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城镇化下绿色城市的建设措施

2023-02-25 12:15:05 来源 : 文秘帮

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病”倒逼城市不断发展,绿色城市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对于全方位、多角度复杂的城市问题,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寻求各种解决策略,通过对绿色城市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绿色城市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出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内涵式发展、构建绿色交通、明确城市承载力、强化节能理念等方式促进绿色城市的健康发展。

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以促进地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关注人体健康、创造最宜居的生存环境,推动城市人文旅游融合发展、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结构、节约能源、减少城市发展成本为目的。过去40年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91425万人,相比于2020年末,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0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64.72%,相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次经济地区人口大量地涌入高经济地区,以寻求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今城市病又“倒逼”城市化绿色发展,我们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城镇绿色化发展,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避免大拆大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市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建设这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相关资料图)

1绿色城市的演变历程

绿色城市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初是提倡城市和乡村人口各占1/2,解决城市与乡村以及劳动关系的对立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1871年提出“新和谐村”,提倡村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村外用于耕地;19世纪霍华德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对后来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城乡规划,反对城市无限扩张,提倡人与自然融合;1930年柯布西耶在“光明城”中提出绿色城市的概念,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流行,在此基础上绿色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

2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2.1城市大气污染现象

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必然结果。污染气体主要由化学粉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气体等化学微粒构成。现代城市发展中,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

①城市静风日增加。静风主要指一般风速为0~0.2m/s,城市建筑物会导致城市内污染物难以扩散而滞留在城市内部。

②污染物进入空中,输入速率大于输出速率时,污染物滞留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颗粒形成气溶胶,当到达一定浓度时,就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雾霾。

③热岛效应现象的加剧。热岛效应属于人为现象,由于城市的密度提高、下垫面的硬化等,城市的吸热能力超过散热能力,造成热岛中心比郊区高1~6℃。

④逆温层阻碍城市上空大气的扩散,对流不易发生,使悬浮物质集聚,造成空气恶化。

⑤污染物的排放,如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城市私家车的增加。

⑥经济利益的驱动。商贩随意占用户外街道,导致烧烤油烟扰民现象频发,一定程度污染了大气,威胁居民的健康,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

2.2城市向外无序扩张

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耕地、农田建造城市项目,将原有的自然地貌硬化处理,侵占了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城市上空的尘粒增加,同时破坏了原有地面。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建筑物密度的提高,城市内部在特定季节空调、汽车热量异常排放,导致城市内部热量增加,聚集在城市上空难以消散,在城市上空形成降雨,造成城市雨岛效应,给城市内部防洪带来挑战,对城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在地租理论的影响下,城市企业更倾向于向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转移,城市扩张增加城市民众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导致私家车迅速增加,增加城市污染恶化程度。城市地面硬化,雨水下渗能力弱,城市空气湿度降低,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2.3能耗较高

根据中国建筑协会于2020年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中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测算,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tce(建筑全过程能耗=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我国建筑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占全国能源总量比重为46.5%,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占比最重,2012-2021年,我国能耗以每年2.8%的增长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我国虽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利用方式还是比较粗放。同时粗放式发展导致建筑大拆大建,造成建筑能耗增加,在材料的生产基础上外加运输所带来的能耗增加。老旧小区及“城中村”自建房屋中的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在老旧小区内,四季分明、夏热冬冷,玻璃和墙体隔温效果较差,冬天及夏天居民的取暖和纳凉主要还是依靠高能耗的空调,这就导致城市在特定季节能耗异常增加。

2.4水资源的浪费

城市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用水的增加以及水污染的加剧。同时老旧小区、“城中村”雨污处理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和居住区也未全面配备新一代雨洪管理系统,普通住户的家庭生活用水还存在“一供到底”的现象,饮用水、洗浴用水和生活用水依旧为“一管供用”。

3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

3.1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由“GI工作组”于1999年提出,是多学科合作的产物,它的提出突破了原有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局限性,在构建绿色城市中,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吸、吐”能力的海绵城市,全面保护城市的生态基底,将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协调使用。

3.2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

避免城市大拆大建、无序扩张,利用城市内部存量更新,释放城市新的发展动能,将城市从粗放式发展转型为集约内涵式发展。

3.3构建绿色交通格局

①构建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区域之间交通无缝换乘。提高道路通达性,使构建主路系统与支路系统平顺衔接,发挥支路“毛细血管”的作用,以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作为缓解道路主循环系统压力的重要保障。

②进行道路分类,设置慢行友好道路交通系统。发展TOD模式和自行车优先的公共政策,加快建成P+R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加快建设为城市居民能够慢跑、骑行或者锻炼的场所,为老年、儿童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

③完善城市街道的风貌,提高街道空间的有序性,减少人、车的混行,进行城市道路桥梁的消危工作,增加城市交通的安全性。

④采用公交优先的政策,加强土地的混合式开发,增加步行可达性,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率。

⑤提高道路交通的密度,保障道路的顺畅连接。

3.4明确城市的承载力

明确城市水资源、能源、道路交通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加强户籍管理制度,避免城镇人口的无序增长。在城市生活中,应该加强分质给水,将“三水”三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工业节水提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净化能力;在城市建筑中,利用透水铺砖和引流技术,在暴雨时达到蓄水的目的。

3.5强化节能理念

采用地下换热系统,将换热系统管道埋在浅土层中,夏季通过换热系统管道将所吸收的热量向土壤中放热,冬季在土壤中吸收热量并向室内放热,缓解城市内空调运作带来的能源量;加快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建筑材料,居住和商业都采用保温材料来降低城市电量的消耗程度,加快城市太阳能的普及程度,承接一部分电量的供应;转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提高城市居民节能意识。

3.6优化城市绿化格局

在新旧建筑中,多使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从三维立体的层面增加城市的绿量。城市中分散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需求的绿地,意义要远远大于仅在城市郊区建设大量绿地。通过楔形绿地与郊区形成向城市输送空气的通道,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斑块绿地,镶嵌在城市商业、居住、办公等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地带,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绿地要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不断扩张,加快建设“口袋公园”“微空间改造”;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的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3.7激活本地产业活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应注重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加快形成核心技术,提高对外的竞争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相适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之间的协作,加强企业之间基础设施的共用;文化和旅游是“绿色朝阳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旅游模式,打造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发展。

3.8解决大气污染

加强城市对主要污染企业的监督,在道路交通中大量使用遥感技术,以快速检测过路车辆的碳排放值,对于不合标准的车辆进行整改或停止使用;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化面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城市风道为城市内部带来洁净空间,缓解城市内部气温升高带来的城市灾害。

3.9加强城市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

着重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推进更多的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自主权,促进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3.10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储存一代人最珍贵的记忆,我们应该提高对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杜绝将城市棚改区和历史建筑、街区混为一体,促进城市建筑修旧如旧,避免出现拆旧建新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对于失去居住价值却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政府应该主动进行保护和修缮。历史保护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保护历史街区、建筑等应该加强长期投入。加强历史保护的法律保障、实施的科学性,保证历史文化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促进历史保护的系统性、关联性,对于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街区,也要保护周边的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结语

绿色城市建设要求为人们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有必要通过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式,促进城市碳排放的减少,提供城市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的发展,提高人民对整体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居民对于良好的交通、人文环境、适宜的游憩环境具有强烈的向往,同时交通、能源、绿化覆盖率等与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可以通过改变城市能源、产业结构、绿化格局、综合交通、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文化保护等战略措施,塑造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环境,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左长安,邢丛丛,董睿,等.伦敦雾霾控制历程中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立法[J].城市规划,2014,38(09):51-56+63.

[2]钱七虎.利用地下空间助力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39(11):1737-1747.

[3]高菲,张均,曾九利.成都市绿色城市发展与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7,33(S2):77-80+99.

[4]王建国,徐小东.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则的绿色城市设计交通策略———来自《绿色城市主义》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8-13.[5]王凯,陈明.中国绿色城镇化的认识论[J].城市规划学刊,2021,(01):10-17.

[6]张贡生.中国绿色城镇化:框架及路径选择[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123-131+2.

[7]张红卫,夏海山,魏民.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中国园林,2009,25(09):28-30.

作者:肖小雨 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标签: 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 城市规划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郭嘉新传txt下载 2023-03-11 06:13:46
欠你的太多歌词 2023-03-10 15:13:39
这个家因为有了她... 2023-03-10 09: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