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14:15:26 来源 : IT专家网
上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大学里,到底是要学什么?这对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同学而言,可谓是“灵魂拷问”。9月10日晚7点,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建中出现在“抖音和ta的朋友”抖音直播间,为直播间的观众们答疑解惑,讲述“何为大学”以及大学教育应该“如何通天下之不通”。
本次直播的主题是“大学:通天下之不通”。 "大学",出自《礼记》,即博雅之学,君子之学,养成德性或人格之学。"通天下之不通"出自《文史通义》。李建中教授将二者放在一起,同时也针对当下教育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在直播中,李建中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大学”原义。他引用朱熹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指出大学有三义:经典义、学校义、方法义。经典义指的是大学是一本书,强调博雅通识和人文的内涵,学校义指大学是区别于小学的学制,而方法义代表大学是一种教师如何传道受业、如何教书育人的方法。
李建中教授还结合三义对古典的“通”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什么要溯源大学原义和古典的“通”?李建中教授解释道,因为当下大学教育有种种的不通,因此有必要来重申“大学”这个文化教育的关键词,重新思考大学的本义、初心和真谛,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语境下追溯大学如何在古典、在近代、在当下通天下之不通。
李建中教授介绍,经过时代的发展,近代“大学”的语义也进行了演变, 标志性的变化就是将“大学”与英文“university”的词义进行了对应。因此,大学的三义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如今大学更多强调元典精神、博雅精神以及会通精神。
具体来说,现在的大学教育目的是进行对人的培养。在人文社科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一个人;在自然科学方面,要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此外,教育应该要博学地通,除了规训,也要加强学生们的“对话”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并且,大学教育除了专业化训练,更应推行共通教育,让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有一个共同教育的背景,能够自然地沟通。
“在中国,‘大学’一词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就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机构,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大学,仍然还是在通天下不通的路上”。 李建中介绍说,通就是到,到就是到达。而在这条到达的路上,我们有三大障碍——内卷化、工具主义和标答思维。
当下大学教育的“通”,首先,应该要鼓励学生走出内卷,读古今中外先人对人生反思和总结的经典之作,完成从做题到做人的转变,成为有智有仁成为大人,专大人之学。其次,要摈弃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培养学生的“迁徙”能力,加强认知力、判断力、执行力等方面的教育,以适应未来面临的不同环境,做大用之学;同时,重视心灵的提升,更高层面实现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追求大道之学。
此外,他还表示,与其关注答案是否标准,教育应该更重视得出答案的复杂过程和背后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李建中期望,每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学子,在离开大学时能做到足以面对外面世界的复杂多变,承受人生旅途的曲折坎坷,完成从解题者到探索者的人生转向。
据悉,李建中教授当晚的直播是抖音开学公开课系列课堂之一。9月2日至14日,抖音举办了“方寸之间 遇见知识”一系列的公开课,邀请了包括李建中教授在内的八位老师进行直播分享,分享的知识范畴有文学、电影史、物理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本次抖音公开课已经吸引数百万“同学”在线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