌发音。韵母靠咽腔、口咽腔发音。韵母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发音部位,因此,吐字的时间要长,咬字时声母要短而快,归韵也要快。
声乐课堂教学是把书本理论基础知识转化成音响,唱练声曲是声乐课堂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演唱曲目需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演唱问题选择一定的曲目。
(二)文化艺术修养要求
声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文化知识,具有高尚的情操,广泛了解和体验社会活动,扩大视野,丰富情感以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因此,声乐课堂教学应教授相关的声乐基础课,如视唱练耳、钢琴、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发展史、作品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结构,以及对歌曲的声音、风格及情感的把握,诠释声乐作品,达到感染听众的效果。
二、声乐实践教学
(一)演唱者的“二度创作”
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曲由词、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从纸上来欣赏它,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声乐实践教学就是学生的“二度创作”。学生在舞台上演唱,进一步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使声乐教学具有科学性和欣赏性。
(二)建立舞台演唱信心
声乐课堂教学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实践教学(即舞台表演)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学习声乐是为了诠释声乐作品,在舞台上把所学的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克服紧张心理,锻炼自己的演唱能力。2.歌词背熟。达到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程度,增加曲目的积累。3.合伴奏。无论钢琴伴奏还是录音伴奏都要合得完整准确,增强音准、节奏的能力。4.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磨练解决,每次演出进行总结,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5.避免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注意演唱者的能力,保持最佳状态。6.公开练习。在演唱之前,进行公开练习,锻炼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7.在上场前,默唱一遍所要演唱的歌曲,分散紧张力,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8.苦练基本功。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熟练掌握技巧,才能信心百倍,稳若泰山。
三、教学上的新突破
以往的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关起门来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而结果在演唱中语言、咬吐字不清晰,听众不爱听,学生在唱法上不能举一反三,歌曲的艺术处理不灵活。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对声乐教学进行了改革,成绩显著。在教学上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原有声乐课堂教学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自我控制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声乐比赛,开音乐会,参加社会实践演出,互相观摩,拓展艺术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和表现力,使学生为将来的歌唱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树忠等.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喻宣萱.喻宣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5]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关键词 高校课堂 课堂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理论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相关活动,从而达到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目的。只有不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实际能力,才能使他们早日成为顺应时展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所以高校课堂的实践教学就成为高校教师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1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遵循的指导理念相通
1.1高校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
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有两种理论影响较大。一种是“知识传递型”教学,强调教师是主体,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R;另一种是“知识建构型”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知识建构型”教学建立在默会知识的维度上,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一定要涉及人类“默会知识“的维度。也就是强调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都要注重对话性的实践,而不是教师的单面性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活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亲身考察,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增强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1.2课堂实践教学的指导理念
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强调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围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采用多种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实现课堂实践教学达到甚至超越课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在指导理念上是课堂中融入了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设备等条件中达到微观课堂实现大社会效果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课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1.3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相融互补
1.3.1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的结合方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强调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才可以进行,而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入了课堂,使高校课程的实践教学得以在课堂上进行,这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的结合方式。
1.3.2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实践教学由单一的课外进行发展为课堂上和课外都可以进行,从而使实践教学不再受时间冲突、空间容纳、人力多寡、经费是否充足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1.3.3课堂实践教学是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有益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不仅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让学生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就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而言,中国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民族问题、、邻国关系问题等也都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命运,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与学生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学生平时喜欢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高校课堂实践教学优于课外实践教学之处
2.1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大大节约了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空间
高校课程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与教学中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外实践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才可以进行,特别强调一定的空间和条件,需要联系校外实习单位,真正进入到社会中或生产一线单位进行等等。所以课外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才可以进行,同时还需要和相关单位或部门的配合,对人力、物力、财力有一定的要求。
2.2保障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准确度,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学生课外实践就是必须在课堂以外进行,如果没有相应配备的教师跟随,那么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其实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课外实践教学也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有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掌握的不够精准,就很难实现学生运用的效果。课堂实践教学是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一边由教师指导,从而实现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精准掌握。
2.3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提供活泼有趣、渗透力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在两个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高校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核心思想,真正实现教学的“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追求学生在现有基础的情况下,主动去学、乐于去学、真正去学。
(2)由于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多样,形式新颖,所以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掌控能力。要具备与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辅工具(多媒体、网络等)的使用、教授方法的运用和自身知识面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深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实践教学育人模式;课堂与实践;上师大爱心学校
高校实践育人是通过引导大学生们参加第一课堂以外各类综合性、创新型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等方面加以提升,从而形成大学生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魅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开放的创新思维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于1994年暑假创办,已走过二十一个年头。它从最开始的劳模子女夏令营发展到如今遍布全市以至全国近150多所爱心学校。二十多年来,约有6万名大学生担任过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约为18万人次,每年近3000名未来教师在爱心学校的讲台上第一次讲课。
在爱心学校中,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自己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迈进。爱心学校是在长期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在德育模式、素质教育途径和载体上的创新,它在弥补了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是大学生经历风雨、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其育人模式值得探索、研究及挖掘。
一、构建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践育人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哲学基础。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符合人的社会化规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使既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使社会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将所有人的知识、道德、行为等等纳入规范的社会生活体系。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接受和反应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光是课堂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而无法让他们真正反应出来。大学作为现实社会的小缩影,它不仅仅只是作为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它还须培养大学生对课堂上所接受的学习在社会上有所反应,大学就应当发挥其基本而又特殊的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其次,符合大学育人规律,有利于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实践育人的实质是通过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具体做起,从细微做起,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这样的育人模式贴近了大学生、贴近了生活,更贴近了实际。第三,符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单一的课堂填鸭式培养模式容易让大学生远离大学,远离预期效果,而通过生动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修正偏离、进行思索,在实践中进行了自我教育中,形成正确牢固的观念,增强其自觉自省、自强自律的优秀品格。第四,符合推行素质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代大学精神和功能。坚持青想、知行并重,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要求。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知识涵养,有利于健全性格和人格,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
二、构建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措施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现今大部分实践育人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的问题;从组织安排上看,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缺乏规范化的问题;从保障上来看,存在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的问题;从实践基地来看,存在实践基地缺乏和不固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重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投身社会、认识社会和造福社会的品质。
以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为例,自办学以来,它始终秉持着“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的办学理念,将课堂与实践联动,达到育人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以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到实践教学中,提升课堂效果,服务社会中去。它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重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投身社会、认识社会和造福社会的品质。要想真正实现这些,那么一下几点措施很重要:
(一)建立与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
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仅仅靠某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需要的就是各职能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在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实践育人理念,确保实践育人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并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和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实践育人体系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形成职业素质、培育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涵盖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劳动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考核评价体系旨在确保各项实践落到实处,并通过对育人效果的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使实践育人体系不断完善。
(二)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基地建设
大学要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强化对课堂与实践联动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它可以使课堂知识有效、创新、综合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是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尝试的基础。大学应该重点建设一批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优质实践基地,积极推进与社区、中小学、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教育合作。鼓励大学生挖掘新实践基地,激励大学生进郊区、进山区、进老区,在“三区”中创建一批有针对、有实效的实践基地,拓展课堂与实践联动下实践教学育人的舞台,深化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意义。
(三)开拓实践教学育人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网络发展的带动下,课堂与实践联动的载体得到了立体式的扩展,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育人从线下逐步转向了线上。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大学生可以在天气不利、交通通达性差等情况下,进行视频教学、网上答疑等实践活动。通过网络的传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将得到社会过多的关注,在全面展示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扩大了大学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影响力,提升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自我价值。
(四)提高爱心学校队伍实践育人能力
高校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现状,针对优劣,制订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践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践队伍。要配齐优秀专业教师对各个爱心学校队伍的指导,使爱心学校的实践活动专业化、科学化。注重加强爱心学校校长和教员的师德建设,使实践队伍成员真正做到爱心奉献,乐于助人,力争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实践育人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觉性和责任心,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达到与能力提升同样的高度。
(五)保障资金投入,完善考评制度
实践教学育人模式,需要资金的保障,特别是实践课堂的道具、优质师资的配备、实践成果的激励等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要将实践教学育人模式深入开展,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鼓励。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完整、恰当的评价体系,强化导向、激励和调节功能。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实践育人的成效,保证实践育人的方向,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加以调整,促进实践育人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制定了详细的实践学分考评办法,形成了以实践学分为基本评价依据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既考评学生参与实践的频度,又考评学生参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高校应当通过学生毕业就业率,学生的问卷调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获得各种荣誉的数量等指标,对实践育人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核发现和弥补不足,以使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完善。
三、课堂与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的积极成效
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历经十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而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五分之一。在课堂和实践联动下的实践育人模式是积极有效的,以上师大爱心学校为例,总结其成绩成效是惊人的。
(一)服务范围面广,社会影响力大
今年恰逢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开办二十一周年,在这二十一年里,约有6万名大学生担任过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约为18万人次,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服务范围由原来的十个区举办十所爱心学校到后来覆盖上海所有区县,至今在江苏、浙江、山东、新疆、甘肃等省市举办了爱心学校,甚至还延伸至港澳以及海外地区。上师大爱心学校的办学点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市区延展到郊县,从沿海发展到内陆,从国内延伸到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形成“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上师大的爱心学校不仅服务范围面广,社会影响力更大。二十一年来,各媒体报道师大的爱心学校的各类活动不计其数,学院家长写来的表扬信也是一摞一摞,街道居委领导也对教员们赞不绝口。是什么力量让师大的爱心学校一办办了二十一年,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与实践联动下所学会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一种呼唤“爱心、关心、热心”的责任感。
(二)坚持双向模式,提高学生能力
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并力求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订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
对于师大的学生而言,在爱心学校里可以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人,还学会了很多课堂中不曾学习的知识与道理。爱心学校也使很多未来的老师们,提前站上了讲台,摸索着控班、教学的技巧,为日后更好地踏上岗位做好准备。爱心学校还培养了大学生们不畏酷暑严寒,磨练意志、坚持奉献的精神,弥补了课堂本本主义的不足。同时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嘴上的教育是无动于衷的,但当他们真正站到破旧的讲台前,看到不能称之为“教室”的教室,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时,他们明白了什么叫“幸福”,什么该“珍惜”,而这些教育在课堂上都很难实现。上师大的爱心学校还在进行,它们将继续探索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
[2] 康明已.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学铰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3] 罗为人.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新型实践教学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17(6).
[4] 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5] 田中俊.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
[6] 杨宏志.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烦物理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职高物理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中规定,必须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职高阶段必须掌握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只凭教师传授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要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实践教学模式,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改革物理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坚持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试验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己动手做实验体会物理知识的原理,而是一味的听从教师讲解,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行物理实践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并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比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足够的教具,带领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所要求的电路,让学生进行电路连接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2、将演示实验转变成由师生共同设计和操作的实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是演示实验,学生不能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这样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实验设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物理实验,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让学生依据学习过程物理知识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方法。对专业技术的提升十分有利。比如说在学习滑轮原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课堂知识内容,设计滑轮,并运用自己所设计的滑轮进行演示。
4、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将物理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去进行实验,并展开实验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物理书本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物理知识,向学生解释"霜前雪后寒"等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物理原理解释什么的现象。
5、组建兴趣小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让不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下进行相应的物理实验,组织各小组同学阅读物理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知识。比如说比较喜欢电学的学生可以组成电学小组,专门研究有关电学的知识和实验。而喜欢力学的学生则可以专门研究有关力学的实验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才真正满足了新教学标准对职高物理教学的要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