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18:53:10 来源 : 三易在线
早在2006年11月,当一位前知名演艺圈人士将笔记本电脑送到一家维修点进行修理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次看似司空见惯的行为,会在一年多后将自己在内的多人卷入一起极其严重的名誉风波中。
想必有些朋友已经知道,这正是早年间的“XX门”事件。就算并未关注此事件,或许你也知道,自此之后关于“如何在送修电脑/手机时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也成为了一个讨论度非常高的话题。
(资料图)
与电脑相比,如今手机无疑承载了我们更多的日常生活,并且往往存储有更多更私密的个人数据。同时与电脑相比,智能手机的高集成度和更高的日常使用频次,也决定了其必然是更容易出现故障/损坏。
于是乎,在“预判”到了用户的担忧,又或许是洞察到了各维修点/第三方的“不靠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设置所谓的“维修模式”功能。
所谓“维修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隐私加密的开关。当手机出现故障、需要送修时,消费者可以打开这个开关,让手机里所有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照片、视频、用户自行安装的第三方程序)都会被加密和隐藏起来。但与此同时,手机本身的全部功能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而且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锁屏保护。这样一来,维修人员依然可以正常检修手机、测试各个功能的有效性,同时也无法接触到用户的隐私信息。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个很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因为如果没有它,消费者在遭遇手机故障时,可能就不得不先想办法将隐私信息备份出来,然后再“恢复出厂设置”。等手机修理好后,再把此前备份的数据重新导回手机,显然要麻烦很多。
但问题在于,“维修模式”真的就是万无一失吗?
显然并非如此。一方面,最容易想到的情况,就是当手机真的发生故障或是受损时,可能没有办法去启动“维修模式”。典型的情况就包括了屏幕破损、触控失灵、甚至是主板进水短路等,此时手机本身已无法操作,“维修模式”显然更无法激活。而一旦手机被成功修复,此时如果维修人员试图窥探用户信息,那么并未开启的“维修模式”自然也就起不到保护隐私的作用了。
另一方面,就算手机出问题时依然可以正常操作,消费者也不见得会选择在送修前打开“维修模式”。毕竟,如今整个业界几乎没有一家厂商,针对该功能做过太多大规模的宣传,所以许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一功能显然并不奇怪。
而且就算手机在出问题时能够正常操作、且用户知道“维修模式”的存在。但到了实际的使用场景中,依然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而选择不开启这一功能。比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需要解决的“手机故障”本身,就存在于自己常用的第三方软件中(比如微信发不出图片了,或者某APP无法登录),那么这种情况下开启“维修模式”,反而可能会对故障的诊断造成阻碍。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站在本就有不良企图的维修人员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就会意识到,如果手机在送修前就已经将隐私数据导出、把系统恢复初始设置,那么就算是有人心怀不轨,也能看出手机里早就没有了“值得挖掘”的东西,自然就会选择放弃。
但如果你交到Ta们手中的,是一台明显开启了“维修模式”,仅依靠指纹、密码将隐私信息“封锁”起来的手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