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 11:15:41 来源 : 文秘帮
(一)背景及意义
二十一世纪我国将面临人口众多、交通拥挤、医院容量有限,以及由于独生子政策导致的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可望为我们提供一个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简单的远程医疗形式是通过PSTN(公共电话网络)进行心电(ECGs)的远程解释,但目前的远程医疗技术研究与试验则是伴随当前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范围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的新兴领域。它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电子通讯及多媒体技术实现远距离医学检测,监护,咨询,急救,保健,诊断,治疗,以及远距离教育和管理等等。远程医疗旨在通过提供一种管理良好、高效和跨越时空障碍的全新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最终达到共享医疗保健资源,降低医疗保健费用,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另外,在战场救护,交通等意外事故危重病人的紧急处理等方面,远程医疗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广义地讲,远程医疗是指医护人员利用通讯和电子技术来跨越时空障碍、向人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根据不同的应用,远程医疗又可分类为远程监护,远程治疗,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发展过程
(资料图)
最早的远程医疗雏形可以追溯到1905年Einthoven等人利用电话线进行的心电图数据传输实验。但真正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远程医疗系统在50年代才开始出现,该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和专用线传送简单的医学数据。而在70~80年代远程医疗开始利用电视系统传输医学图像,即以远程放射医学(Tele-radiology)为主。随着现代微电子学、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在90年代人们开始实践与评估该系统在远程医疗咨询、远程教育、远程专家会诊等多方面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医用数字影象设备如CT、MRI、B超以及DSA等的迅速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数字图像存储通讯系统(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逐步实现医院的无胶片管理,为普及远程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远程医疗系统技术的技术支持有:交互视频影像设备(interactivevideo),高分辨监视器(high-resolutionmonitors),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s),蜂窝电话(cellulartelephones),高速开关系统(high-speedswitchsystems),以及以光纤和卫星通信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网络的普及面仍然十分有限,在一些中小县城市,既缺少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又缺少足够带宽的信息网络,患者的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电话线的远程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的需求,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值得国内的医疗电子企业重视。
(三)适宜范围和初步的临床效果
远程医疗技术(Tele-medicine)最大的作用在于它对农村和不发达国家的那些得不到良好服务的人群提供健康护理服务。在这些地方,合格医生的缺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他需要远程医疗的地方包括:边远的兵站,需要保密的地方,出院后病人的监护,家庭监护,病人教育,医学教育等。有些医学部门,如放射学(radiology),病理学(pathology)和心脏病学(cardiology),他们需要高保真的电子医务数据和图像为诊断服务,因而特别适合于采用远程医疗。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成熟,它能够提供服务的医学部门和范围也会随之相应地增加。比如,以下这些领域的远程医疗实践正在逐步增多:矫形外科学(orthopedics),皮肤病学(dermat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肿瘤学(oncology),神经病学(neurology),儿科学(pediatrics),产科学(obstetrics),风湿病学(rheumatology),血液学(hematology),耳咽喉科学(otolaryngology),眼科学(ophthalmol-ogy),泌尿科学(urology),外科(surgery)等。总的来说,有关报告显示,远程医疗提供了医生与远端之间的可靠的高质量的数据和音频视频通信。通过将远程医疗和直接的医生诊断相比较发现,二者没有大的差异。这些初步的结果说明,远程医疗提供了与医院相当的服务质量。目前,远程医疗已被成功地用于直接的病人监护,它明显地改进了医生的诊断能力和对病人的处理选择。远程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已被完全证实,它的使用情况已经超过了立法和行政部门的步伐。因此,在未来健康监护工业的发展策略中,远程医疗应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两个“所有”:方便地实现所有的医学服务和面向所有的地方。
(四)远程医疗系统与信息技术
很显然,远程医疗(Tele-medicine)应当有许多不同的系统和技术要求(分级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实时的(RealTime,RT)和先收集后处理的(store-and-forward,SAF)。对于RT交互模式,病人与现场医生或护理人员一起在远处,专家在医学中心。对于SAF模式,所有相关的信息(数据、图形、图像等)用电子方式传到专家处,在这里,专家的反应不必是立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几小时或几天后才能收到专家的报告。一种理想的远程医疗系统当然是同时具备RT和SAF两种模式,但显然这种复合模式意味着显著增加的费用。例如,一个理想的RT-SAF组合,需要在急诊室内或附近有一个基站,并在远处有多个对病人实施治疗计划的地方,那里带有诊断室或移动的监护单元。基站需要有控制系统或工作站、在线的医学数据库、视频相机和监护仪、微型耳机和话筒以及图形图像输入设备。在远端,需要有完全可移动的视频相机和监护仪、各种诊断设备、图形图像输入设备、PC或工作站等。如上所述,当前的技术可以使得远程医疗系统具有可靠的高质量的数据和视频-音频通信(在医学中心的医生和远端病人之间),能够提供与到医院就诊相当的服务。随着远程医疗的范围和广度的扩展,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技术和临床问题包括:传输的图像、视频信息的知觉质量以及其他临床完善性所要求的程序;当前技术能够提供的检查的透彻性,以及远程医疗服务和当前临床常规检查的有机结合问题等。远程医疗当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成份是通信系统,它的基本的传输介质是铜质电缆、光导纤维,微波中继,卫星转发。一个混合的网络可能是,卫星传送用于很远距离的情况,光纤用于视频图像,铜电缆传数据、信号和控制信息。RT、SAF两种模式的通信要求都可以预测。RT模式要求短时间内传送大量的信息,它强调的重点是传输、交换和交互的时间。它的决定性因素是容许能力(传输速率和带宽)。而SAF模式则对传输速率和带宽的要求不大。只要能将整块的数据传送就行。一般的多媒体远程医疗系统应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显示图像、图形、语音、文字和生理信息的功能。按照远程医疗系统的组成划分,它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用户终端设备,医疗中心终端设备和联系中心与用户的通讯信息网络。不同的远程医疗应用,对通讯系统和系统终端设计又有不同的要求。相应的设备费用也依要求的不同而变动较大。
(五)相关的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仍然有待解决的,与远程医疗全面、广泛地实施有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数码医院的建立,目前有些医院己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图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和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医院现有的这些系统是远程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扩展是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一个有利条件。此外,还需要建立标准的医学信息库;开发功能可靠、操作方便的终端设备•以及接口技术问题,因为远程医疗系统涉及多种医疗设备与通讯系统的连接,建立通用的标准接口将会减少系统建立时的复杂程度和节省费用;系统加密问题,以确保医疗数据在通讯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维护病人的隐私权;家庭以及偏远地区的宽频通讯问题,初期通讯网络的铺建应考虑到远程医疗的用途。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机接口和通讯网络的研究,主要解决各种信息的有效上网和传送;(2)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目标在于研制有源、无线和小型的换能器,实现生理信号的方便而可靠、准确而无损的测量;(3)各种先进的数据与图像压缩方法的研究,在尽可能减低有用信息丢失的同时,达到尽可能高的压缩率,最终实现远程医疗数据与图形图像信息的的高效传输;(4)医学信息与数据传输安全问题的研究,为相应的立法等提供技术保证。
二、医学成像技术与三维医学图像处理
(一)医学成像技术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被应用于医学,产生了以X光照片为标志的医学影象学。此后的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医学成像的盛世。面对各种纷纷涌现的众多成像模式,我们不仅要问:这些成像技术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所有成像方法,几乎都与核或电磁有关。如果从利用的电磁波的频率高低上对医学成像模式进行分类,在静态场领域有电生理成像,低频领域有阻抗CT,高频领域有微波CT,光领域有光学CT,在更高的频率领域有X线CT。其中X线CT早已进入实用的阶段。此外还有利用磁场相互作用机制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加上最近受到重视的一些功能成像方法,如功能磁共振成(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如此众多的医学影象手段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病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形态的和功能的、静态的和动态的等,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成为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
1•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项医学成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人体组织的电特性差异形成人体内部的图像。它通过体表电极向人体送入一交流电流,在体表不同部位测量产生的电压值,由此重检一幅电极位置平面的人体组织电特性图像。这种图像不仅包含了解剖学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某些组织和器官的电特性随其功能状态而改变,因此图像也包含了功能信息在内。此外加上对人体几乎无创伤、廉价、操作简便等优点,EIT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受到数据采集系统和算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该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EIT技术根据测量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静态EIT和动态EIT。静态EIT以测量对象内部电阻(导)率的分布为成像目标;而动态EIT则是测量对象内部的电阻(导)率的相对变化量的分布为成像目标。由于动态EIT技术只需反映阻抗的相对变化量,相应地,其算法简便、快速,可以实时成像,而且系统对具体目标形状有较高的鲁棒性。虽然由于假设条件难以满足、推导过程不严格等缺点使得动态EIT的成像质量不高,但由于其对人体形状和电极摆放位置的适应性强、能反映变化的信息等优于静态EIT的这些优点,它已被用来进行临床研究。相信随着算法的改进和成像质量的提高,动态EIT有望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电生理成像技术
电生理成像技术指基于体表电磁信号的观测,进行的体内电活动情况成像的技术。具体有心电磁和脑电磁问题两大类。但两类问题在技术上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分别是利用测量得到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来研究人体的功能。这里以脑电为例,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为脑电源反演,一为成像。在成像方面,人们希望能从头皮上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电位分布推算出皮层表面上空间分辨率较高的脑电电位分布,因也称为高分辨率EEG成像。人们相继发展了等效源方法(Sidmanetal,1992;Yao,2000),有限电阻网络法(杨福生等,1999),和球谐谱分析方法(Yao,1995)。脑电源反演就是利用测得的头皮电位,推算颅骨内脑电活动源的空间位置的一项技术。其具体方法有非线性优化算法和子空间分解算法。在这些方法中,大都是以某一时刻的电位观测值为已知信息,唯有子空间分解算法是直接建立在一段观测记录之上,从而较好地同时利用了观测记录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Mosher,1992;尧德中,2000)。电生理成像技术与其它的医学成像技术如CT、MRI等相比,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检测的是生物体的自发(或诱发)的功能信息,是一种真正的非损伤性的成像技术,且可以进行长期检测,而fMRI等只能检测诱发的间接的功能信息。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它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目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电生理成像技术与其它影像技术相结合(如EEG与fMRI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以得到两“高”(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判断。
3•微波CT
微波CT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成像模式,它是1978年才被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传输特性,通过测定透过身体的电磁波来重建体内图像。微波CT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被动测定型和主动测定型。被动测定型也可以称为无源型,利用的是由生物体发出的属于微波范围的那一部分电磁波,如人体热辐射等,最终获得热图像(因此,类似的还有红外成像);主动测定型也叫有源型,是用外部入射微波照射生物体,然后利用透过微波和反射微波重构图像,获得的是形态图像。微波CT作为一种医学成像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同X-CT相比更容易查出癌变组织;与超声相比更有利于肺的诊断;不存在电离辐射的危险性。微波CT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空间分辨率。要想提高分辨率,必须缩短波长,提高频率,但波长愈短其在体内的衰减愈大。同时,微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的衍射和散射会造成重建图像的模糊。所以提高微波CT的图像分辨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图像分辨率的提高,微波CT将很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的医学成像手段。
4•光学CT
光学CT也将是21世纪的重要研究领域。其基本思路是将光输入待测组织,测量其输出,重建该组织。由于人体对可见光是屏蔽的,但对红外或红外波段的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利用它进行断层成像。光学CT大致可以分为内禀(Intrinsic)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子迁移技术成像等几种。内禀信号指的是,由组织活动(如神经元活动)引起的有关物质成分、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导致起光学特性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与某些特定波长的光量子相互作用后得到的包含了这些特性的光信号。通过成像仪器探测到这些光信号的某一时间间隔内的空间分布,进而重建组织图像。无损伤内禀光学成像方法近年来正加紧研究,以期用于人脑功能的研究。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即将光学相干剖析术(OCT)用于成像,它是采用低相干的近红外光作为光源,采用特制干涉仪完成光的相干选通,这样接收到的信号就只包含尺度相应于相干长度的一薄层生物组织的信息。若同时加以扫描,就能得到三维剖析图像。OCT技术从提出至今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已表现出极为诱人的应用前景。目前它已在视网膜及黄斑疾病的早期诊断,皮肤、肠、胚胎检测等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在生物光学方面的一个活跃点。利用灵敏的探测器和适当的重检算法,就可以确定测量组织的光学特性。通过检测组织的光学特性,可用于肿瘤诊断、代谢状态动态监护、药物分析及光动力学治疗等场合。光子迁移技术成像(PhotonMigrationImaging,PMI)利用的是在红光和近红外光谱区,生物组织的某些不同成分对于光的散射和吸收表现出不同特性,而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组织光学参数也不大相同。高频调控的正弦入射光经组织传播后,由于吸收和散射延迟了光子行程时间,引起了相位和光子能量密度的变化,显著和精确的相位变化体现了吸收的变化。光学方法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一方面,与XCT、MRI等其它成像方法相比,光学CT具有价格低廉、运行安全,另一方面,它体积小重量轻,特征信号容易获得,技术发展成熟。光学CT还有一个吸引人的优势是,它在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这两个基本的成像性能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目前已达约5mm的物方象素和每秒25帧以上的视频速度。因而可以预料,光学CT会在医学研究和临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作为一种传统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在那一年CarlAnderson在研究宇宙射线所拍的云室照片时发现了β+的存在;此后不久ErnestLawrence发明了可发射β+核素的回旋加速器,这些是实施PET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PET的成像原理是,将由发射正电子β+的核素标记的药物由静脉注入人体,随血液循环至全身。正电子与人体内的电子相遇并湮灭产生两个背对背的γ光子,这对具有确定能量的光子可以穿透人体,被体外的探测器接收,从而得到正电子在体内的三维密度分布及这种分布随时间变化的信息。PET的标记药物很丰富,且这些核素的半衰期都很短,病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并可在短期内进行重复测量。尽管PET具有近乎无损的测量、三维动态成像、定量检测化学物质分布及实现真正的功能成像等独特的优点,但早期由于对短寿命核素认识的不足及探测技术缺乏等原因,直到1976年第一台全身(whole-body)PET才正式投入市场并应用于临床。此后PET才真正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家的PET中心,利用PET进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临床方面,主要用于诊断神经类疾病、心脏疾病、癌症等,也可辅助设计治疗方案和评估药物疗效,并可用于探讨一些神经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因为各种精神类疾病,如癫痫、精神分裂症、痴呆等,以及脑肿瘤、脑血管病等,都将引起血流、葡萄糖和氧代谢的异常,PET即可通过测量这些生理参数来诊断疾病。同时,PET的独特优点也给神经科学提供了观测手段,被越来越多地用来研究人类的学习、思维、记忆等的生理机制,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自身。因为给正常人不同的刺激(如光、语言等)或让其进行不同的活动(如记忆、学习、喜怒哀乐等),也将引起不同脑区域的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进而帮助研究脑的功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PET技术的进一步成熟,PET将会成为诊断和研究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6•X-线成像技术
X-线成像技术可以说是在医院当中应用的最传统、最广泛的一种医学影象技术。X-线图像建立在当X-线透过人体时,各种脏器与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程度的基础上,因而接收端将得到不同强度的射线,传统的做法是将之记录在胶片上得到X胶片。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方法的弊端日趋突显出来。当X-线图像一旦形成,其图像质量便不能做进一步改善;不便于计算机处理,也不便于存储、传输和共享等。在评价20世纪X成像技术时,多数资深专家均认为影像的数字化是最新、最热门及最重要的进展。数字化成像可以利用大容量磁、光盘存储技术,以数字化的电子方式存储、管理、传送、处理、显示医学影象及相关信息,使临床医学彻底摆脱对传统硬拷贝技术的依赖,真正实现X-摄影的无胶片化。目前采用的直接数字化X-线影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X-线影象探测仪(DirectRadiographyDetector,DRD)和平板探测仪(FlatPanelDetector,FPD)。DRD最早由Sterling公司申请专利,现已进入商品化阶段。FPD由Trexell公司研制成功。这两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均是设法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和实时性。数字影像可以说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1981年第15届国际放射医学会议上首次展出了数字放射新产品。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外已经推出了多种新型的数字化X-线影象装置;传统X-线装置中的X-线乳腺影像设备也已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的数字化的X-线影像设备已占70%以上。可以预期,数字化的X-线影像设备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宰,并将使21世纪的X-线诊断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
7•磁共振成像(MRI)
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领域,自从1946年哈佛大学的E•M•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F•Bloch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起,直到70年代初,它一直沿着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方向发展,成为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分子结构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1972年R•Damadian注册了第一个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专利,提出了磁共振成像的思想,并指出可以用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人体检查疾病。1982年MRI扫描仪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质子(1H)结构简单,磁性较强,是构成水、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所以目前医学上主要利用质子(1H)进行MRI成像。其成像主要利用磁共振原理,以一定宽度的射频脉冲磁场使具有磁性核的原子产生共振激发;被激发的原子核的退激时间的长短反映了磁性核周围的环境情况。通过测量生物组织退激过程中磁化强度的变化,即可获取反映内部结构的图像。磁共振成像由于其空间分辨率高、对人体危害性小、又能提供大量的解剖结构信息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高,动态成像或功能成像是未来世纪MRI的研究方向(functionalMRI,fMRI)。一个成功的应用是用外面的造影剂或内生的血氧度相关效应(BOLD)描述视觉皮层的活动。BOLD的成像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的磁化率随脱氧过程而急剧变化。在静脉血管内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发生变化时,会在血管周围引起磁场畸变,而这种变化可以被探测记录下来。在功能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BOLD成像有很多优点。这类研究完全非侵入性,产生的图像数据与解剖结构的数据是完全配准的。BOLD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好,它在解释大脑在正常和病理状态的功能方面很有前途。迄今为止,fMRI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理论与实验都已取得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无损伤(不用外源介质),可以直接进行反复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测量。与同样属于功能成像的PET相比,fMRI则是更新的技术,成像速度比PET快,而且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分辨率。fMRI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要进一步加强对fMRI信号的实质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从实验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包括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是核磁共振现象的本质决定的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除了以上与电磁或射线相关的成像技术外,还有基于超声波的多种结构、组织和功能的成像技术,这里不再详述。
(二)三维医学图像处理
医学图像处理是指对已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或者是使不够清晰的图像复原,或者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征信息,或者是对图像做模式分类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医学图像的处理已开始从二维转向了三维,以求从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三维医学图像分析所包含的研究问题很广,目前主要有:图像的分割、边缘检测、多模式图像和数据的配准(Registration)和融合(Fusion)、虚拟现实技术、图像的快速重建和显示、图像处理算法性能评估、信息集成(Informationintegration)和传输技术等。所有这些的研究都可以集中到如下两个方面:
1•图像的融合和可视化
医学影象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包括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在内的多种图像模式。临床上通常需要将同一个病人的多种成像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比如在放射治疗中,CT扫描可以用于计算放射剂量的分布,而MRI可以很好地定位病灶区域的轮廓。常规的方法(如将几张图像胶片挂在灯箱上)使医生很难对几幅不同的图像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的这几幅图像的严格对准问题。所谓医学图像配准与融合,就是通过寻找某种空间变换,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使各种影象模式统一在一个公共坐标系里,融合成一个新的影象模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使多幅图像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位置和解剖结构上的完全一致,并突出显示病灶或感兴趣部位,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和评价等。近年来医学图像配准和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受到医学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对医学图像匹配方法的分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标准。1993年,VandenElsen等人对医学图像匹配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了多达七种分类标准。一般的匹配方法的实现步骤为:特征提取;特征配对;选取图象之间的几何变换、确定参数;执行变换。基于特征点选取的不同,匹配算法可以分为两种:基于外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和基于内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基于外部特征的图像配准通常是在研究对象上设置一些标志点(如采用螺丝植入骨头方法固定立体定位框架等),使这些标志点在不同的影象模式中均有显示,然后以这些共同的标准点为标准对图像进行配准。这种配准方法因为不受图像畸变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精度很高,可达1~2mm,可以作为评估基于内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的标准。但其植入式的特点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一般仅限于手术室使用。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基于内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上,这种方法一般是用图像分割方法提取医学图像中相对运动较小的解剖结构,如点(血管分叉点等)、2D轮廓线、3D曲面等。用这些提取出来的特征对之间的位置变化和变形来确定图像之间的变换和配准。配准的精度取决于图像分割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优点之一就是其回溯性,即以前获取的图像(没有外标记点)也可以用内部特征点进行匹配。目前,基于内部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比较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大多数模糊动态图像的精确分割和特征提取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近又发展了一种直接利用所谓的基于体素相似性的配准方法,又称为相关性方法,它是直接利用不同成像模式的灰度信息的统计特性进行全局最优化匹配,不需要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都较为稳定,并能获得相当准确的结果。但是它的缺点是对图像中的噪声信号敏感,计算量巨大。在目前出现的各种相关性算法,如互相关法(correlation)、联合熵法(jointentropy)、相对熵法(relativeentropy)等算法当中,临床评估的结果是相对熵法(又称为互信息法,mutualinformation)是最精确的。医学影像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常规影像如CT、MRI等得到的均为组织的二维切片,医生很难直接利用它们进行分析、诊断和治疗。三维医学图像的重建将有助于观察复杂结构的立体形态;有利于医生制定放射治疗计划;有助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实施;有助于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评估等。对三维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探讨。目前通用的做法是,先从切片图像中提取出物体轮廓信息,重建三维结构,再由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光线跟踪法(RayTracing),根据一定的光照模型和给定的观察角度、光源强度和方位来模拟自然景物光照效果,计算物体表面各点的灰度值,最终构成一幅近似自然景物的三维组织或器官图像。目前各种各样的图像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各种算法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处理时间也较长,而用户则希望实时、快速地得到图像处理结果,及时用于诊断与治疗。因此,医学图像处理的加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当然有许多方法可以考虑。除了算法上的改进外,应用多处理器进行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加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DSP进行加速。
2•基于影象的计算机辅助治疗方法及系统
发展各种医学影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细致的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辅助医生对病人做出诊断和治疗,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目前以此为目标的研究主要有:基于影象的三维放疗计划系统、立体外科手术仿真系统、医学中的虚拟现实系统等。在过去的放射治疗时,先有医生根据CT或MRI胶片上的定位标志点来计算病灶的三维坐标,然后根据病灶位置和形状布置焦点,经计算机计算出等剂量线,在灯箱上用打印输出的剂量线与胶片上的病灶进行对比,如不吻合则重新规划焦点。反复重复直到满意为止。最后计算出每个焦点的治疗时间。总的说来这个过程很不方便,而且可能会引起很大的误差。目前临床上开始采用的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则大大方便了肿瘤医师的工作。在整个治疗计划的计算机化过程中,可以说是涉及到了三维医学图像处理的各个环节,如图像配准与融合、轮廓提取、三维重建等。三维放疗计划系统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精度大大提高,是以后肿瘤治疗中心制定放疗计划的常规工具。今后放射治疗的方向是适形放射治疗(ConformalRadiotherapy,CR)。该方法通过旋转照射或静态多射野照射,使得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上与靶区(病灶)的实际形状一致,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靶区周围的健康组织和重要器官(如脊髓)的照射量,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CR由于能够调整射野内的射线强度分布,故又称为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ionRadiotherapy,IMRT)。调强算法根据医生指定的限制因素计算每个射野的最接近医生要求的强度分布,是一个典型的多参数优化问题。1989年,英国科学家S•Webb首次提出采用模拟退火法求解最佳强度分布。此后各种调强算法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成为当今放疗中的一个热点。随着多叶准直器技术(Multiple-LeafCollimator,MLC)的发展,医生可望给出单次肿瘤致死剂量,起到外科手术的效果。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就是力求部分或全部地用一个计算机合成的人工环境代替一个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让使用者在这个三维环境中实时漫游和交互操作。VR是综合人机界面、图形学、传感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等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学科面广且发展十分迅速。V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Rosen认为,VR将构成最终实用的手术模拟器。随着医学成像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具有部分人体特性的虚拟人体。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发起的可视人计划(VisibleHumanProjects,VHP)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虚拟人体可以提供模拟的诊断、治疗、计算机成像、内窥镜手术等等。例如在内窥镜手术中,外科医生通过观察电视屏幕来操作插入病人体内的手术器械。虚拟环境技术可大大改善这种手术过程。事实上,虚拟内窥镜系统(Virtualendoscopy)是目前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方面。
三、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的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范畴很广,各高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我校本学科专业与其它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我们一向以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为支撑平台,强调与生物医学、医疗仪器相结合,在医疗仪器的智能控制、管理方面有很强的优势。随着以上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依拓本校的优势专业如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仪器测试等,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培养网络化、智能化医学仪器方向人才的设想。
(一)培养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的依据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世界正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医疗领域,数字诊断设备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和用户所接受。各大厂商相继推出数字X光机、CT、B超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代常规设备成为临床诊断的主流。医疗设备已经到了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而DICOM标准的制订,则使医疗信息实现了网络模式的资源共享和远程传输。无疑,数字化、网络化将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流。而远程医疗系统则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让每一位医生都成为专家,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请得到专家”的美好前景。社会的需求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具有医学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会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网络化医学仪器”作为本学科领域出现的新方向,在国内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设计划。
(二)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关键词 血压 血脂 颈动脉 彩色多普勒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98
高血压、高血脂常合并颈动脉内膜变化及腔内斑块形成。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观察了2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情况。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所有病例皆为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男11例,女14例,城乡无差别,年龄35~55岁,平均45岁。
方法:病人取平卧位,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自下而上先纵向颈动脉后横向仔细观察其内径、血管壁、内-中膜的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及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使用仪器:为SA-550A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超宽变频探头,频率为7.5~11MHz。
25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内膜变化分型:①内膜不光滑,回声增强,增厚,连续性中断。 ②局部轻微突起为扁平斑,斑块突出管腔,回声强弱不均,表面光滑为软斑。 ③斑块高低不平,强回声,后伴声影为硬斑。
结 果
超声检查结果及颈动脉内膜变化表现25例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增厚,连续性中断12例,男5例,女7例,颈动脉腔内斑块形成13例,男6例,女7例,颈动脉的斑块形成多位于膨大处的后壁,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变化。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即表现为中-内膜增厚,但无明显管腔狭窄。本组病例斑块多位于颈动脉膨大后壁,但无血流动力学改变。低回声和不均质斑块与脑血栓密切相关,而强回声和均质斑块与血栓发生联系甚微,这与临床观察结果相符。
25例病例中观察,高血压、高血脂发展到颈动脉内膜轻微变化,进展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所以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早期控制对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早期预防脑梗死。
参考文献
1 丁建华,华扬,凌晨,等.彩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中国医学影象技术杂志,2000,16:747.
2 王萍,吴静,赵逸,等.彩色多普勒评价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中国医学影象技术杂志,2000,16:447.
【关键词】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 服务 理念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98-02
1 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的意义
1.1 更新服务理念
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艺术成为竞争的焦点。医院能否完善基础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赢得病人的信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院有名医不再是患者就医的唯一选择,而特色服务同样吸引广大患者。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顺应了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创新了门诊服务内容。患者就医期间,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贯穿在整个就医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服务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使患者满意,家属满意,减少医患纠纷。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是医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新举措。
1.2 为临床各专科的通力合作提供渠道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各项新业务的开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医院的结构和功能成为动态、复杂的多因素环境。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把整个门诊系统中各自独立的专科组合成一个新的“就诊系统”,完善优化门诊服务功能,提高门诊服务质量,是方便病人就诊、缩短诊疗时间的有效管理措施。同时也为各学科专家和技术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多学科的积极配合,达到技术上精益求精,共同为患者确立最佳的治疗方案,真正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
1.3 方便患者就医
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改变了患者分科挂号、往返多次就诊的传统就医模式,患者挂一次号,就能同时得到与疾病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治。
1.4 促进医院发展
随着现代观念的不断改变,医学模式也顺应了时展,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要求管理者注重转变服务理念,并且要在管理上求新、求变、求发展,时刻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门诊全新的服务特色、服务优势赫然于众,打造医院品牌。
2 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介绍
我们建立开展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目前主要是针对几个综合性治疗较强的专科,它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要。
2.1 肿瘤综合治疗门诊
肿瘤是一种需要多学科配合治疗的疾病。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对病人更合适,需要有多个专家的意见。以往患者的治疗都是辗转到几家医院,或者是在一家医院几次挂号、找几个专家会诊才能完成治疗。肿瘤综合治疗门诊,患者可以一次挂号同时得到放疗、化疗、介入、中医、影象五位专家的联合诊治,经过专家集中会诊,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联合治疗方案。
2.2 内分泌综合治疗门诊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坏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都需要多科室合作。同时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等疾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内分泌综合治疗门诊将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血管外科、眼科、介入科专家组合在一起,为病人进行综合的诊治。
2.3 心血管病综合治疗门诊
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常合并糖尿病、代谢紊乱、眼底改变。如先天性心脏病,既可以采取介入治疗,也可以选择手术方法来根治。心血管病综合治疗门诊由心血管科、心胸外科、内分泌科、眼科、超声影象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患者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4 脑血管病综合治疗门诊
脑血管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了更科学地评价每一位脑血管病病人的病情,并为患者选择一个最合理、疗效最好、费用最少的治疗方案,脑血管病综合治疗门诊组合了神经内科、脑血管外科、影象科、介入科、康复科的专家,以保证实现对患者的诊断最准、病情评估最佳、治疗方案最优的目的。
3 讨论
这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以往只是在病房进行。而今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的开通,意味着患者在门诊同样可以享受多学科专家会诊。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创新了服务理念,它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以达到患者满意为目标,运用新的思维指导,谋划和改进医疗服务工作。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百姓和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把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作好、作大、作强,并在管理模式上不断改进,最大限度来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有珍,郝秀兰,张晓辉;医院门诊流程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中国医院;2010,6.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技术;物联网
多样化的临床应用、完善化的影像设备功能以及加快化的影像处理技术使得诊断与治疗两个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图像处理。因此,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不仅影响医院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而且影响医学的发展。
一、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
如今,系统复杂、功能齐全的精密大型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这些设备的应用促使临床医学对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因此,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自身的故障隐患,落实积极主动的维护保养措施,减少了DR等设备的维修费用,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设备环境。
医院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做好对医学影像设备合理使用、及时保养与定期维修的工作。首先,医学影象设备在医院中的使用率极高,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遇到医学影像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时,要先检查一下出现故障的原因,然后实施相应的检修方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要保持良好地操作环境,保持机房空气流通,定时清洁机房的卫生。像X射线机这样的设备如果受潮了,会不同程度的导致影像模糊,甚至出现漏电等现象,所以在启动这些设备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干燥处理工作,以确保出现故障。移动医学影像设备的时候,要尽量保持缓慢移动,禁止强烈过猛的震动,防止相应设备器件的损坏。最后,要定时对医学影象设备进行维修,及时排除医学影像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一年一次或者两次的定时全面的维修会适当的延长医学影像设备的寿命。医学影像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影像设备的相关性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误差等,因此相关人员要定时的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一些参量、电流和电路的测试。例如:对X射线管电流进行测试的时候,如果出现设备电流下降的情况,应首先测量灯丝,不要着急去调节电阻,而应该试图降低使用的条件或者更换相应的设备。
如何保持医学影像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保障医院检查、治疗工作正常进行,是各医院及每个操作、维护者应当首先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各个医院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相应的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的相关工作,通过从小处和细节提高自己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医学水平和口碑。
二、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技术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应用环境质量要求高、一旦故障停机,对医院综合影响大等原因,科学地做好数字化医学影像类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今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设备管理效率是当务之急。条形码技术在许多家医院已经开始采用,将贴于医学影像设备表面的条形码记录的信息通过扫描仪扫入医院的HIS系统中,这样可以实现在网上随时查询出相关设备信息。医学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促使诊断与治疗结合到一起,促进医院各个科室之间逐渐接近。PACS方便了医学图像的传递,实现了随时随地查阅图像和无胶片化储存图像,提高了医院的查阅医学影像的效率。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医学中三维的图像将成为现实,多影像融合也会广泛应用到医院中。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在未来将朝着多功能、易操作和方便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医院,大大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应数字化医疗的潮流,目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医疗中。例如:采用物联网对X射线管贴标签,RFID标签记录有X射线管的包装、消毒、返回日期,种类,数量,编号等具体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这个标签对X射线管进行实时的监控,提高了X射线管的安全性,并能高效快速的排查出X射线管出现问题的原因。RFID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应用,实现了对设备的及时检查,确保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提高了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
物联网在很多地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的基本构架、接口和组成部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安全方面,物联网由于设备较复杂,数据量大,监控力度不够,致使物联网兼具自身安全与网络安全与一身。如今,物联网需求量越来越大,有限的节点导致网络经常出现堵塞和误传的现象,所以建立一个安全强大的物联网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医疗影像设备逐渐朝着综合化的趋向发展,通过图像融合技术,把多种形式和状态的医学影像呈现在一台医学影像设备上,将不同的分辨率的影像或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的影像放在一起,这样既能减少工作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更好地对患者的病理状态进行直观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很好地给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纵观当前医学影像设备也逐渐朝着易操作和高效化的方面发展,医院的各个科室都尝试着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影像科以外的科室医生也会阅影像片并会使用相关的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的完善促进了当今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临床医学的工作方式,对医生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现代化医院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医院应该加强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安排维护人员定时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另外,医院也应该安排维修人员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排查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医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引进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使得病人、医务人员等切实地感受到便利和实惠。
参考文献:
[1]姜伟;医疗影像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技术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13
[2]姚利兴 蒋争春;影像科医学摄像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年06期
[3]朱险峰;浅谈减少医学影像设备故障的措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04期
【关键词】VTK 三维重建 平面剪切
1 引言
可视化工具包(VTK)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它可以进行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科学计算可视化,尤其在三维重建如面绘制和体绘制上有强大的功能,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图象领域。
在对医学图象的三维重建进行研究时,需要分析的内部器官往往被外部目标所遮挡,如肝脏、肺叶、肾等重要器官被皮肤遮盖。此外,医学图象中的床板也会影响对重建物体的观察,对处于身体内部的病灶或肿瘤,也需要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需要对医学图象的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切割,来满足医学影象处理的要求。
2 VTK中医学图象的三维重建剪切
医学图象的三维重建是采用可视化软件VTK[1,2],利用获得的二维CT或MRI等断层切片,重构有关器官和组织的三维图象。而为了满足临床影象分析的要求,需要对重建物体进行相应的切割。
在VTK中,对重建物体的切割主要有两种[3,4]。一种是利用平面进行剪切,另一种是利用立方体进行切割。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一种方法,即对医学三维重建的面绘制和体绘制进行平面剪切[5]。它的具体实现分为三步:
医学图象的三维重建;利用VTK中的面绘制和体绘制算法,对读入的CT切片进行三维重建;定义剪切平面;利用VTK中的vtkPlane类定义剪切平面,并设置该平面的初始位置和方向;三维重建的平面剪切建立切割函数,对三维重建物体进行平面剪切。
2.1 基于面绘制的平面剪切
vtkClipPolyData *clipper = vtkClipPolyData::New();
clipper->SetInputConnection(skinNormals->GetOutputPort());
clipper->SetClipFunction(plane);
clipper->GenerateClipScalarsOn();
clipper->GenerateClippedOutputOn();
clipper->SetValue(0.3);
vtkPolyDataMapper *clipMapper = vtkPolyDataMapper::New();
cutEdges->SetCutFunction(plane);//设置绝对函数来执行它
cutEdges->GenerateCutScalarsOn();//输出标量值将要被vtkImplicitFunction给修改
cutEdges->SetValue(0, 1.0); //设定特殊轮廓值
vtkStripper *cutStrips = vtkStripper::New();
cutStrips->SetInputConnection(cutEdges->GetOutputPort());
cutStrips->Update();
renWin->Render();
iren->Initialize();
iren->Start();
iren->AddObserver(vtkCommand::UserEvent,cmd);
剪切函数:
void Cut(vtkObject *caller, unsigned long eid, void *clientdata, void *calldata,double val)
{ m_viewer = reinterpret_cast(clientdata );
plane->SetNormal(0, -1, -1);
plane->SetOrigin(150.0, 120.0, 120.0);
cutEdges->SetCutFunction(plane);
clipper->SetValue( val );
cutEdges->SetValue(1, val);
cutStrips->Update();
cutPoly->SetPoints(cutStrips->GetOutput()->GetPoints());
cutPoly->SetPolys(cutStrips->GetOutput()->GetLines());
cutMapper->Update();
renWin->Render(); }
2.2 基于体绘制的平面剪切
vtkImageReader *reader = vtkImageReader::New(); //读入相关数据
reader->SetDataByteOrderToLittleEndian();
reader->SetDataExtent(0, 63, 0, 63, 1, 93);
reader->SetFilePrefix(“../headsq/quarter”); //DICOM图片存储路径
reader->SetDataMask(0x7fff);
reader->SetDataSpacing(3.2, 3.2, 1.5);
reader->SetDataScalarTypeToUnsignedShort();
reader->Update();
vtkColorTransferFunction *colorTransferFunction = vtkColorTransferFunction::New();
colorTransferFunction->ClampingOff();
colorTransferFunction->AddHSVPoint(0.0, 0.01, 1.0, 1.0); //根据透明度设置HSV颜色
colorTransferFunction->AddHSVPoint(1000.0, 0.50, 1.0, 1.0);
colorTransferFunction->AddHSVPoint(2000.0, 0.99, 1.0, 1.0);
colorTransferFunction->SetColorSpaceToHSV();
vtkVolumeProperty *volumeProperty = vtkVolumeProperty::New(); //体绘制属性表现设置
volumeProperty->SetColor(colorTransferFunction);
volumeProperty->SetScalarOpacity(opacityTransferFunction);
vtkVolumeRayCastCompositeFunction *compositeFunction=vtkVolumeRayCastCompositeFunction::New();
vtkVolumeRayCastMapper *volumeMapper=vtkVolumeRayCastMapper::New();
volumeMapper->SetVolumeRayCastFunction(compositeFunction); //采用混合体绘制方法
volumeMapper->SetInput(changeFilter->GetOutput());
vtkVolume *volume = vtkVolume::New(); //对重建物体进行显示
volume->SetMapper(volumeMapper);
volume->SetProperty(volumeProperty);
vtkPlane *plane1 = vtkPlane::New(); //定义剪切平面,并设置其位置和方向
plane1->SetOrigin(0.25, 3.5, -10);
plane1->SetNormal(-1, 0, -1);
vtkPlane *plane2 = vtkPlane::New();
plane2->SetOrigin(150.0, 25.0, 30.0);
plane2->SetNormal(0, -1, -1);
volumeMapper->AddClippingPlane(plane1); //将剪切平面加入重建物体中
volumeMapper->AddClippingPlane(plane2);
vtkRenderer *ren = vtkRenderer::New();
ren->AddViewProp(volume);
ren->SetBackground(0.0, 0.0, 0.0);
renWin->Render();
vtkCamera *aCamera = vtkCamera::New();
aCamera->SetViewUp (0, 0, -1);
aCamera->SetPosition (0, 1, 0);
aCamera->SetFocalPoint (0, 0, 0);
aCamera->ComputeViewPlaneNormal();
ren->SetActiveCamera(aCamera);
ren->ResetCamera ();
aCamera->Dolly(2.5);
iren->Initialize();
iren->Start();
3 面绘制和体绘制的平面剪切结果
图1(a)是对面绘制结果加入一个平面进行剪切,图1(b)和图1(c)分别是被剪切平面分成的两部分,图1(d)是对剪切平面的提取。
图2(a)是剪切前的体绘制效果,图2(b)和图2(c)是进行平面剪切后的两部分体重建,图2(d)是从体重建获取的剪切面。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VTK工具对三维面绘制和体绘制进行平面剪切,通过对剪切平面的位置和方向的调整,去掉了外部皮肤或床板的遮挡,清楚重现内部器官或病灶。实验证明,这种平面剪切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虚拟手术等操作,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患者数据。
参考文献
[1]William JS,Kenneth MM, Lisa SA,et al.The VTK User’s Guide,Kitware Inc,1998.
[2]Tao Zhi-jiang,Huang Hua,Zeng Jun,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images based on VTK[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2011,7(23):5604-5606.
[3]张娟,熊杰等,基于VTK的三维数据可视化软件开发[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3):121-125.
[4]Pan Zheng,and Behari Belaton, Craniofacial Data Registration and Visualization Survey,Regional Computer Science Postgraduate Conference,2006.
[5]Marcelo G.P.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Landmark Measurement in Craniofacial Surgical Planning:Experimental Validation In Vitro,Oral Maxillofac Surg.2010.
作者简介
苗蕤(1983-),男,河南省许昌市人。工学双学士学位。现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安全。
作者单位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260例数字化X射线检查,男122例,女138例,年龄为出生1h~14岁。使用PHILIPS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以非结晶硅为基础的平板X射线探测器,SONY干式胶片打印机,采用图象降噪、窗宽、窗位调谐后处理技术,获得最佳图象后输出打印胶片。
2 结果
260例胸部DR照片中,用设定的曝光条件所获得的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均佳,细微结构显示清晰。对儿童胸部基本病变如渗出性病变、肺间质病变、胸膜病变、骨骼变异等,通过图像处理均可清晰显示;尤其对新生儿胸部疾病(如新生儿湿肺、透明膜病等)的诊断有很大优势。扩大了传统小儿胸片不能涵盖的范围。100%保证了照片质量,废片率为0。
3 讨论
3.1 DR将可见光转换为电信号被扫描电路读取,可避免其他成像方式(如屏/片胶系统、CR系统等)光照射荧光物质后散射引起的图象锐利度减低,可获得高清晰度影象,细节显示清晰并可获得高MFT曲线。儿童胸部摄影中,小儿胸部器官和组织的X射线形态随呼吸而产生相应变化。呼气相时,纵隔增宽遮盖肺野,使肺部面积减少,肺含气量减少而易造成误诊;投照时常因小儿不配合,哭闹、扭动使图象产生运动模糊而影响诊断。因此,小儿胸部摄影应在机器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于吸气末采用最短时间曝光。传统X射线机因曝光时间较长极易造成影像模糊。DR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DR系统容量大,PHILIPS DR最高可达900mA,小儿胸部曝光时间可缩短至0.007s,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运动模糊;在曝光完毕的同时计算机自动进行数字化处理,4s后图象即显示于监视器上,放射技师可即时判断图象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如不符合马上重拍,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候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字化摄影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屏/片组合系统的密度分辨力只能达到26灰阶,而数字图像的密度分辨力可达到210~12灰阶。通过变化窗宽、窗位、转换曲线等技术即可使全部灰阶得到充分显示,从而扩大了密度分辨力的信息量。传统屏/片系统每一曝光条件只能显示某一层次结构的密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D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将一幅图象通过使用上述后处理技术使胸部组织结构的密度、对比度产生不同的变化,把胸部影象多层次地显示,从而将可疑病灶清晰地显示出来,特别是对纵隔心影后的病变更能清晰地显示,与传统胸片相比大大提高了病变检出率;放大漫游、黑百翻转技术可使放射诊断医师对可疑的细微结构及细小病变进行详细观察;利用系统测量工具可快捷、准确地对病灶范围、心胸比率进行测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湿肺、新生儿透明膜病传统胸片对比度显示较差,细节显示不清,诊断比较困难,而DR通过调节影像密度的变化可使肺内病变表现如斑片状云雾影、细颗粒网状影、支气管充气征等清晰地显示,因而很容易确诊。
DR系统采用SONY干式胶片打印机打印胶片,操作简单,图象质量高。胶片由患者自带,方便了患者转诊、复查;所有图象均刻录光盘长期保存,患儿复查时可直接从硬盘或光盘调阅,方便、快捷,同时也避免了因胶片丢失可能产生的纠纷。另外,数字图象可通过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与医院信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联网,也可通过Internet进行远距离传送,为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
3.2 儿童胸部DR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DR在临床检查越来越广泛,以其高宽容度及高对比度被看作是20世纪放射摄影中的巨大技术进步之一,但DR在儿童胸部摄影仍然存在辐射剂量过剩问题。放射检查中应该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即以最低剂量来获取满足临床需要的诊断性影像的原则。
3.3 儿童胸部DR降低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研究表明:DR的图像质量与管电压和管电流的合理选择存在着密切联系,DR胸部图像均匀性随DR摄影条件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噪声随DR摄影条件的下降成倍增高。随着DR曝光量增加,影像质量不断提高,当曝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影像质量不再提高,反而有下降趋势。故使用过低或过高DR摄影条件均会降低DR图像质量,影响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岩,李哲.学龄期前小儿胸部次高千伏摄影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3,20(2):81-82
[2] 徐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44
[3] 张泽宝.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
[4] 曾勇明,吴富荣,张志伟,等.三种数字成像系统胸部摄影剂量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9,29(4):446-447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增加。和医院和制药公司,更充足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医疗系统各企业的重要目标。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已在医疗服务、医卫管理、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等领域全面展开。
一、IS建设的重点由HMIS转向CIS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特别是随着国家金卫工程的展开,已经有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一些公司相继开发了商品化的整套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医院推广应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主流,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已普遍使用。
电子病历、医学影象为HIS的最亮点。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的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施,迅速增加的成本性能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电子医疗记录和医学图像系统奠定了基础。目前CPR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适合电子病历多种内容、媒体的数据结构;恰当可靠的安全机制;高效经济的存储方案;实用方便的数据输入和阅读手段;标准规范的数据交换方法。建立PACS的一个目标是方便图象的存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无胶片化的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技术、PACS与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问题、图象预取技术和图象压缩技术是当前 PACS应用的主要技术。设备上,PACS不仅要建立1-2个可以显示图象的工作站,还需要高质量的图像采集设备(如专用的胶片激光扫描仪)、大量的图象显示设备、十几个TB的在线存贮容量和高速度的网络通讯设备。
远程医疗正在迅猛发展。远程医疗在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设立了一个远程咨询中心。国内远程医疗趋向于应用服务,传输方式多采用电话拨号,部分采用ISDN、FR、VSAT、 INTERNET方式。虽然很多公司投入开发研究应用于远程医疗系统,但是对远程医疗技术高层次的应用研究还处在无人尝试阶段。
二、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系统和CIS系统,通过HIS的升级推动HIS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2、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录所有医学界过程,完成计费,药物和医疗用品管理,为每个社区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做到在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物输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3、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4、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5、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通过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调查研究,赛迪顾问认为在我国HIS建设由HMIS向CIS转变过程中,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象系统和远程医疗发展潜力很大,这必将带动医药卫生系统对IT市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特别要指出,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的行业特色突出,需要IT业人士和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增加,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医药贸易电子商务的开展,将拉动医疗卫生行业对网络通讯设备的需求。生产管理模式和资金实力决定了制药企业成为ERP管理软件的潜在用户。
参考文献
[1]何雨生.2003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进展.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5卷
[2]王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
[3]于彦,王文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医疗设备信息,2001年14卷第9期
关键词:摄影测量;JX4;DEMIX
中图分类号: P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1.1摄影测量的概述
摄影测量是通过影象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信息科学,主要在现在的生产任务中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建立地形数据库,并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由于现代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技术日新月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影象信息.从而使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发展成为新兴的遥感技术,摄影测量除了用于地形测绘外,还可用于工业,建筑,生物,医学,考古,救灾,国防等方面。
1.2JX4的概述
在现在我国的摄影测量方法中,应用的最广泛是由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摄影工作站JX4。 在JX4中测制1:10000地形图时,每幅图的地形都是不同的,一般的用JX4测图方法如下,
1.2.1在计曲线里均分内插等高线,然后 地形变换处直接加地形特征线,然后利用JX4中的创建DEM的方法生成等高线,在进行修测,一直要修测到等高线全部符合立体模型上的地貌,这样的方法在生产单位中显得有点烦琐,
1.2.2 在立体模型上直接测制等高线,因为有人的双手的协调性,测制时测标的参数等各方面的影响,会使测制出来的等高线比较生硬,不成规则均匀.
但是遇到地形成规则的分部时(如1-1图所示),这时就可以采用DEMIX软件来进行建立DEM模型,然后用建立的DEM模型来内插所需要的等高线.
1-1
具体的方法如下(以1:10000地形图等高线为5米土为例):
(1)在JX4软件中先测制等高距为20米的等高线,如果遇到地形变换处(山头,凹地,鞍部)这些地方可以高程点来控制地形,如1-2图所示:
1-2
(2)把测制好的地形矢量文件在JX4里导出DXF文件,然后在AUTOCAD中打开,点击视图三维视图左视,查看有没有高程异常,如1-3图所示,没有高程异常,则存为AUTOCAD2000版DWG的文件,
1-3甲(有高程异常)
1-3乙(无高程异常)
(3)利用DEMIX软件建立DEM模型, 文件新建,如1-4图所示
处理产生结构线点产生DEM输出DEM(VirtuoZo格式)
1-4
(4)运用VirtuoZo转换DEM格式,转换成成国家标准格式NSDTF-DEM格式如1-5图所示
1-5
(5)用TINDEM打开转换好的DEM.,然后设置参数生成等高距为5米的等高线,如1-6图所示
1-6
结语: 以上的方法是运用DEMIX建立DEM模型,然后用TINDEM软件内插生出等高线,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须在JX4立体模型上采集地形特征线,这样就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减少烦琐的劳动,DEM模型内插产生的等高线,均匀美观.
参考文献:
[1] 金为铣,杨先宏,邵鸿潮等.摄影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徐建超(1983.9.13),男,昆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航外控制和内业测图工作。13708708191
【摘要】目的:比较浓集菌涂片抗酸染色法(涂片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结核培养(L-J培养)和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TB-Ab)对临床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用涂片法,FQ-PCP法和L-J培养,对200份疑似结核病人呼吸适标本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其TB-AB。结果:200份标本,总阳性率涂片法为20.5%,FQ-PCP法为32.5%,培养法为25.0%,血清结核抗体为42.5%;四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涂片法36.8%和94.3%,FQ-PCP法为64.2%和96.2%,培养敏感度为50.5%,特异度为98.1%,血清结核抗体63.2%和76.2%。结论:结核培养作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仍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周期长;FQ-PCP法快速特异性高,有较好诊断价值;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方便,简单;涂片法自观、简便、价廉,仍将是结核病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同时临床诊断中应合理选择。
【关键词】结核病;检测;诊断
结核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在全球已经成一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在我国结核感染率高,椐抽样调查感染率为44.5%;结核病耐药率高;结核病死亡率高。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于是对结核疾病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结核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象学检查。在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不能确疹的情况下。结核疾病从病原学结合分枝杆菌的检查为确诊方法。在目前实验室中,主要通过涂片法,血清结核抗体检测,PCP检测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等方法。我科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对200例临床病人四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在我院就诊的临床疑似结核病例200人,其中临床确诊为结核病者95例,正确留取晨痰标本,同时抽取血液标本
1.2 方法 对送检的200份呼吸道和血液合格标本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痰液用4%NAOH消化浓缩结核杆菌,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法和FQ-PC:R发和结核杆菌培养,并对此200份血液标本进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涂片法按照标准试验操作规则进行[1,2],FQ-PCP法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
2 结果
2.1 涂片法等四种方法 对200份呼吸道和体液标本的检测结果200份标本中,总阳性率浓集菌涂片法为20.5%(41例),FQ-PCP法为32.5%(65例),L-J培养法为25.0%(50例),血清结核抗体为42.5%(85例)。
2.2 确诊病例的检测 临床确诊为结核病的95例病例中,浓集菌涂片法阳性率为36.8%(35例),FQ-PCP法阳性率为64.2%(61例),L-J培养为50.5%(48例),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63.2%(60例)。
2.3 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四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涂片法36.8%(35/95)和94.3%(99/105),FQ-PCP法64.2%(61/95)和96.2%(10/105),培养敏感度为50.5%(48/95),特异度为98.1%(103/105),血清结核抗体63.2%(60/95)和76.2%(80/105)。
3 讨论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细菌学涂片和培养检查[3]。痰涂片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结核传染源,而且十分经济,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简便、快捷、低廉的优点,但其敏感性低,36.8%,特异性为94.3%,不能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经典聚合酶链反应(PCP)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5,6]。应用FQ-PCR荧光定量法,是利用一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引物和一条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荧光探针,配以反应液,耐热DNA聚合酶(TAQ酶),四种核苷酸(DNT PS)等成分,用体外扩增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基因。避免了PCR定性技术特异性差,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等问题,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4.2%、96.2%,而且迅速,不失为一种较好较快的实验室方法,但是设备要求高,试剂要求高,实验室条件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标准操作。
结核分离培养一直是诊断结核的金标准方法,一般应用L-J培养基,目前出一些快速培养基,但是总的来说费用大、时间长、敏感度不高,为50.5%,且只能检测活的结核杆菌,但是培养特异性高,为98.1%,可以进一步鉴定结核和非结核杆菌,也可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一直是用来确诊的实验室方法。
而血清学诊断技术对结核病的检测近年来也有较多报道[7]。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采用的纯化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外膜抗原,利用斑点金免疫金渗滤实验(DICFA)原理,用于人血清结核抗体的检测。200份血清标本阳性率为42.5%,但由于人群中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十分普遍,广泛的卡介苗接种等原因,以及结合病患者个体的免疫功能影响等因素,使血清结核抗体测定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敏感度和特异分别为63.2%和76.2%。
综上所述,在临床症状和影象学不能完全确诊的情况下,FQ-PCR法用于结核病诊断,灵敏度64.2%,其特异性强,为96.2%,仅次于结核培养,明显高于涂片法,且操作简便,只需2-3H即可完成。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核抗体敏感度为63.2%,仅次于FQ-PCR法,但是特异性差,仅为76.2%,但是操作简便、快速、便于推广、无须特殊精密仪器,可作为结核诊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8]。而涂片法作为结核病最基本的细菌学检查方法,它所具有的直观、简便、价廉等优点,仍将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手段。所以应结合临床需要,合理选择实验室方法[3,4,9]。以利于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较少感染率,使结核病的患者率减低。
参考文献
[1]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则[M].第3版.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18.
[3] 赵雁林,尚美.我国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现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7):725-728
[4] 张诩,卢建平.四种结合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1)16-17.
[5] 梁晓海,黄平东。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价值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药结核.杂质006,15(13):287.
[6] 胡海利,荧光双标记定量检测对诊断结核病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药.2002,23(9):411-412.
[7] 庄玉辉,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研究应用中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133.
[8] 马秀玲,血清抗结核抗体对肺结核诊断的作用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3.
[9] 王陇德.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及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505-506.
关键词:护理服务;三级查房制度;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9-02
护理查房是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操作技能及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所谓护理三级查房制度是以医生三级查房制度为参照演变而来的护理查房管理制度,下级护理人员在上级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实施能级管理。本研究以40例护理人员为例,分析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在我院的实施效果及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40名外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理6名,高年资护师5名,余者为护士27名;。根据科室不同,将40名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名,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布具有均衡性,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查房制度。观察组采用三级查房制度,具体如下:
(1)目的:临床上建立以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为主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各类护理问题。(2)时间安排:采用床边查房的形式,查房放在早上,或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查房过程中针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查房,以免查房时间过长对患者正常休息产生影响。其中一级查房由每班进行系统的自我查房,主要以完成日常工作、观察疾病为主;二级查房由责任组长、当班护士共同查房,每周进行2次,主要针对重点患者;三级查房则每周1次,由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本周工作重点等决定查房的内容与重点,要求所有人员准时参加;查房时主查站立于患者头部左侧,责任组长、护师立于主查者右侧,责任护士则立于患者头部左侧,与主查者面对面。(3)准备物品:查房时基本物品包括查房车、影象资料、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手消液等;并准备患者的医疗病历、护理病历及对应的影象资料等等。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实施查房制度前后的查房所需时间及护理操作所需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查房制度前查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查房制度后,对照组查房时间与实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查房时间显著短于实施查房制度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查房制度前护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查房制度后,对照组护理时间与实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时间显著短于实施查房制度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护理查房是以疾病为中心,查房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习惯性思维系统回顾各种疾病知识,查房无法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病例,导致查房与临床护理互相脱节。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则是通过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程序全面评估患者,提高护理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及时反馈护理效果,以及时解决各种临床问题。上级护理人员对下级护理人员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归纳,降低各类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此外,三级查房制度还可以提高初级责任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真正做到护理与医疗同步配合。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三级查房制度,其查房时间、护理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护理服务中实施三级查房制度,可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建英,叶文琴,王筱慧,等.整体护理三级查房模式的探讨[J].现代护理,2014,10(1):50.
[2] 彭刚艺. 落实三项工程培养专业人才发展专科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4,7(7):17-18.
[3] 宋利萃,全姬淑,蔡红玉,等.沟通技巧在新型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4(24):130.
[4] 郝继萍.浅谈如何建立和谐护患关系[J] .基础医学论坛,2014,13:1126-12127.
[5] 秦玉梅,韦连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J] .内科,2014,2(5):86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