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11:03:46 来源 : 文秘帮
AD发病机制的新探索:轴浆运输障碍假说朱轶冰 陆佩华 盛祖杭(5)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参与脂肪分解调控徐冲 徐国恒(10)
小脑:它的组件式神经元环路是如何进行运动学习和经典式条件反射活动的?韩中胜 乔健天(15)
【资料图】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中的突触标识毛慕华 刘宗生 胡江元(2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研究进展韩重阳 王晓良(27)
肿瘤细胞侵袭研究进展熊高风 彭景楩(33)
自噬在细胞存活和死亡中的作用何韬 王海杰 谭玉珍(37)
免疫反应升高胆固醇李文琪 王韵(9)
Apelin——肿瘤血管异生的有效激活剂冯兆亿 齐永芬(14)
细菌也会“装修”李文琪 王韵(48)
三色视觉进化探秘李文琪 王韵(60)
异常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特征与功能王均辉 剥、峰波 秦绿叶 岳鑫 于常海(41)
盐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作用及其机制周海洋 肖林 陈宜张(45)
新型金属蛋白酶ADAMTS家族的研究进展王利 王宪 孔炜(49)
哺乳动物耳蜗外毛细胞的马达蛋白:Prestin于利 汤浩(53)
钾通道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王刚 陈生弟(57)
丘脑-皮层感觉通路上的反馈调节王宁 王锦琰 罗非(61)
中枢神经系统D-氨基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赵文娟 殷明(64)
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周云枫 管又飞(67)
肾脏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贾俊亚 丁国华(71)
心肌肌钙蛋白Ⅰ的磷酸化与非磷酸化调节张琳 余志斌(75)
T型Ca^2+通道在心脏中的表达杨慧娣 刘燕强(79)
含RGD三肽的骨基质非胶原蛋白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张岩 黄文秀(81)
秀丽线虫:低氧应答研究的模式生物任长虹 张成岗(84)
平滑肌祖细胞研究进展马宁涛 高平进(87)
味觉结构是如何产生的殷东敏 王韵(96)
衰老机制及其学说童坦君 张宗玉(14)
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研究进展唐朝枢 齐永芬(19)
现代生物学对药物发现的影响郭家彬 李学军(25)
缺氧预适应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吕国蔚(32)
血流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唐植辉 汪南平 钱煦(3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轴对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刘翠清 黄聿 陆利民(43)
慢性动脉血压调节与原发性高血压病——Ⅱ.原发性高血压病范少光 吴静 吕昂(49)
调节性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冯娟 王宪(58)
细胞内低氧感受器:缺氧诱导因子-1脯氨酰羟化酶研究进展李佩尧 张成岗(62)
CAPS在钙离子触发的囊泡释放中的作用虞志华 黄立东 陆佩华(65)
Semaphorins在神经发育及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樊俊蝶 朱玲玲 范文红 范明(68)
瘦素与中枢葡萄糖感受性神经元在摄食调节中的交互作用郭春丽 朱景宁 王建军(71)
发育中星形胶质细胞兴奋在惊厥中的作用王静敏 姜玉武 姜茜 吴希如(75)
成肌纤维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高绪霞 黄海长 李晓玫(78)
胰腺干细胞的重要标志物——巢蛋白冯伯森 王松(81)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张莹 姚咏明 盛志勇(83)
RNA干扰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应用——-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其相关工作介绍宋德懋(89)
类固醇和脑功能的研究进展胡荣 杨忠 魏璐 吴喜贵 蔡文琴(1)
海马位置细胞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左艳芳 罗非 崔彩莲(6)
蛋白质组学在阿尔采末病中的研究进展刘斌 王晓良(11)
人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郭新 蔡志明 桂耀庭(17)
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蒋与刚 刘静(22)
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在细胞骨架调节中的作用王婷婷 李柯 魏蕾(27)
一种新的摄食相关肽——obestatin胡胜娣 祝世功(16)
预防老年痴呆是终生任务朱晓松 邵黎(26)
2型糖尿病——一种构象疾病肖洋 齐永芬(36)
肥胖时过表达的新的脂肪因子apelin:是友是敌?张靓 齐永芬(44)
Apelin:心肺疾病的一种新的血浆标志分子娄利霞 齐永芬(54)
神经介素S——一种新的食欲抑制肽蔡嫣 齐永芬(57)
过氧化亚硝酸盐导致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娄利霞 唐朝枢(96)
手术应激与免疫抑制彭聿平 邱一华(31)
线粒体转录因子A的研究进展刘志锋 姜勇(37)
巨胞饮的机制及功能的研究进展秦绿叶 刘爽 汪沉然 王均辉 岳鑫 于常海(4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陈丽红 管又飞(45)
串珠素调节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刘秀华(48)
β3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脏活动调节中的作用李美霞 刘慧荣 赵荣瑞(51)
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李旭平 乐卫东(55)
Nurr1基因与干细胞多巴胺能表型分化的研究进展高方友 杨辉 张治元(58)
神经分化发育相关基因Mash-1的研究进展陈兴书 姚忠祥(61)
Synaptotagmin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薛箭飞 陈虹 陈乃宏(65)
OPHN1基因的研究进展张来军 张富昌 高晓彩(69)
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位相性兴奋与行为强化鞠平 王冬梅 李勇辉 郑希耕 杨晓燕 隋南(71)
胚胎着床过程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调控赵越超 杨增明(75)
β-趋化性细胞因子RANTES的研究进展李臻 张远强(79)
论文提要:通过对我校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调查,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及设置实验项目;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实验资源,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的必要性等进行了论述,以鳃决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内容的结合,我校东莞校区自2003年以来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合并,组建了独立的生理科学实验室,开设了新课程——生理科学实验。5年来,我们紧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学要求的生理科学实验课程体系,该课程已成为我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对我室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我们对已经完成我科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的结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东莞校区第二临床学院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们同时对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教师授课,课堂辅导情况,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情况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6个方面19项,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6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为89.2%。经统计,涉及调查内容19项中,学生评价好的有6项,评价较好的有10项,评价一般的有3项。
2.1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比较好,特别是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批改两方面评价好,有200名学生认为教师实验前准备细致,试剂和器材准备充分,实验过程中损坏能得到及时更换;189名学生认为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工作认真细致;有164名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设置较好,教师授课水平较高;90%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遇到问题愿意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而课堂辅导方面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差,评价较好的仅占8.1%,评价一般为70.3%,评价差和很差的分别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辅导老师太少,课堂辅导不及时,应加强实验辅导。
2.2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反映我室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点;(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师授课理论讲述时间过长,实验操作时间不够;(4)大班教学实验组人数及实验组数多,致使实验资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而教师的课堂辅导亦跟不匕。
3讨论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带教老师在课堂辅导方面跟不上,离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资源有限,使东莞校区的生理科学实验课均采取大班教学,一个实验室两个小班同时上课实验组数及人数均很多,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中很难兼顾到每个组。且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带教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年轻老师的带教经验不足,部分非生科专职教师对实验的熟练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课堂辅导达不到学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实验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5年来,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变化不大,使学生对部分陈旧实验内容兴趣降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内容的设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内容,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4建议和措施
4.1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难度不一的实验项目。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突出临床思维,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基础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验项目时可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点,联系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训练,如可在实验中设置制定用药方案的教学内容。总之,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要有侧重点,实行分类教学。
4.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保证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类综合性实验。它们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用动物复制临床上常见病例的相关病理模型,并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动物进行抢救和治疗,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用基础理论解决I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上几种能力尤为重要,可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预实验。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应将设备和仪器调试好,试剂和实验器材应准备充分,课堂中发生差错或损坏要及时更换或维护,以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课前认真完成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和实验中的难点,并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可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外,尽量避免讲小课,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时间。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实验教学,可起到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多走动,多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后讨论,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以实验结果为基点加强课后讨论,教会学生质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4.4合理使用实验资源,提倡小班教学,减少实验小组人数,增加学生操作机会
关键词: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导师模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92-02
“导师模式”,即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导”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生理科学是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有机融合并加以创新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为医学科学提供根据的重要途径,是医学中最科学的一部分。实验教学是实验生理科学的重要环节,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法的学习及其未来应用、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兼顾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作为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传统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因此,往往会造成学生创造意识和探索能力的欠缺。如何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实验教学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效果,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不断地探讨,总结出该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导师模式”在实验生理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立题。以自愿为原则,每个班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5~6个小组,每组5~6人,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及实验的可行性选择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择优确定最后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同学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价值,并详细写出实施方案。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科学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并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为实验方案的实施做准备。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为其提供特定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学生也可在探索性实验专项经费的范围内自购部分实验材料。此过程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室特定器材和试剂的选用使学生将实验课所学真正应用于个人实践中。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学生根据分工,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展开实验。实验过程中,试剂的配制,实验器材的操作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数据的记录等均由小组成员个人完成,导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起指导作用。此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遇到问题应灵活变通,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4.后续工作。学生要及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撰写论文和制作电子版讲稿。此阶段由导师进行指导和初审,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为其今后撰写论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电子版讲稿,组织论文答辩,使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互相学习,在提问和解答中提高认识。
5.成绩评定标准。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既能科学地反映学生个人能力,又能为教学成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成绩主要由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组成,操作部分占70%~80%的比重。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设计原则及统计学知识掌握情况等。操作部分主要是对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提取文献中相关试验资料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撰写论文水平、电子版讲稿制作水平、论文答辩能力、提出问题的多少与问题的性质等做出综合性评价,这是体现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方面,因而分值也比较大。这样的成绩评定方法突显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让医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上对能力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较好的训练。
三、“导师模式”的教学效果和优势
“导师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导师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各方面能力。将“导师模式”应用于实验生理科学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施及论文撰写和答辩,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考验,也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构建和自我创造。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实验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要求的重点之一即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利用现有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以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与实验进程中所获知识进行整合和同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原有知识得到升华。
3.增强团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整个实验方案的实施需要学生进行详细分工和有条不紊地密切合作,良好的合作氛围会促进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小组成员间以及与导师的交流研讨,既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又使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论文答辩过程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现,也是对实验经验的推广。利用学生和导师提问,小组成员回答的方式,既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在交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及科研。教师作为“导师模式”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同时,“导师模式”也使得导师树立认真负责的教学理念,需要导师们不断丰富和完善本专业的知识,拓展专业外的知识面和视野,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的一些高端水平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不断丰富和积累科研实践经验,走在教学及科研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把实践教学改革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由考察世界银行贷款“高教发展项目”引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1,(5).
[2]许礼发,李朝品.“项目-导师制”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72-674.
[3]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陈亚光,丁天兵,郭慧云,滕利荣,刘兰英.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85-88.
[4]林兴,张士军,付书捷,黄仁彬.开展药理学探索性实验 培养未来学术之星[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13-214.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体会;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80-02
本校医学院针对医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现状,根据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对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生理科学实验》进行深化和改革,面向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64学时)。创新性实验是以班级为单位,由1位指导教师担任创新实验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以下阶段:(1)专题讲座;(2)实验项目申报;(3)各小组开题报告和答辩;(4)自主实验研究;(5)数据分析处理,撰写论文;(6)结题答辩。2014年我们的项目是“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现将我们在此将创新性实验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石
导师首先告诫我们,科学实验要严谨、求是。这既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要求我们在立论依据的提出上要严谨求是。在选题和开题前,必须要对文献知识有全面认真的了解和研读。不能一味追求创新,天马行空,而忽略了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要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严谨求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避免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执行,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三是要求我们在实验的结果处理上要严谨求是。一味追求符合理论假说而篡改数据,则是严重的科研造假行为。因此,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始终贯穿我们创新性实验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医学科研工作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感,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科研道德对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二、优秀的实验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导师给出了“钙蛋白酶,炎症,学习记忆”三个关键词,选题需与这三个关键词相关,让我们去准备在下次的课上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每个小组的设计题目,要经过答辩讨论,最佳的项目胜出作为全班的课题。经过专题讲座的培训,我们已经知道了医学基础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开始埋头查阅文献。我们小组查阅的资料显示:钙蛋白酶在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炎症,尤其是神经炎症和学习记忆能力间密切相关。但是,钙蛋白酶与学习记忆能力间的关系尚未清楚。于是我们就想能否从这个点入手,研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神经炎症导致的学习记忆下降的影响。经过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阅读、分析、讨论,我们小组确定以“探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内毒素(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作为小组的课题,采用LPS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以小鼠为实验研究对象,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开题报告答辩过程中,我们从新手变成了能问尖锐专业问题的高手,用火眼金睛看出其他组设计中的漏洞。经过全班热火朝天的激烈讨论,在综合评判各组项目的缺点,组合各组的优点的基础上,全班投票表决,确定题目为“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写好实验项目申请书是关键
选题后,我们开始进行申请书的撰写,其中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将选题具体化的过程。导师叮嘱我们:要考虑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三者必须兼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6000元经费的实际情况,以确定合适的方案。比如模型构建的过程中,LPS是采用侧脑室注射还是腹腔注射。我们查阅文献,两种方式均有被采用,但是侧脑室注射的难度远远大于腹腔注射,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非常不利,虽然侧脑室注射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最后还是采用了腹腔注射。另外,我们增加了TUNEL染色观察炎症是否导致凋亡和calpain活性检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查阅文献的技巧和专业英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申报书的撰写则是一个将选题和实验设计的成果转换成文字描述的过程。我们学会用科学、严谨的文字撰写申请书,做到有理有据的阐述,科研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四、重视创新性实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验项目的实施阶段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没有养过这么多小鼠,从来没有使用过水迷宫装置,从来没有进行过小鼠的组织样本灌流,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然而这种从无到有,一点点把自己的想法搭建出来的过程,却也是我们成就感最大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针头扎破过手,也因为连续的实验而奋战到深夜12点,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比如,仪器不会使用,可以看说明书,说明书没有,可以网上查,查不到可以咨询学长。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再坐着等老师给出答案,而是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实验中来,有小组负责配药,有小组负责注射药品,有小组专门负责运送小鼠,有小组负责Western Blot,还有小组负责收取样本。那些专门负责水迷宫操作的女同学们,每次都细心的用纸巾擦干游泳上来的小鼠身上的水分,怕小鼠着凉,用两只手窝起来,护在手掌心中取暖。那些不时出现的“问题”与压力,让我们懂得了个体的付出与责任的重要内涵。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实验中的重要的一环,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争取做到最好。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与学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等,一些即使看起来是细小的琐事,也都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比如,与学院动物中心沟通动物饲养问题,与组织形态学平台沟通组织学样本染色问题。
五、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选题和实验设计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开题设计阶段,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则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比如,水迷宫实验是我们这个项目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实验内容。水迷宫实验,连续五天,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做到次日凌晨,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每天安排一组人员进行水迷宫实验,但是几乎每一天都有其他组的同学自愿参与,没有人介意自己工作量多或少,也从来没有人说累或者放弃。几乎每晚都会有同学带来夜宵,支援在前线做实验的同学。在一个小小的水迷宫实验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切磋实验技能,相互提醒与帮助,只为共同目标努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创新性实验把大家的心和用的劲,都紧密连在了一起。实验锻炼了我们各自领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优点,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开题报告答辩、申请书撰写、实验实施,等等过程中,团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我们的效率,推动我们的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六、在失败中总结和提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中的失败不可避免,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会总结和分析,不会吸取教训。在整个实验中,尽管我们已经做到了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还是与我们的假说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太大,水迷宫检测的数据差异比较大;我们发现了calpain的激活确实参与了炎症性学习与记忆下降过程,但是使用的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面对这些实验数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可以先将小鼠进行水迷宫检测筛选,将特别聪明的小鼠或者特别笨的小鼠剔除出实验小组,以减小组内和组间的个体差异;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可能是剂量太低,或者是样本数还不过多。也许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创新发现的路上总有大大小小的意外发生,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当意外发生的时候,能够从容的去面对,善于学会分析原因,也许会有意外的新收获。
生理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是一个让医学本科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亲身实践科研的平台,给我们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我们创新的欲望。我们自主选题设计、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论文等工作。我们欣喜而激动,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思想碰撞、群策群力地自主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挫折与困难的磨砺,体悟到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在自主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真实地体会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中感悟到医学科学研究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实验课,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科研思维与创新的启蒙孕育,是一场身与心的历练。
参考文献:
[1]陆源,厉旭云,叶治国,王梦令,梅汝焕,夏强.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29(6):11-16.
[2]顾帝水,孔霞,周艳芳,李彬彬,李蓉,何志巍.多元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07-108.
关键词: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力气,其中写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针对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适应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现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出发,探索培养理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环节作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然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理科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的有效衔接,致使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后劲不足、耐力不够,出现对深层次工程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有限,难以找到理论突破口的情况。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加强,这已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共识,实践环节也成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但往往却存在后劲不足、创新耐力不够的现象,这是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欠缺、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衔接不畅、理科知识在工科实践中主要靠个人内化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持久、耐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我校通过立项《推进理工融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与《拔尖人才“两阶段培养模式”在“知行教改班”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通过设立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培养一批优秀工科大学生。通过理科分级教学,理科和专业双重导师指导、“两阶段”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培养措施,使教改班的学生接受更加深入、持久的理科知识讲授和运用指导,实现理科知识在工科学习中的贯通,最终形成扎实的理科基础和长久的理科动力源头,使工科实践活动在理科知识的指导和渗透下,更加有效和科学。
二、以培养人才目标为宗旨,推动理科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工科大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和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高等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理科知识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工作,要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突出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即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将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教学与物理实验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程化学教学与开放化学实验室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将理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与各工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理科基础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②课堂授课和课外训练相结合;③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学科交叉领域和前沿领域知识的融合。
我们在近几年的大学理科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教的环节上下功夫,改变传统大学理科教学方法,在理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在保证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在理论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鉴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和范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研究型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或文献,教师还可列出自学要点,布置自习思考题与讨论题,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与本质,掌握自学方法;举办一定范围的学习交流活动,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设实验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目;面对师生开放实验室,在物理、化学、工程图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学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或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初步实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更注重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的习惯,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构建合理的理科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的理科选修课程,扩展理科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来源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对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开设了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多层次选修课程,作为这些学生的必修课,以达到扩展理科知识,促进理科知识应用的目的。
数学系列课程是工科大学生的主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因此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以校级选修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I、数学建模II及其应用为切入点,以数学实验室为场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问题为驱动,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跟踪指导,这样可以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影响,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工程物理选修课作为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必修课的拓展和补充,通过介绍物理学与诸多其他学科的交叉知识,旨在起到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新技术的物理学原理、物理效应、实验技术为重点,使物理课程与正在广泛使用的现代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涉及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科技、Ⅲ-Ⅴ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生物物理与科技、THz电磁波产生与应用、超快光电导开关的性能与应用等诸多先进领域。课程分别由五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并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与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一起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设计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化学、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作为校级选修课,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开放实验室”,通过学生实验教学网预约实验时间,一人一台套;同时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实验项目自选和实验时间自行安排,其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均由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大学化学与近代实验方法选修课体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化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化学,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人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以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上,我们坚持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逐步完善“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宽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丰富的理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四、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性工科人才,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外,必须在良好训练条件的基础上,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也就是理科知识应用创新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完成理科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完成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深化,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在探索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育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培养策略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有方案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目的明确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发现,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我们认识到竞赛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性往往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做到的。
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合作。把竞赛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竞赛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35-438.
[2]贾贞.探索经济危机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J].教育长廊,2009,(10)(上旬刊):57.
[3]徐毅.工程物理实验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1997,(2):53-54.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生理心理学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生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主要课程,它联系心理活动和行为,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心理的本质,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也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是心理学未来发展中前沿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生理心理学可选的教材较少,且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较强,虽然新近教材注重研究进展,但教材内容太多与现行的课时不成比例;且学校的实验条件不足,许多学校难以提供生理心理学教学实验;再加上生源差异,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与能力提高上彼此不同。地方高校在以上问题更为突出,实验设备匮乏、生源较差,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分层教学法在生理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尝试。分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层次差别的基础上来组织实施教学,加强了教与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最终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课堂教学策略基础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韶关学院2011级和2012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践,其中2011级心理学学生为对照组,2012级心理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进行分层教学。2011级74人,其中男生占30.9%,女生占70.1%;来源理科生为20.6%,来源文科生为79.4%;2012级109人,其中男生占28.3%,女生占72.7%。
1.2 分组
经认知风格和学习类型分类测试,结果显示,在认知风格上多数理科学源为场独立型,文科生源多数为场依存型;在学习类型上无论文科生源和理科生源均为两种(视-听)以上的学习类型。因此,笔者根据认知风格将2012级学生分为场独立型(理科班)和场依存型(文科班),分别为34人和75人。将场依存型的理科生源归入文科班,而场独立型的文科生源考虑到其理科基础,仍然归入文科班。
1.3 实施方法
在2011级学生中进行普通教学模式,即对所有的学生使用同一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在2012级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估、课程实验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后思考、作业质量和课程成绩之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分层
理科班以“探究、实践”为主,文科班以“实用、体验”为主。理科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对基础理论进行理解,拓宽知识内容面,多结合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文科班的教学目标降低标准,对基础理论的要求较低,仅重要基础理论要求基本理解,以够用为度,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实验实践教学上强调感受和体验,主要以了解生理心理学与情绪、认知、人格的基本功能,知道相关机制和研究进展;理科班以“探究、创新”为主,除了知道情绪、认知、人格功能以外,还要求理解它们产生的机制、分析可能影响因素、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2.2 教材及教学内容分层
2011级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理心理学(李兴旺主编)。对2012级教材的选择上,以李兴旺教材为蓝本,同时辅以使用Neil Carson 教授主编的生理心理学教材。前者内容系统性强、内容精炼,理论性较强,适合理科生学习;条理清晰,利于帮助文科生的总结归纳。后者知识由浅入深,内容涵盖范围广,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对文理科学生有侧重学习是极佳教材。
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处理均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章节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既照顾到知识的覆盖面,又注意到知识的前沿性。尽量将相关情绪障碍的生物学病因研究融入进去,使之更生动、更人文化与生活更接近。从教学反馈来看,2011级学生普遍认为教材中理论性太强,对实验的介绍难以理解,上课以接受为主,积极性不高。2012级学生的反馈明显较好,在辅助教材的帮助下,文科生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提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理科生对理论知识的延伸和问题解决过程有更好的启发。课堂的师生活动和学生上课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分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呈现,对学生学习抽象的生理心理学的理论非常关键。在认知方式上,理科生多数为场独立性,个人的主见较强,总结归纳比较能力较强,通过总结、辩论法、讨论法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文科生多数为场依存性,易受暗示,喜欢与同伴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可以通过测验、视频、体验、讨论、比喻、联想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和认知,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类型上,多数学生以视觉、听觉结合为主。因此,在教学组织上,文理科班的学生均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
尽管生理心理学的内容多数较为枯燥,多数知识来源于系列实验,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接触极少,多媒体的应用大大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教学中通过Power Point、大量的图片、实验视频、影视短片、科普节目的节选,形象直观,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现代化使一些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过程。此法受到文理科学生的欢迎。
课堂模式多样化,在提出问题时使用病例、时事讨论、现场测试,由此引出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发现将心理学测量的技术应用在课堂(尤其是文科班)对活跃课堂气氛非常有效。仍然将相关的生理知识引入课堂,最后呈现身心障碍的案例。学生在联系了大量的生活案例去学习生理心理学的理论,使多数看起来枯燥的理论变得丰富而生动。
2.4 实验教学分层
生理心理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国本科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严重滞后。由于在2011级学生中采用一套实验设计方案,加之课时、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该年级的实验效果较差,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在充分挖掘潜在资源的同时,在2012级进行文理学生的分层实验,主要包括:(1)层次较低的基本实验,如视觉盲点检测、视觉扭曲对注意的影响等;(2)层次较高的综合性实验,如“情绪对生理活动的影响”、“焦虑对小鼠短时记忆的影响”、“睡眠对人的生理状态的影响”,另外开始一些探究性实验如“雏鸡印刻记忆和行为的影响”和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由于实验多样化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某些实验,学生需要集体讨论、动手设计和准备实验用具,相比于理论课,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多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综合思维的方法,提高利用多系统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3 分层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学专业中,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差别很大。而对其要求标准一致,实行学计划、学大纲及统编教材,其要求、内容、标准已不能满足目标管理要求,提倡分层教学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2012级经分层教学后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过分层教学的处理,将教学过程适应了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完成自身能够适应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达到教学要求,又提升了学习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厌学、弃学、抄作业等现象有所减少。大大消除了学生对生理心理学的畏惧心理,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刺激他们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避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相长。
但也存在问题,如分层的选择依据的科学性、分层不能简单的分组、真正的因材施教、评估的多元性和客观性等。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做出变化和调整。因此,分层教学用在小班教学更容易操作、效果更好。分层教学主张“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当前大学的教育现状下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新旺.努力加强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26-28.
[2] 王立新.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1:77-81.
[3] 项锦晶,訾非,杨智辉.“生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3):45-48.
姓别:男
民族:汉
籍贯:**
出生:19**.2.1
教育背景:
20**—至今:**大学医学部临床七年制(现大四)
20**—20**:**第二中学
奖励:
20**年4月:**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五四学术科学竞赛本科生理科第四名,二等奖第一名;(挑战杯—五四学术科学竞赛是**大学规模最大的全校性质的面向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本、硕、博)的学术科学竞赛,我是今年医学部唯一进入前20名决赛答辩的学生)
20**年11月:**大学学术创新奖(**大学对在课外学术有突出成绩的学生的最高奖励,我是基础医学院第一次也是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本科生)
20**年10月:**大学三好学生;
20**年10月:**大学医学部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20**年8月:第二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二等奖;(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唯一代表)
20**年5月:**大学第第十一届挑战杯—五四学术科学竞赛本科生理科第五名,二等奖第一名(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唯一代表);
20**年10月:**大学学习优秀奖;
20**年10月:**大学医学部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
20**年1月:**市第十五届**大学生非物理专业物理科学竞赛特等奖(总分排名第二,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唯一获奖者,也是历年来成绩最好者);
20**年10月:**大学学习优秀奖;
20**年10月:**大学医学部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
1999年10月:第14届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1998年10月:第13届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学术论文:
20**年5月:研究论文**的摘要投向美国**年会(**会议),如果接受将在**上发表;我是这项工作的第一完成人;
20**年3月:<<**>>一文发表在<<生理科学进展>>上,第一作者;
20**年9月:研究论文以中文与英文两篇摘要的形式投向第*届世界华人科学家大会并被接收,我是本研究工作的第二完成人;
课外活动:
20**年3月:获准免费参加在中国**科学大学举办的由**教授讲授的**的遗传学培训;
20**年1-12月:坚持参加生理与病生理学系周一晚上的学术沙龙(文献学习和讨论)活动;
20**年11月:通过英语选拔和面试,成为医学部90周年校庆活动的志愿者,负责接待国际友人和老校友,并获得韩启德校长亲自签发的“优秀志愿者”证书;
在高等院校连续扩招、规模扩大、学分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某些专业文理兼收,护理本科生源既有理科学生,又有文科学生,面对文科学生化学基础薄、理性思维少、学习医学化学困难多的情况,医学化学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我们应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加强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院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医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力度,制定“分层教学+基础+渗透+扩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增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1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教学[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根据护理学生文理兼收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优化调整,首先是提出明确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让学生先预习,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其次要重点突出,调整结构,如绪论或在每章的前言中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实例设计成问题来表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阐明对医学的意义,我们以现实社会中当前问题加以联系,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来设问和讲解,对“克隆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重大成就来源作简介,又如讲有机化学部分时补充了“烷、烯、炔的命名方法和原则”,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一些理论深奥、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作了删减,在保证医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时注意现代医学与化学交叉和渗透,对护理学生将来用处大的知识点,如渗透压、渗透浓度的概念和简单计算以及等渗、低渗、高渗的掌握和理解作为较强的要求。加强与现代医学发展密切相关新知识的讲授,如表面活性剂学、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等。
除这种教学内容作优化外,还对课堂教学传统模式进行改革[2],要求教师备课充分,查阅更多资料,一节课40 min,其中用25~30 min对全体学生讲授基础和重点知识,速度放慢一点,用10~15 min对理科学生则讲难点和扩展点,文科学生此时可以看书、看笔记、理解和消化重点基础内容和知识点。这样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知识面扩大了,此时,化学与医学的渗透知识也加强了。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舞台,教师是“表演艺术家”,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我们重视集体备课,强调教师既要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要备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生情况来调节我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做法是:(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在引入新课时讲解一些化学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多用启发式提问方式,以训练学生理性思维,个别文科学生虽然有些听不懂,但他们记忆力比较强,我们就要求这些学生先认真听课、看书,记住一些内容、知识点,在阶段性复习小结时再进一步理解消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对一些微观世界的内容,如化学反应过程、电子云空间图形、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形成等,运用多媒体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增强学生对教学课程的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活泼性。课件上有些内容注明文、理科学生要求,难一点、抽象一点的内容就注明理科学生理解或掌握。如理科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效果,使化学构造和立体异构等难点更形象,再经老师讲述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关键词】 医学化学;教学改革;护理;分层数学
在高等院校连续扩招、规模扩大、学分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某些专业文理兼收,护理本科生源既有理科学生,又有文科学生,面对文科学生化学基础薄、理性思维少、学习医学化学困难多的情况,医学化学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我们应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加强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院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医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力度,制定“分层教学+基础+渗透+扩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增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1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教学[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根据护理学生文理兼收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优化调整,首先是提出明确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让学生先预习,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其次要重点突出,调整结构,如绪论或在每章的前言中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实例设计成问题来表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阐明对医学的意义,我们以现实社会中当前问题加以联系,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来设问和讲解,对“克隆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重大成就来源作简介,又如讲有机化学部分时补充了“烷、烯、炔的命名方法和原则”,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对一些理论深奥、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作了删减,在保证医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时注意现代医学与化学交叉和渗透,对护理学生将来用处大的知识点,如渗透压、渗透浓度的概念和简单计算以及等渗、低渗、高渗的掌握和理解作为较强的要求。加强与现代医学发展密切相关新知识的讲授,如表面活性剂学、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等。
除这种教学内容作优化外,还对课堂教学传统模式进行改革[2],要求教师备课充分,查阅更多资料,一节课40 min,其中用25~30 min对全体学生讲授基础和重点知识,速度放慢一点,用10~15 min对理科学生则讲难点和扩展点,文科学生此时可以看书、看笔记、理解和消化重点基础内容和知识点。这样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知识面扩大了,此时,化学与医学的渗透知识也加强了。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舞台,教师是“表演艺术家”,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我们重视集体备课,强调教师既要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要备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生情况来调节我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做法是:(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在引入新课时讲解一些化学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多用启发式提问方式,以训练学生理性思维,个别文科学生虽然有些听不懂,但他们记忆力比较强,我们就要求这些学生先认真听课、看书,记住一些内容、知识点,在阶段性复习小结时再进一步理解消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对一些微观世界的内容,如化学反应过程、电子云空间图形、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形成等,运用多媒体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增强学生对教学课程的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活泼性。课件上有些内容注明文、理科学生要求,难一点、抽象一点的内容就注明理科学生理解或掌握。如理科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效果,使化学构造和立体异构等难点更形象,再经老师讲述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医学化学时不仅要动脑,更要学会动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分小班上实验课,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提高操作技能。对理科学生多开设综合实验,少开设验证性实验,因为这些验证性实验大多是重复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使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一般选1~2个有代表性的实验。而开设综合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文科学生则选择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文、理科学生对实验教学都很满意,教学效果好,实验成绩中优生比例从原来的30%增加到43%,良好比例从原来的37%增加到45%,无不合格的学生。
4 加强习题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在学生对作业和习题的掌握上,因此教师除集体备课时强调习题的精心编选、重视引导学生解题、消化学习内容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收集学生信息,特别是更要充分了解文科学生对作业、习题的掌握情况。我们针对学生现状,在讲例题、作业点评时注意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精心选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习题。同时要注意习题的典型性,能反映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作业和考核上对文、理科学生区别对待,文科学生增加基础知识题,减少计算题量,理科学生增加计算题量和较抽象的、较难的习题。这样处理有利于分层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在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我们组织了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提问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场所,教师有时也参与进去,进行答疑。由此,文科学生在课外争得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芳.无机化学内容重组及分步教学浅议[j].大学化学,2005(2):86?89.
2 韩香,顾军,张庆云,等.医用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3):234?235.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时数
[中图分类号] G64.28 [文献标识码] B
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生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实践的基础。在第37 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 IUPS) 会议讲座中,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研究内容占据重要地位。涉及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主题讲座占所有专题讲座的60%以上。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有相当的学时数,目前为了加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通识课程的学习,使生理学的教学时数持续下降。从十多年前的102学时降到目前的72学时。生理学的教学计划也一再进行了调整。为确保生理学的教学质量,该如何调整生理学教学方案,合理取舍和布局教学?是生理学教学工作者尤为关注的问题。下面仅是作者的一些欠成熟的想法,望与同行商榷。
一、保证重要章节的学时数和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教改是教学中必须面临的课题。包括教学内容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2]。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生理学知识的掌握,重要章节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学时数不能下降,或仅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稍微调整。这些章节包括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其次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重要的内容仍要讲通讲透。比如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泵血机制、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静脉回流等;神经系统章节里的突触相关内容、神经系统对运动、感觉的主要管理;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及呼吸运动的调节;胃及小肠的消化过程、吸收;尿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重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等。
针对有些章节中有些较好理解的内容可只讲重点部分。比如循环中的器官循环;神经系统中的脑电活动,睡眠与觉醒及脑的高级功能活动;呼吸系统中的气体的运输;消化和吸收中的消化生理概述、口腔内消化和吞咽、大肠的功能等;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尿的排放等;内分泌中的内分泌与激素的概述、甲状旁腺等。
教学实践证明, 结合生活事件和临床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效果。针对重要章节需要合理取舍、重点突出、难点讲清。
二、调整缩减学时内容的教学方式
针对有些章节,由于学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粗线条主要讲解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章节包括血液系统,能量代谢及体温,神经系统中的感觉器官的功能等。但有一个章节特别,不是重要性不够,而是学生较难理解。那就是绪论及细胞的功能、生物电方面的内容。这些章节理论性强,学生还没有学习后面各章节系统的具体内容。类似是先共性后个性、先理论后实践的情况,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等学到后面章节涉及具体内容时再前后呼应进行讲解,加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借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同学较快理解理论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和临床的联系。例如讲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等内容时,可联系局部麻醉的原理, 联系粗纤维和细纤维的传导特点在麻醉中的应用等问题;在讲神经元之间信号的化学传递时, 如可将神经递质(或配体)和受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联系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其他各章节中的内容与临床相结合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联系临床的空间极大[4]。
三、利用理论课外时间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
有些章节可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生殖及其他一些章节的部分内容。生殖是最后一章,等课上完后再安排缺乏可行性,可提前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在课堂上稍事讲解。
另外,可利用上实验课时,多讲解与实验课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弥补理论课时的不足。比如血型鉴定实验时讲解ABO血型及Rh血型、输血原则等;感觉器官实验时讲解一些关于视觉、听觉产生的相关理论内容。
四、做好课外辅导
开设“ 学习指导课”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街一,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和发现, 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5]。开设“学习指导课” 方式可灵活多样, 可作选修课程或以不定期讲座形式开设, 也可把学习指导渗透到各教学与管理环节中, 如新生入学教育中渗透学习指导、与专业导论结合起来指导、由本专业的知名教师进行指导、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指导、开展新老学生交流活动、师生面对面个别指导等。班级学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建立QQ群、微信群便于交流和讨论。 通过学习指导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激发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素养, 促进自主学习。
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服务于临床应用。另外一个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6]。对一般的医学生,强调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完成崇高的治病救人目的。由于教学时数的减少,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对师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因为教学时数的减少而降低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取舍,教师要开动脑经,减少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使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开展同学间讨论式及互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总之,要把学习时数的减少由压力变为动力,把这个改变作为改善、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契机,借此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鹏,彭小忠. 浅谈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理学科的建设和生理学教学改革―第37 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 IUPS) 会议随感.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 33 (12 ):1511-1514.
[2]范少光. 生理学教学改革随想. 生理科学进展, 2010, 41( 4):241-247.
[3]印媛君, 储利胜. 生理与生活、临床的结合―生理学教学的探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 :63-64.
[4]范少光. 生理学教学改革随想. 生理科学进展, 2010, 41( 4):241-247.
[5]廖于.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庆医学,2010 , 39(15 ):2080-2081.
【关键词】理科教学;概念转化;前概念;相异构想;科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21-03
【作者简介】王伟群,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苏州科技史协会副理事长,首席科普专家。
初中是理科分科教学的开始,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相对严谨的科学概念,接受相对规范的科学训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题研究初中生理科“前概念”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及“相异构想”的矫治策略,对促进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位教师在研究中能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分析“前概念”的特点,通过调查、反思,分析“相异构想”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结合具体学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概念转化策略,这些研究使得“前概念”对学生理科学习的影响变得生动和具体,可以引起广大理科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同学科间“前概念”相互影响的案例,是可以相互借鉴、参考和使用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科教师提出的“相异构想”的转化策略,各有特点,也有共性,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使得“前概念”及其转化的研究成为近十几年来理科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这是因为科学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价值体现,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科学概念作为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每个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得他们常常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顺应儿童本性,了解科学本质,引导学生进入科学世界,通过概念转化,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理科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此处跳脱对具体文章的分析,转而谈谈对理科教学中概念转化的理解。
一、了解前概念是教学的起点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认为,科学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理论不是始于观察,观察中渗透着理论”[2]。也就是说,观察本身不能获得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事实,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受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的调节作用。从科学家提出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到科学共同体接受一个新的科学概念,都会受到科学家“前概念”的影响。这些“前概念”,有时会对科学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也会起阻碍作用。
“儿童具有寻求周围世界含义和理解的天然倾向”[3],因此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前,同样存在“前概念”,即已经有在日常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学生的学习类似于科学探究,也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研究发现,“学习科学的年轻人在减少,而且还表现出对科学缺乏兴趣”,原因就是“学生普遍反映科学与他们无关”[3]。特别是一些科学概念,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概念,它的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和专业性,常常会使很多学生觉得这些术语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一旦学习者认为学习的任务对他们没有意义,要理解所学的内容就困难了。可见,简单地把科学概念从外界搬运到学生的记忆中,对概念的学习不仅无效,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抽象化、类化、检验和辨别的复杂过程,人的日常经验、科学认知能力、已有的自然科学概念体系、正在学习中的自然科学概念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等,都会影响自然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4]。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建立起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与“前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前概念”是理科教学的起c。
二、转变相异构想是教学的难点
科学界存在一些普遍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生的原因。对所观察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特性进行抽象,就形成科学概念。科学不仅建立了以概念为单元的知识体系,也形成了以概念为追求的认识传统。科学概念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它使人摆脱了原始的、直观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概念的运用,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正是这种进步,也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
学习和运用科学概念是学生理科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以“前概念”为起点的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有些与科学的理解基本一致,有些却与科学概念相违背,这就是“相异构想”,也称为“迷思概念”“相异概念”。这些“相异构想”,可能会使学生在这个充满科学的世界中迷思,也可能会使学生的未来生活或工作质量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学生与他人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行动。转变“相异构想”为科学概念是理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相异构想”是学生为解释周围世界在生活和前期的学习中慢慢构建起来的,常常先入为主,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根深蒂固。转化概念是学生理科学习中遇到的难关。这也是吴良根老师他们申报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有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尽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反复的训练,学生还是会一错再错,表现出极强的顽固性;有时候教师很小心地控制着教学的设计与流程,希望能够获得意料中的答案,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相差甚远。”转变“相异构想”是理科教学的难点。
三、重视过程是概念转变的关注点
库恩的“科学革命”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范式转变。当科学从一种范式转化为另一种范式的过程中,“有常态科学缓慢、连续、稳定和积累的变化”,只有在出现反常与危机时,才有可能使前范式发生动摇,但真正科学革命的发生,是新的方式经过竞争与选择才建立起来。“新理论的同化需要重建先前的理论,重新评价先前的事实,这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很少由一个人完成,更不能一夜之间实现。”[5]只有新的范式显示更大优势,才能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反常的发现是科学革命的导火索,而新范式更大价值的体现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同样,学生的概念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核心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脱胎换骨,即发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类似于科学革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概念转化一般经历的过程是:对“相异构想”的认知冲突、科学概念的形成、概念体系的重构、概念发展的分析。对“相异构想”产生认知冲突是概念转化的原动力。只有知道学生的“相异构想”是什么,了解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才能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当然这只是概念转化的开始。概念的形成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证据,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共同的特征信息,并将它进一步抽象概括。概念体系的重构是指在头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或是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概念的同化;也可能是利用新的概念对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概念发展的分析是指让学生回到“前概念”,通过概念的运用和比较,理解概念转化的意义,体会认知深化的价值。认识概念转化是一个过程,可防止教学的急于求成,有助于教师在学科结构框架下对概念转化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在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提升素养是概念转化的终点
形成科学概念,对提高学生的认识世界能力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科学概念比学生的“前概念”更接近世界的真实面目,还在于科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是更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评价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不同时就认为:“关键之处不在于是不是从事实出发,而在于接受事实和确立概念的方式;不在于做不做实验,而在于设置实验的意图、基础或‘前概念’;不在于是不是使用了数字和测量,而在于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意义上来应用和实施计算和测量。”[6]同样,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概念转化”,不仅在于掌握和运用科学概念,更在于概念转化过程带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更在于概念转化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所体验的探究乐趣和科学精神。
可,概念转化本身不是学生学习意义的全部,重视概念转化过程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在活动中关注概念转化过程中的意图、方法、观念,促进概念转化中学生思维和观念的变化,才能实现全面的科学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概念转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苏伶俐,黄燕宁.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1).
[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4]母小勇,张莉华.一个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05).
[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