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当前看点!建筑光学实验改革研究

2023-03-02 09:24:27 来源 : 文秘帮

关键词:空间体验;数据经验;身体体验;开放实验


(资料图)

建筑物理光学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多个学科,包括几何光学、生物学、自然采光、人工光源、色彩学等,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以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达成光学视觉和心理感觉的舒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上知识点相对独立[1]。学生容易把学习重点放在基本公式和概念知识点上,把这门课程当作高中物理的延续,以掌握考点作为学习主要目标,难以做到各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在建筑设计课中也不能综合应用相关光学知识。文章所尝试的改革以光学实验课为突破口,通过设计一系列开放式、探究性的实验,试图链接和强化各个知识点,并引发知识拓展和应用。通过把实验回归到“空间”中,倡导使用各种实验手段,实现光在空间的呈现,使学生在空间光学操作中理解光学知识和空间设计。

1现状与反思

传统建筑物理光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数据测量来验证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实验注重数据求证,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也是固定的,实验目的是为重现预定的结果[2]。在这种预设好的实验情景下,学生得不到自主探索的机会。从服务建筑设计的角度,建筑设计课的特点在于结果的开放性和不可预知性,传统实验不能满足此目标。传统光学实验并不强调空间作用,只注重光线本身的验证。但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空间与光是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空间是通过光在表达,空间也是光的容器,两者都难以独立存在与成立。光学实验课为空间和光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可以改变单一目标的实验模式。倡导学生对光线的空间分布进行自主研究,并将空间与光的呈现结果作为实验内容与评价重点。从现实层面,各种数字软件在模拟建筑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筑光学软件以DIAlux、Radiance、Ecotect等为代表,Skethup、Revit、Lumion等建筑设计常用建模软件也能进行光线效果模拟。这些计算机辅助手段扩展了光学模拟的范围,光学数据结果的实时反馈,客观上给光和空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2基于空间体验的实验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数字模拟”+“身体体验”的实验模式。借助实验手段更新和数字模拟技术对传统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2.1基于空间体验的实验手段改进

光学实验课中的照明模型试验,是通过缩尺模型模拟人工照明环境,通过对照度参数进行数据记录验证实验结果。所采用的主要试验设备为:建筑室内模型,以及照度计、亮度计等光学测绘设备,属于验证性实验。建筑模型虽然方便测绘,但数据误差较大,不能真实体现光分布效果以及人在空间中的光感受。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实验中不再使用缩尺模型,而是将模型放大到实际尺度——用1∶1空间尺度模拟光环境。经过综合考虑,将已有建筑光学实验室(层高4.5米)改造为足尺实验空间。具体做法是将原有吊顶拆除,布置集成灯具架;室内界面按照照明模型实验的要求改装。另外,增加智能控制台和升降灯具架,可设定多种光环境模式。改进后实验室在满足原有实验同时,还可实现以下功能:(1)光源高度调节。室内布置六盏可变高度灯具,通过在竖向位置的变化模拟不同顶棚高度。(2)灯具光通量控制。在操作面上方布置六盏光通量可调控灯具。光通量变化通过订制的智能控制台进行控制,六盏灯具可单独开启,可单独调光。(3)环境光色变化。通过HUE灯可变特性,改变室内人工照明光色,用于光色与效率、光色与情绪等的自主探索和研究。传统实验受到模型的限制,只能改变灯具高度,测量设备高度也会影响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改进后,实验在实际建筑空间内进行,测绘工具自身尺度相对于建筑空间尺度可以忽略,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性。通过实验手段改变,实验得到的数据更加真实和具体,影响光环境各类复杂因素也能够反映到数据结果中。人工照明方式种类多样,而在传统模型实验中,只能模拟一种类型,实验不能够进行拓展,与实际有脱节。改进后的实验室能提供多种类型照明方式——线状、点状、面状等,订制实验灯具能够进行光源亮度、高度等参数调节。学生通过调节参数,能够模拟大部分实际照明情况(图1)。从实际效果看,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培训,掌握操作要领。能够更加方便和准确地获得室内照度等数据,在老师引导和启发下,同学们能够自主设计光环境效果,并通过实验器材获取相关照明数据。结合大创等大学生自主课题,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开展了针对在特定光环境下人的行为反映、心理感受等方面的学习型研究。

2.2基于真实空间的数据模拟实验

光学物理数值来自大量对人眼睛主观感受的观测和数据分析,背后指向人的主观感觉。数字本身没有意义,数据反映的人体感受更有价值。主观个体感受是对规律的验证,根据个体感受差异,对已有结论进行验证或质疑,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学习和研究突破点。为鼓励同学在实测中求证和感受数据意义,教学计划中去掉材料透光率、反射率模拟实验,增设“光环境数据模拟”实验。实验对象为同学们日常使用的五个教室。这五个教室采光均匀度差,存在眩光等视觉不利现象。因为朝向不合理、前后遮挡、采光口位置不当等原因,天然采光难以满足日常使用要求。实验要求针对不同教室情况展开数据采光模拟,并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步骤如下:(1)根据实体空间建立空间虚拟模型;(2)使用日光模拟软件进行日光模拟;(3)结合现场实测确认需要解决的采光问题;(4)提出优化方案,并修改建模;(5)进行二次数值模拟,验证改造效果;(6)重复3~5步骤,直到方案最优化。实验主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实现了光线感受与数据之间的连通。通过对实际空间的数据测绘和感受以及模拟数的对比,数据背后所代表的视觉感受意义得到主观验证。二是实现数据模拟手段下的辅助设计。通过提出设计改造目标,引导学生将数据结果应用到建筑空间设计中,学习通过数据的辅助进行空间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培养了同学对光学数据的敏感性,各类光学指标(如照度、亮度等)通过实验获得直观感受。从实验效果看,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观察和分析原因,尝试使用测试仪器验证,并能够基于建筑结构、构造等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改进方案虽不能具体实现,但数字模拟手段能够实时呈现改造效果,并出具相关光学数据,辅助学生判断改造效果。从实验报告看,除开窗外,学生还使用光导管、电动遮阳等改造措施,并结合不同建筑部位和空间特点进行布置(图2)。各个光学知识以及采光技术都综合集成到设计方案的解决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点的融合、与设计课的融合以及建筑采光技术的综合应用。但如前面所述,受客观条件限制,实验结果不能呈现在真实环境中,实验设计构想并没有全部实现。

2.3开放性实验——真实空间光学改造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光学应用和设计,弥补上一个实验的缺憾。受到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光环境教学成果的启发,我们借鉴其光环境实验的教学思路[3],设计了一个基于真实空间的开放性实验——“光与空间”装置实验。首先,将实验场所设定为真实建筑空间。经过实测和综合考虑,选定建筑系教学楼的三层走廊大厅为主要实验空间。因此处人工照明设计存在缺陷,地面照度仅为20lx,仅仅满足通行的视觉最低要求。由于光线昏暗等原因,师生难以在此长时间停留,是一处消极空间。其次,实验目标设定为解决实际问题。实验要求通过对人工光源的改进与设计,不仅提高空间照度,更要求改善空间光效果,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实验按组进行,空间场所选定为单侧走廊、空中连桥、直跑楼梯等几处有代表性的空间,要求结合空间特点和人的行为进行设计。评价标准也包括了光线空间效果、对人行为的影响效应等几个方面。实验过程即是同学深入理解光与空间关系的过程。每一组同学从方案到实际都经过了多次尝试和调整,这也是进行自主验证以及优化迭代的过程。第一阶段同学们设计制作一个光装置,光线经过不同材料以及透光孔呈现不同的效果。在此阶段,我们提出问题——想象的光效果与实际光效果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什么手段能够进一步优化方案?同学们需要找到问题所在,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材料的真实光学效果,并自主进行光线效果改进(图3)。第二阶段,将初步的光学装置放入到选定的空间中,进行效果验证和优化。这一阶段,光在空间的呈现效果得到验证。在保证避免眩光等不利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人在光环境中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如何让路的使用者驻足,并参与到光影互动中?在这一阶段加入空间概念,并在实际空间体验中反思光学效果,并进行再次优化和改进(图4)。在制作过程中,空间效果与计算机模拟效果都会有差异,也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光线在实体空间中更有层次,更丰富;增加与人的互动设计后,光线在人的行为和心理上也产生影响。同学们通过实验对光线的心理作用有了直观判断和理解。如图所示光装置作业,设计主题为“在海中”。设计团队首先对所选场地——中庭侧廊进行空间分析,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保留廊道的空间形态,通过加入光对廊道空间性质进行再限定与重定义。最终,光装置通过动态水纹在墙面与天花板上产生光影,路过行人进入光影中,产生特殊的廊道空间氛围,并能够进一步引发光影互动与停留(图5)。

3实验效果总结

“光+空间”的实验目标下,通过改进实验空间和场景、加入数字技术辅助、开展真实空间的开放性实验等措施,能更加全面探讨空间中光学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问题机会,并鼓励自主解决和验证问题。经过实践检验,实验教学成果有了较大的改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一并总结如下。

3.1打通数值与感受的关联

足尺实验空间能够全面反映光线在实体空间效果。真实空间实时数据也能够反映出光线实际效果,同时带来真实光环境感受。在一定光场景下,测绘数据是客观的,与之匹配的光效果却能带来直观感受。在这里,测量验证转变成为一种体验手段,实验者通过这一行为建立数据与主观感受的联系。实验数据和相关建筑光学概念能够内化到主观感受与体验层面,对概念和数据的理解得到加强。

3.2实现开放性设计与自主性的学习

实验的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果的开放性和手段的开放性。实验结果以实际效果为导向,实验手段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操作步骤,鼓励迭代模拟和反复验证。目标明确、步骤开放的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自发应用各种实验工具和器材,实验结果往往出乎意料。此类实验能够训练学生自发展开光学设计,改变设计思维模式,实现建筑物理课向建筑设计课的延伸和融合。

3.3对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反思

建筑学背景学生相对缺少科学研究层面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获得测量数据或者模拟数据后,无法自主展开科学整理与分析,需要老师在这一方面加强引导。这对实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和实验设计,还要有做科研的经验和积累,在同学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引导。

3.4与设计课程的衔接与结合

在与设计课融合方面,需要从设计课的角度进行光学设计引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关课时有限,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难以完成任务。所以设计课老师和建筑物理老师最好是建筑学背景,能够比较自然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衔接。在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也需要与专业课程有相关顺序的安排。

结语

建筑物理课不是纯粹的基础物理知识,而是作为建筑学的组成部分,在于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以上所做的尝试是将光学问题回归到空间中解决,光的基本物理现象与运动规律基于空间载体进行体验和研究,实现光学知识为建筑服务的目的。在这一实验思路下,将知识的“数据经验”与“身体体验”相结合,实现知识的主动获取和综合运用。我们的尝试还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希望能够引发更多讨论,并引起更多建筑物理教学的反思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牛笑,杨梦阳,赵兵兵.建筑物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116-118.

[2]董旭娟,雷一彬.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建筑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建筑与文化,2021(07):30-31.

[3]郝洛西.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物理光环境教学成果专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王凌绪 高伟 李晓丽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建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建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语学院

标签: 建筑设计 建筑物理 建筑光学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郭嘉新传txt下载 2023-03-11 06:13:46
欠你的太多歌词 2023-03-10 15:13:39
这个家因为有了她... 2023-03-10 09: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