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11:37:34 来源 : 北京晚报
今年双11期间,多家电商平台发力直播带货,明星网红也争相跻身直播间。然而,如火如荼的直播景象,也掺杂不少虚假繁荣。近日,新华社记者报道了一名山东商家请主播为商品带货的经历,披露了电商直播行业的数据造假内幕。虽然找的是粉丝超百万的主播帮忙带货,可每场直播下来,都以商家赔钱收场;请主播推销的商品明明已经下架,可统计中的现场销售数据还在不断攀升。有主播甚至直接对这名商家坦言:“数据造假是直播带货的‘潜规则’”。
从观看人数到主播人气儿都能请“假粉儿”;从刷屏点赞到销售数据均可吹牛皮。连日来,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报道了直播数据里掺杂的“水份”。花16元便可增加1万直播间的观看人数,2元增加1万个点赞;花费30元可显示“不断去购买”的假象;花80元能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中刷上百次的观看数据;一些“技术公司”则宣称,可一键操控10台至上万台手机来“养号”,以便在直播间内互动引流;除“刷单”之外,还可以通过标高原价、设置优惠等方式修改带货数据,比如,把每张5元卖出的手机膜,按每张100元的“原价”来计算销售额。
直播的火热,离不开粉丝的青睐和信任;直播数据弄虚作假,首先伤害的就是“剁手粉”的热忱。消费者一旦知道,号称万人围观的直播秀并没多少真人在看,被主播说成所剩无几的货品其实订单寥寥,恐怕他们对主播的捧场早晚会变成“砸场”,对直播的新鲜感也早晚会化作“心酸泪”。诚信是最长久的经商之道,即使生意做到了线上、做进了直播间,这条商业法则也照样适用生效。不讲诚信的镜头,自然不值得、也得不到顾客的信任。
除了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泡沫”直播也消耗着品牌商的广告成本。为此大吐苦水的商家,远不止这名来自山东的网店经营者。自直播风口尽显活力以来,被网红公司和主播欺骗、没能开张还倒贴数万的商家不在少数。主播的这一骗术,不仅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且扰乱了线上市场的运营秩序,伤害了电子商务的新鲜生态。如果轰轰烈烈的直播热,只满足主播及其背后机构的利益,却一并失去了用户和品牌商家的口碑,恐怕最终也只会化作一场过往的伤悲。
今年双11之前,出台了不少主播带货的营销规范;但双11期间,故弄玄虚的各路主播仍然有恃无恐。部分企业经营者及带货主播缺乏职业自律,业内监管力度薄弱、速度滞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想让直播带货在稳健的轨道中发展,监管部门必须重拳出击。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挤出直播“水分”,揪出作假团伙;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监督举报渠道,摸清并斩断直播作假的黑灰产业链。同时,电商平台更要凭借管理和数据优势,对虚假账号严肃处理,把劣迹主播拉进“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