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09:09:10 来源 : 文秘帮
摘要:以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学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及思政育人目标设定、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和难点剖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制定3个方面,探讨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践路径。并以发散风寒药麻黄为例,阐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以及期末学习效果评价,提出教学反思与建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转变学习观念,以期为培养文化自信、专业自信、实战能力强的新一代中医药卓越人才贡献力量。
(资料图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药学;教学设计
1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及思政育人目标
《纲要》要求,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因此,需首先明确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才能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1.1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术语、基本药物、基本功效的内涵及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结合实训环节,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学生临证用药及主动思考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与药的融合,为学习方剂学、中医四大经典及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基于此,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为:①使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术语、基本药物、基本功效的概念、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及饮片性状特点。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学生掌握辨证/辨病用药、鉴别用药、配伍用药、安全用药。并使学生了解中药现代研究成果及最新科研动态。②培养学生的临证用药能力,使其能够合理、安全、有效运用常用中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优势病种,并能辨识常用中药。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④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创新思维,提升其科研能力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1.2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中药学虽为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基础课程,但课程本身内容丰富,且沟通基础与临床,融医、药、文、史于一体,体现着古朴的哲学思想、“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和“大医精诚”的济世精神,渗透着古今医家在救死扶伤、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及传承创新等。结合上述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①立足中药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提炼育德内涵,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秉承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厚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情怀,鼓励学生把中医药继承好。②立足中药学中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研究成果,提炼创新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树立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鼓励学生把中医药发展好。③立足中药学专业知识,结合临床应用,挖掘凝练人文内涵,宣扬“大医精诚”,增强专业自信,树立尊重生命、安全用药、依法用药的高度责任感,鼓励学生把中医药应用好。
2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2.1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重点
《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教师是保证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此,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重点在于:①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教师能够有意识、有目的、系统持久地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动态呈现内嵌于中药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思政内容[4]。②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等综合能力,课程组将零散、片段、孤立的思政元素串联起来,实现系统的中药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③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课业任务、场景模拟、第二课堂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思考,将育人理念和行为从教室和实验室的课程行为延展为第二、第三课堂等非课程行为。
2.2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难点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如何将隐含在中药学教材和教学中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的内容“显示”出来,以课程思政赋能教学内容的学术提升,是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难点。这要求更多关注教学内容本身,将课程思政工作与教学规范、专业学术相结合,即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专业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衔接与隐性融合,避免流于形式的融合,即避免“两张皮”,从而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4]。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应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一要求和目标作为评价的总体导向。在设置评价方法、构建评价体系时,需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通过督导评价、同行评议、师生互评及自评等多主体参与,开展多层面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中,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倡导动态的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同时结合促进教师自身能力发展,提升教学生命力,且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形式,并依此制定多维度评价指标[5-6]。
2.3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为解决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落实上述课程思政目标,我们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将隐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基因式”融入专业知识内容中[7]。①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在中药教研室全体教师中强化课程思政的理念,把外驱动力转变为教师的内生动力,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汇、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②思政赋能专业内容:将隐含于中药学教材、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的内容挖掘、提炼出来,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构建由点及线到面成模块思政元素体系,明确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再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有机互融。③思政融合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中药学课程中积淀的知识体系(如药物基原、产地、采集、炮制、药性、功效、配伍、临床应用等)、价值体系(如相关法制法规、伦理规范等)特点,通过教师引导,以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专业伦理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
3以麻黄为例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
3.1学情分析
通过总论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但对单味药的认识还较为抽象、片面,对其药性、功效、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不足。所以教师课前布置开放性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沟通研讨。如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分析和思考,将知识点的获取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求;培养其分工合作、协调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查阅文献、编撰文字的能力,并使学生尝试立体、综合地分析、整合各知识点。思政元素融入课前指导性自主学习思考题示例见表1.
3.2内容导入
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中药学课程,学生尚未对中医药建立明确或深厚的感情,需结合历史、时事、政策、要闻等厚植学生热爱中医药的情怀。因此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医人的担当及中医药做出的贡献,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思考题的回答情况,引入麻黄的知识点。如此,思政与专业隐性融合,助学生树立中医药专业自信、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内容示例见表2。
3.3详解知识要点与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自学情况,通过分析麻黄的药性效用特点,阐释麻黄所治病证与辨证用药思路,使学生学会结合药性理论分析药物的功效应用,使辨证-立法-施药-识药各环节的知识点立体化、一体化,同时回应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并利用课堂小测,师生共同反思,实时评价学习效果。课前开放性问题思考结合课上基本知识点评测,使学生逐渐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目标,充分、高效利用课内外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见图1。
3.4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布置同学进行案例分析,辅以古本草的论述及现代临床应用、药化药理研究成果等,加强学生对药物的深入理解。通过真实事例提醒学生注意临床用药安全;真实病例中展示的中药毒与效的切换,拓展用药思路;并融入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观,以课程思政赋能专业知识,提升学术的广度和深度。见图2。
4教学反思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互动,以及期末学习效果的评价,师生共同反思、分析、总结,认为今后教与学的过程,应当做到以下3个转变。
4.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在前,学在后;师为主,生为辅,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应真正遵循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前到课堂,并拓展至课后、课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质疑精神,将学习内化成自身驱动力,加强学生思维认知的构建。
4.2转变教学思想
以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多是片段性的,教师多数也只是单一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现在需要有思考地、有设计地、理性地、从整体构建课程的承载平台,将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对标,并结合一流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标准,即以课程思政赋能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4.3转变学习观念
以往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动灌输,现在要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适时、适当给予帮助,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科学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3]。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明确课程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后,尝试解决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并通过动态、多维的评价与反思,培养文化自信、专业自信、实战能力强的新一代中医药卓越人才。
作者:胡素敏 钟赣生 王安 贾德贤 陈绍红 柳海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