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13:37:45 来源 : 腾讯科技
6月1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布我国嫦娥五号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刘建军研究员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舒嵘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与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地球化学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联合月球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和月表就位探测的光谱数据,检验了月球样品中水的有无、形式和多少,回答了嫦娥五号着陆区水的分布特征和来源问题,为遥感探测数据中水的信号解译和估算提供了地面真值。
月球有没有水、有多少水、是什么形式的水、水来自哪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直是月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嫦娥五号任务立项论证之初,研究团队提出将着陆器上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光谱范围拓展到了3.2μm,并实现了国际上首次月表水光谱吸收特征的就位探测。为了避免发动机羽流和太阳风轰击月表时的动态“水”(羟基OH)给就位光谱分析带来的影响,研究团队对获取就位探测光谱数据的时机进行了精心设计。探测时机选择在着陆6小时后以避免CE-5探测器着陆时发动机羽流成分的影响;探测时间选择在月面温度最高(约62~87摄氏度)的(接近)正午,最大限度地挥发了月表的动态“水”;光谱测量时月球(着陆区)正处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中,屏蔽了太阳风,避免了太阳风轰击产生的动态“水”(羟基OH)的因素。在这种环境下嫦娥五号光谱仪能够获得“干净”的“水”吸收光谱,经严格的校正处理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中明显地含有羟基形式的“水”,但平均含量较低,仅约3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