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

2023-06-15 11:18:56 来源 : 文秘帮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1篇

众多的声乐教师、声乐教育家对声乐基础教学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作为职高声乐教师,面临学生声乐起点低,或根本没有一点声乐基础的现状,除了借鉴前人的成果,还必须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在十几年来的声乐教学中,随着学习与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对声乐基础教学的认识逐步提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对待声乐基础差的学生


(资料图)

声乐基础差或无基础是职高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大致可以

分为带有顽固发声毛病入学的,这类学生在入学前受过一定时间

的声乐训练,但是方法不够科学或是模仿别人唱。声音条件好但没有一点基础的学生,对于如何科学发声一无所知。还有一类为声音条件一般且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这些现象,都是职高声乐教学中无法避免的现实。对于这些学生,不能轻视他们,更不能嫌弃他们,放任自流。首先,要在精神上支持他们,教学的对象是人,歌唱训练包含着思想感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活动。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尽快缩短师生的距离,才有利于教与学的配合。其次,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声乐的信心,反复地对他们进行辅导,为他们精心设计训练方案,教会他们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的声乐理论水平及识别能力。

二、准确、形象、通俗地教学

声乐教师必须以形象的、通俗的、准确的教学语言,针对学生歌唱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声乐教师的教唱意图。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是歌唱器官在人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实施的方法。这种以心理活动为主,生理活动为辅的唱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抽象的感觉,但在抽象的思维中,必须使思维“形象化”。教师就是要采取各种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感觉变得具体,学生才能较快地获得正确的感觉。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点,不同的学生声部不同、音色不同、个性气质不同。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注意观察学生在声乐艺术上的内在潜力,将学生的特点、个性挖掘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

在教学中,按不同的问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按不同的条件,挖掘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音色;按不同的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材;按不同的内容,启发学生不同的情感。这都是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唱与学唱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的正确指导固然重要,但开发学生的悟性,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声乐基础教学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是我们每个声乐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应坚持不懈完成的任务。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息训练,真假声训练与共鸣;歌唱状态

我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一线工作十多年了,近几年教音乐特长班,辅导高三音乐类学生声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我现在唱的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呢?”每当我遇到这一疑问,我总会笑答:“你现在唱得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帮助你们训练一些声乐基础,至于你们以后唱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等你们上大学由你们的声乐老师帮你们选择吧!”

那么为什么不帮学生定方向呢?首先,是他们学唱的时间太短,最长的也只有一年多一点,这么短的时间,也只能练练基本功;其次,我认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也没有不可跨越的分界线,两者都是注重音色的一种歌唱方法,如: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她的演唱虽然也十分讲究传统民族唱法的表演程式,但她在发声、用气、共鸣等方面都明显地带有“美声”成分。她演唱的曲目内容更为丰富,风格更为多样,我们称之为“带有美声色彩的民族新唱法”。在初学阶段,气息控制、真假声的运用与共鸣、歌唱状态都应因材施教,顺其自然。

一、气息训练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精辟说法。学声乐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首先,要学生了解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控制呼吸的器官主要是指胸、腹部的呼吸肌肉群,我们训练的是胸膜联合式呼吸法。第一,要帮助学生找到作用于横膈膜沙锅内的对抗力。然后把呼吸分为四个步骤,有意识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即:吸气、保持、呼气和恢复原状。吸气要求口、鼻同时将气体吸入气管到肺,要吸得低而深。吸气的同时,打开喉咙,扩展胸廓,感到整个身体的松弛和舒展,保持气息时,横膈膜、胸腔及两肋自然撑开的状态,也叫“憋气”,静静地体会这时身体的感觉。呼气即发音,用气息去控制发声和歌唱,此时,腰围开始感到对抗力量,并一直保持到音发完。恢复原状,歌唱发音时,呼气、吸气肌肉群之间形成对抗,当一句唱完,气息消耗尽时,为了吸入新的气息,再一次产生新的对抗,就必须使呼吸器官的各部位完全恢复到吸气之前的状态。这样,收缩、扩张不断循环往复,才能保证歌唱流畅自如地进行下去。

二、真假声训练与共鸣

为了使我们发出的声音洪亮、结实、音域宽广、具有丰富的色彩,除了依靠正确的呼吸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人体对声音的共鸣作用。共鸣腔体主要有胸腔、口鼻腔、头腔,我们要运用混合共鸣,特别是真假声区的贯通混合。在一般情况下,在低音区练唱时,胸腔共鸣的成分要多一些,口鼻腔共鸣稍少,头腔共鸣更少;在中音区练唱时,口鼻腔共鸣多一些,而胸腔、头腔共鸣较少;而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多一些,口鼻腔共鸣其次,胸腔共鸣最少。我们练声或练唱歌曲,都应该从中音区开始,先要打开口腔,打开喉咙,也就是从口鼻腔共鸣多一些开始。中音区的声音基本半真半假,在这一阶段我认为用“u,a”母音练唱最好。要反复练习,然后向高、低音区扩大音域,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口鼻腔共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的同学刚学时假声成分太多,声音又小又虚,可以教他(她)大声读一句歌词,唱一句歌词,以真带假;也有的同学不会用假声,大本嗓子猛唱,声音又真又难听,可以叫他(她)学习轻声地用气息控制地读歌词,在轻声唱。在练习低音区时,真声多于假声,可放松喉咙,嘴巴不用开过大,声音要求自然。它主要运用胸腔和咽腔共鸣,在这一阶段,我认为用“ai”母音练唱最好。在从中音区逐渐向高音区过渡的过程中,假声成分渐渐增多,而真声成分渐渐减少,头腔共鸣占主导地位。在三个共鸣区中,以获得头腔共鸣为最难。初学者可以用“哼鸣”练习来逐渐体会头腔共鸣的感觉,也可以发一个“i”母音,从低到高,同样可以感觉到声音从喉咙一直上滑到头腔部位。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练习高音。

三、歌唱状态

我一直要求学生用打呵欠时咽喉部打开的感觉去讲话,去歌唱。身体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找到腰部气息的支点,身体挺拔自然,精神集中而饱满。双肩舒展、放松,胸腔微微抬高稳住,要涵胸,避免凸、凹胸,腰脊背直立挺拔,收臀,收小腿。头部的状态也很重要,应当后颈挺立,两眼平视,面部表情自然,并处于生气勃勃的良好状态中。初学者应从点滴做起,在平时练唱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姿态,例如:可以请别的同学在旁指导或对着镜子练唱。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基础教学 呼吸训练

呼吸是人体自发的、有节律的运动。在歌唱艺术中,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支持力和基础。关于此观点,大多数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已达成基本共识,许多初学者也把呼吸训练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美声学派有句古老的说法:“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但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是有区别的。由于歌唱比日常生活讲话气息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声音也响得多和高得多,所以要求相应地增加呼吸压力的强度。因此,歌唱呼吸是生活呼吸在相当程度上的明显扩大,也是基于自然协调和通畅舒适的本能呼吸状态下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掌握。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及对学生的具体教学实践,从歌唱呼吸的类型、呼吸训练在声乐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声乐基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来谈谈声乐基础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一、歌唱呼吸的类型

1、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法主要是指歌者依靠胸腔来控制气息发声歌唱的呼吸方法。歌者吸气时双肩上抬,只用胸部的扩张和回缩动作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法由于只用胸腔上部,即抬肩来进行呼吸,因此吸气很浅,气息的容量很小,没有利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能力,导致气息无法保持,很快就泄掉,并引起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的紧张,进而影响音域的扩展和声区的统一,造成声音缺乏应有的色彩变化,产生生硬的声音效果。

2、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主要是指歌者依靠下降横膈膜,运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发声歌唱时胸部不抬起,只用凸肚子或瘪肚子的方式呼吸或呼气时小腹不但不收缩,还向外凸出。这种呼吸法由于将气息压迫得过深,腹部膨胀,使胸腔肋骨受到压缩,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气息容量不够大,难以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导致声音滞重、不灵活,唱高音难。

3、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声乐界普遍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是指歌者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来发声歌唱的呼吸方法。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在他长期的教学中,就非常强调呼吸基础,并主张采用横膈膜――腹式呼吸法。[1]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全面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相互协作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协作,使胸腔得到全面扩张,气息的容量增大,并得到灵活控制,吸气呼气也均匀通畅而深沉,并能对呼气气息的强弱进行调控,进而能够自如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这种呼吸法既避免了胸部的僵硬紧张,又有明确的呼吸支点,使歌者的音量扩大、音域扩展、声区统一,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力。

二、呼吸训练在声乐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如帕瓦罗蒂、萨瑟兰等,声乐教育家如兰培尔蒂、周小燕等都把呼吸训练方法作为歌唱的核心技巧。歌手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呼吸,亨德森声称:“所有教师都同意,每一个声乐学生全然需要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2]显然,呼吸训练是声乐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使初学者在发声歌唱中掌握好科学的呼吸状态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所有教师在基础教学中都特别重视的训练环节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歌唱呼吸原理是通过呼吸器官胸腔、肺、肋骨以及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共同协作,运用气息碇С址⑸歌唱。歌唱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歌者“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引起腹肌和肋肌的扩张,使扩大后的胸腔把气体吸入肺部;歌者“呼气”时,肋肌和腹肌收缩引起横膈膜上升,吸入的气体受到压迫,使肺叶充满气体,迫使肋肌向外扩张。肺叶的体积随着气体吸入量而增大。同时,横膈膜的压力也会愈来愈大,它受到肺叶扩张往下的压力,也受到腹部内脏组织向上的反弹力,引起肺部气息平缓的呼出,从而达到气息悠长的歌唱效果。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协调呼吸器官和呼吸肌群既要基于自然协调和通畅舒适的本能呼吸状态之下,又要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控制呼吸以达到掌控歌声,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做到的。初学者常常把握不好“呼吸支点”,常出现吸气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吸气不是多了就是吸得不到位、换气不是浅了就是僵了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呼吸训练,以达到能协调、自如运用歌唱呼吸的境界。

因此,呼吸训练在声乐基础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三、声乐基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要使初学者快速的掌握好科学的呼吸状态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发声歌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和研究。

1、歌唱呼吸训练时要放松身心。首先,从心理层面讲,教师在上课时,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上课氛围。因为,人类的歌唱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需要神经系统调控各个和歌唱发声相关的器官与肌肉协调运作才能完成。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情绪紧张时肌肉也会随着紧张和僵硬。人们也常用“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来形容自身紧张的程度。可见,如果学生上课时心理特别紧张、压力大,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时,学生的呼吸器官与控制呼吸的肌肉群呈现出一种紧张的状态,那么也就无法体会并获得歌唱的深呼吸状态。

其次,从技术层面讲,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松身体,尤其是面部和颈部的肌肉,两肩自然下放,胸部自然扩张,用口、鼻全身心地均匀缓慢吸入空气,同时松开喉咙。这时胸廓扩张,两肋向两边伸展,横隔膜下凹,小腹稍微往里收缩,就会自然而然的感觉腰间有一股力量,通过上下力量的对抗形成一个稳定的气息支持点。这样能使歌唱气息深,增强歌者对气息的控制力,使声音的弹性逐渐达到最佳状态。

2、关于“吸气”训练。歌唱“吸气”训练时,要因材施教。对于歌唱条件较好、喉腔状态比较正常的学生,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打哈欠”时人体的呼吸状态训练学生获得深吸气的方法。世界著名歌唱家弗兰科・科莱里曾说:“用低位喉头状态来歌唱,就是像打哈欠时那样”。[3]由于人类“打哈欠”时喉咙自然松开,人体自然反应有深呼吸的状态和过程,因此,学生最容易体会并获得深吸气的方法。在训练时,引导学生“打哈欠”,气息经过口鼻通过后背向后腰通畅舒适地吸入,吸气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体会喉咙松开的空旷感觉以及吸气的通道与吸气时身体由上而下、从里向外扩张的感觉。把握与控制好此时身体由上而下、从里向外扩张力量的强弱变化,这是歌唱呼吸训练的核心内容。

3、关于“呼气”训练。歌唱的“呼气”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歌唱呼气时同时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胸部及腹部扩张提供给横膈膜长时间稳定的支持,以牵制横膈膜和两肋防止它们回缩到常态,拖延横膈膜的上升,进而有节奏地控制气息的呼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一些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叹气”训练,这是让学生彻底放松身体与喉咙状态的方法之一;“慢呼气”训练,这是增强呼吸肌肉群牵制横膈膜和两肋防止他们回缩至常态,拖延横膈膜的上升,维持胸部及腹部扩张提供给横膈膜长时间稳定的支持能力。简单的说,目的就是训练气息的支持延长能力。气息必须以均匀的、平稳的流速呼出。“快呼气”训练,让学生用“噗”音快速放气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状态就如打满气的单车轮胎被拔掉气门芯一样气息一下子泄掉。

4、关于呼吸协调训练。在训练学生时,声乐教师可以用挥动球杆击球的运动过程来比喻及训练。想要成功的挥杆击球要完成三个步骤:准备、开始行动和跟进。吸气像是挥杆时手臂后摆或准备的动作,为开始行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呼气像挥动球杆,在歌唱中是起音,这需要控制、协调和技巧,需要练习与准备。开始行动同样重要的是紧随其后的跟进,在发声歌唱中也是如此。歌者为把声音和谐地、准确地吐出来也必须要让气息跟进。在教学时,我尝试让学生通过模拟挥杆击球的运动过程来带动、协调、训练歌唱呼吸,能够快速的使学生体会并掌握歌唱呼吸技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歌唱呼吸基于生活呼吸,又有别于生活呼吸。关于声乐基础教学中的呼吸训练,胸式呼吸法c腹式呼吸法都不足取。实践证明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最科学的,这种方法易于调动整体呼吸器官的协调性,使胸腔、横膈膜、腹部同时控制与调节气息的出入。呼吸训练在声乐基础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也多种多样。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说:“一个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的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声乐教师在对学生常年的具体实践教学中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喻宜萱 著《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乐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1版 ,第73页。

[2][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 著 李维渤 选译《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76页。

[3][美]杰罗姆・汉涅斯 著 黄伯春 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1版,第44页。

[4][美]兰皮尔蒂等著 李维渤 译《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声练习 共鸣腔体 器官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实际上就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炼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或者用音阶或琶音似地乐句配上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和下行移动反复练唱,以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练就纯净而具有音乐性的声音。

一 发声练习的目的

发声练习是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演唱者服务的,通过发声练习来打开喉咙,使演唱者快速进入歌唱准备状态;另一方面是为演唱作品服务的,在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音色音域、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它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练习。它带有一定的针对性,是有意识的练习。每条发声练习都有它的方法和要求。演唱者在进行发声练习时,教师会根据演唱作品的需要或演唱者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而专门把几个知识点或某个技巧难点拿出来,通过适当的发声练习的方法反复加强训练,最终达到目的。

二 发声练习的作用

歌唱者在学习声乐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进行发声练习,逐步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可见,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通过发声练习,能鉴别歌唱者的声部

从生理结构特点来分析:每个人的喉头大小、声带长短、宽窄以及共鸣腔体的大小都是不同的,这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发声歌唱状态中鉴定。在发声训练中,通过歌唱者的音色、音质、音域、声区结构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声部的鉴别。明显的高中低音较容易区别,如果声音具备两个声部的特征就很难辨别了。所以对这类情况的鉴定,应该稳定而慎重,不应过早下结论,要在运用自如的声区内进行各种发声练习。经过长时期良好的科学训练,通过教师细心的观察研究,才能根据高低音和声区特点确定其声部。

2.发声练习能正确打开喉咙,做好歌唱的准备状态

喉头是人声的生源体。在歌唱前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歌唱者音色。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歌唱时喉头没打开就去唱歌,造成喉头不稳定,发声的各器官不协调,从而导致错误发声方法。所以在唱歌前,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才能打开喉咙,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让气息和声音能畅通流动,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协调好各器官的运动,为唱歌做好充分准备。

3.发声练习使抽象化的发声原理变得简单易懂,容易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声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且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然而复杂难懂的发声原理如何才能变得通俗易懂呢?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科学歌唱方法和间接的教学经验。在发声练习中,教师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微笑、打哈欠、闻花香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歌唱的感觉,使其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技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找到科学的发声位置。而采用联想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运用一些音阶或琶音的旋律配合母音的发声练习,使歌唱者能熟练地掌握发声的位置,巩固歌唱的状态。在演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只有清晰地理解发声原理,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

4.发声练习可以协调口腔内的发声器官,为演唱歌曲打好基础

发声练习或歌唱时,直接参与运动的器官成为发声器官。根据它的功能作用,歌唱的发声器官分为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如何协调口腔内各个器官的运动变化,则是声乐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极大的难点。在发声练习中,各个器官的协调运用是发声训练的关键。发声前要吸气,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在发声歌唱过程中要唱出旋律和母音,咬字器官和吐字器官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夸张。敏捷是为了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美化声音。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情感和内容。同时,要恰当地用气息来支持,气用多了,声音就会大,气不足,声音就会断,所以一定要在基础阶段练好呼吸。最重要的是恰当运用共鸣腔体,使声音传得远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做到的。因为运用共鸣腔体的训练常常与其他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所以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从而获得圆润、丰满的歌声。

因此,要协调运用歌唱者的各个发声器官,使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演唱歌曲做好充分准备。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音乐基础知识

前言

即便是最具声乐天分的艺术人才,也需要音乐基础。教师需要给予多方面引导与帮助,才能让幼儿得到成长,发挥出能力。幼师担任着重任的主要角色,学生能否奠定良好的艺术基础,取决于教师对音乐基础教学是否充分重视,是否有合理的规划,因此文中将针对性展开讨论,为教学优化提供更多参考。

一、声乐基础教学内涵分析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开始更多将目光转向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这是国家多元化发展的证明,毫无疑问这样的趋势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契机,但也带来了更多难题,无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是由幼年开始学习最为有效,从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才更合理,声乐教学亦不例外,幼儿时期的基础教学,是为声乐教学打下基础的重要过程,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幼年时期成长的引导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个性与需求,转变观念,对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更具趣味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设计规划,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更好的声乐基础,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顺利。但目前许多幼师显然只是将声乐基础教学当成一个必然流程去实施,自身的思考、分析与设计则乏善可陈,这是不利的趋势,幼师队伍只有转变思想,以更认真的态度,更具创造性的视角去看待声乐基础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声乐基础。也正是以此为目标,以下的分析讨论当中,将对当前声乐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进行深入论述,为幼师队伍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后续教学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幼师声乐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简化思维,从学生视角出发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初期,思考模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幼儿群体,所以幼师群体如果只以自身的思维去决策基础教学,教学内容则无法摆脱枯燥、复杂的固定模式,这和学生的简单化思考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果坚持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自然是不能尽快理解的,虽然音乐基础知识中也有部分知识比较复杂枯燥是无法否认的,但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思考去化繁为简,转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更有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识谱时,教师可以将连线、反复记号、延长记号、终止线与各个音符变成儿歌,让学生更容易记忆。以终止线为例:两条线,不一样,一个瘦,一个胖,帮忙收尾他最棒,遇到就停不能忘。这样的诗歌创作便是将音符与符号化繁为简的一种,因为音符的排布、符号的应用讲解起来都是较为晦涩的,利用诗歌表达出来,等于将高深的理论用白话表达出来,将思考的方式简单化,学生自然能够更快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科目都有更多更加高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声乐领域亦不例外。所以幼师如果只跟从单一教学规划走,只采用长久不变的固定教学模式,限制了自身的思想,便也等于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对于声乐这一门注重表达与感受的艺术科目更是十分不利的。教师应当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实效性的规划,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始投入学习。例如声乐教学领域的一名优秀开拓者王发财,便开发出了让学生利用拔河理解如何用丹田发音,利用唱“山”字学会转音等高效且易于理解的声乐基础教学防范,这都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声乐诀窍,理解声乐技巧的优秀教学理念,幼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发挥出自身的造力,找出更多高效且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感受,合理评价

鉴赏与评价是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部分,但许多教师却都并没有明确的认知,这样自然无法谈及教学改革。教师要明确了解,声乐是一门注重感受与表达的科目。在开始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鉴赏,有利于学生感受能力的提升。而在学生演唱后对其合理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于大声唱出来。所以教师应当养成在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去听,在演唱结束后合理评价不讽刺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感受与表达,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用心演绎的歌者。

结语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色;幼儿;幼儿歌曲

在大学里对于学前教育的声乐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困扰授课老师们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从生源上来说,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声乐相关课程,即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嗓音条件方面他们都没有充足的准备;从老师方面来说,我们的声乐老师也是从思想方面也没有做好适当的转换准备,即任课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专业授课的平台上,他们认为上声乐课就必须要有相当好的嗓音条件、要有相当好的音准、节奏感、会听音等相关声乐专业必须满足的条件上。以上两者导致教与学的认知过大,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奇怪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奇怪现象呢?作者认为:一是拉近二者思想上的差距;二是找准二者共同的切入点,以期使二者能够更好地共同携手前进。

1准确定位

教学对象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歌曲、语言、方法、实物等,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培养好的性格,使他们更加聪明,使孩子们能够更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一样,体现在:

1.1特殊性

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般认为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3岁的早教阶段:早期的教育能够使孩子能够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好的性格以及健康的思想等等方面的基础。但是,“早教”并不是要教什么,而是在生活中家长、老师能够适当地给予宝宝关爱、指引,使他们的心智以及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育、成长。在这个阶段的早教,它的内容离不开“唱、说”等寓教于乐的诸多内容。因此,声乐的内容必不可少,即:儿歌,有用的、健康的儿歌就更不可少。(2)4~6岁大童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为弥补孩子们在家庭在培养中出现的不足的地方,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快乐、交友、认知的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孩童时光。所以,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基础的基础,是检测孩子性格是否完整健康、行为习惯是否良好、初步的对自然与社会常识的判定是否正确和良好、和人生教育起步的奠基式教育。

1.2特色性

儿童学习声乐的特点表现大致可分为:第一,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可以理解歌词、歌意。第二,关注点短,时间性受限制。当下学前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用人都需要提前与培养单位预定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中国人才不是比比皆是吗?其实,现在社会不是真正缺乏幼儿教师,而是缺乏高文化、高素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以及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学的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的幼儿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又要重视寓教于乐与唱、跳的培养,几者缺一不可。

2以“特色”为基准,准确诠释

学前教育声乐基础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在对孩子们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味生活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为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孩子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学习、奋斗,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典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儿歌的学习和传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学前教育声乐基础课中必须要把儿歌这一特色歌曲传承下去。儿童歌曲具有其他歌曲不具备的特点,儿童歌曲是针对1~6岁的儿童而推出的歌曲,是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集合体,在孩子们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些简单的、模糊的认知,能够促进孩子们对一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其次,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内容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儿歌的特点,具有节奏轻快、旋律简单、歌词简单、精炼、篇幅简短、曲式结构单一、语言活泼、每首歌演唱时间一般在2~3分钟。即在孩子们关注的时间段内。

另外,还有中英文儿歌既可以使孩子扩大知识面,又为孩子们学习外语做好了铺垫,外文儿歌简单易学的特点,即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们对外语有一定的了解。深受小朋友和年轻父母们的喜欢。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人们对于儿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美好回忆,它朗朗上口,简约而不失童趣;同时,儿歌对启发少儿心智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儿歌取材广泛,大部分的取材都是身边的事物;这样,使得儿歌让人感觉更有亲和力,并且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也能让孩子更形象地了解大自然、动物、事物、生活等方方面面。将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引入儿歌,使儿歌的特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儿歌的特点:第一,完善了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的天性。第二,解决了学前教育生源没有声乐专业特点的弊端。第三,将语言、舞蹈用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学前教育的声音基础课上得学生喜欢、老师轻松、教与学有特色的完美结合。

3结语

学前教育的特色就是“儿童”“儿歌”,在这个基础上,就必须做好儿童、儿歌的特色,让学前教育声乐基础教学接地气、学习者也能接地气。这样,就能解决教与学的:学习者困难、教学者痛苦的弊端。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是面向入学儿童的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的声乐教育是不需要过于“高、大”的,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一定的“基础”原则,即以“儿歌”为主,专业为辅的教学理念即可。只要把握好这个理念,就不会出现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困难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胡虹娟.邢台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冯华.高师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张利洪.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7篇

目前,高校声乐教育的局限体现在仅有歌唱技巧,而其他方面的音乐素养欠缺,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些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演唱水平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与时俱进,与时展相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而如何使声乐演唱艺术具有多样性?如何让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市场相适应?首先,“高校声乐基训课程教学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声乐教学单纯是技巧教学而非声乐演唱艺术研究的空白;其次,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结合新的文娱文化对声乐艺术欣赏的新需要,结合新文化市场的新需求,以新的角度来加快高校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最后,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在全国全面推广和实施,为快速提高全国乃至地方声乐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高校声乐基训课是辅助声乐技巧课的一门独立课程,此课程的开设是针对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训练,是集声乐、舞台表演、舞蹈、戏剧、节奏、乐感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训练课。这门课程要求每天训练一个小时,分年级集体进行训练;每个年级所进行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内容包括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歌唱技能训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及组合、舞台表演的基本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合唱表演、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及表演形式、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等综合训练,目的在于全面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大学几年时间里接触的声乐作品和风格都有局限,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中还缺少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其他专业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即民族、美声、通俗只训练本专业的作品。因此,利用声乐基训这一单独的课程去补充这一缺失,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接触、训练并演唱多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样性演唱技巧,以及对作品理解、舞台表现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声乐学习系统认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框架设计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一年级新生的拓展和基础训练。在辅助传统专业教学技巧练习的基础上,增加包括歌唱的站姿、舞蹈的手位组合、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哼鸣、吹嘴练习、歌唱的眼神、歌唱的手位、歌唱的心理状态及喉头稳定、歌唱中的声门闭合等其他表演、表现技能。这一阶段的训练,旨在强化新生对声乐基本技巧练习的素质水平,引导新生建立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声乐学习应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打破学生对声乐教育是歌唱技巧训练的传统观念,通过加入舞蹈手位、歌唱表情、表演心理等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步建立对声乐教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开阔他们对声乐舞台表演的视野,使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产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心理,以及对作品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其作业作品,提出分析并进行讨论。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认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建立传统教学技巧训练和舞台表现的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学什么,怎么学,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敦促其下一步的学习。

第二部分,二年级要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内容增加有歌唱中的哈欠、叹气及共鸣训练,吐字咬字的十三辙韵等歌唱的技巧训练,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面部表情的结合,以及肢体语言和作品的结合、作品的表现等。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市场声乐表演要求的认识,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剖析、理解分析,能初步理解和训练舞台表演基本形式,如走位、表情、手势和简单舞蹈配合等,锻炼舞台表演的多形式表现力,增强学生对舞台的表现力形式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会与社会接轨的学习。通过增加作品难度的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舞台的无化妆小品训练和学生自选作品的演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不怯场、敢表现,建立舞台表演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三年级的训练内容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加难度和丰富内容。加强二年级阶段学习的标准要求和细节要求,包括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在歌唱中的运用等,音域拓展的训练,加入舞蹈后歌唱气息的要求;歌唱艺术的舞台表演训练及细化对乐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韵感和语气感的强化训练,中高难度作品的演绎等。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形式和作品的难度,可以加入经典歌剧的小章节、音乐剧章节的训练,可以按兴趣提交作品,由老师甄别后以小组形式演练,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公开交流表演,通过加大学生演唱作品的难度,使学生熟练各种歌唱技巧,并进一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增加了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通过舞台表现和课堂教学分步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舞台表演的表现力认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要求的习惯性和持续性,使学生思考着学、创新着学成为其学习的思维定势。

第四部分,在作品训练上,声乐基础训练教学的特色是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演绎,包括民族歌曲、美声歌曲、戏曲,以及外国流行、经典作品,从而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演唱技巧等专业素质迅速提高。本阶段加强学生对美声、民族、通俗交叉唱法作品的训练和理解,锻炼学生对民族、通俗等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分类方法的作品把握和尝试,满足学生在新文化市场对表演艺术新形式的猎奇以及对加深其创新观感体验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声乐基础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声、字、味、形、情、神六大演唱基本功。这里,笔者重点说形体表演和情态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声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形是可观、可见的表演实体,因此,我们不能只唱不演或重唱轻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记载。经过漫长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的形体表演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美及中国式的形态神韵的肢体表演,成为了一门高雅精深的学科。形在歌唱中是辅助红花的绿叶,形体表演作为六大要素之一,必须足够重视和认真学习。从新的文化市场的要求看也是如此,所以,在各阶段的训练中,教师应保持形体训练,声音、表演、形态结合训练的持续性和渐进性,巩固提高且不能间断。

我国戏曲的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本身就是唱与形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歌唱演员虽然不用像戏曲演员和舞蹈演员那样把“舞”练得很精湛,但其形体动作和肢体表情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除本身基本素质的训练外,还要学习古典舞、民间舞、民族舞、现代舞和戏曲表演等,多积累、体验感受其姿态神韵的规律,才能在表演中展现出中国式的东方美体态与和谐的美感。因此,教授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多方面提高舞台表现力,提高其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唱情是以情领歌、以歌传情。情是由外界事物或状态引起的喜、怒、哀、乐、悲、欢、爱、憎等各种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感应。唱情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歌唱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学传统。“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情与歌是相谐而存,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唱情是贯穿于声乐作品始终的统帅和灵魂,凡作为歌者,只有在声、字、味、形、神各种技法中投入真实情感,才能与观众做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使声音和歌唱变得更动听、更感人。

同样,在作品的演绎中,神态表情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重点训练的内容之一。演唱者自走出舞台,包括走步、站定、亮相、和观众的交流、敬礼、谢幕,直至走回后台,观众都会通过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神情、举止对演员进行审视,台风是谦和大度、亲切热情,还是诚惶诚恐、自命不凡、漫不经心等,都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情绪。

总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通过动听的歌声、精美的唱腔、醉人的韵味、赏心悦目的形体表演和沟通心灵信息的神――声、字、味、情、形等充分而完美的表演,把表演者的全部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对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是表演者的目标,也是新文化市场的要求。

除此之外,声乐基础训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素质,既要有歌唱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演唱经验,同时,又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声乐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与时展相结合,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和吸收新的教学模式,第一时间把各种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开阔眼界,并能通过这种学习建立对自身在现阶段文化市场的定位,从而了解市场需要,打好综合艺术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才能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学习、有目标地学,要以自身兴趣和特点为基础,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拓宽了声乐教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以新的视角创新了研究内容,使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所缺少的一门课程体系,然而它对学生的受益程度却是最快的,对学生的专业进步也最明显。把传统的几个独立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作为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这是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这一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一个好的歌者,仅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歌者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地驾驭作品。良好的气息支持、圆润的音色、歌唱的表现力并不是通过几次训练就能见效,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规范教学及个人刻苦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弥补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中的某些缺失,使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只有学生的学习有了指导,有了交流的氛围和条件,他们汲取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能力才算是有了有力的保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同期就能感受到社会对自身专业的要求,不与社会要求脱节,提高其自身艺术素养和修为的同时,树立学无止境、创新开拓的学习理念,使他们成为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专业型人才,是专业艺术教育者的责任。

总之,本着“以唱代功,唱演结合,全面发展,提高水平”的教学理念,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研究的目标和主旨。通过声乐基础训练教学,让高校声乐教育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缺失,使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真正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能用、好用的专业人才,所有的教育者会为之奋斗。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声乐技巧;合唱指挥;音乐基础课程教学

为了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各级人民政府纷纷设立了一个专门向群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文化馆。人民群众在文化馆内可以开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接收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科学文化艺术知识的认知程度。在文化馆中面向群众开展音乐基础课程的教育能够提高群众对音乐知识的认识,让群众能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文化馆内组织的音乐类型的活动,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一、音乐基础课程中声乐技巧的教学研究

在文化馆对群众开展声乐技巧的教学,教师就要考虑到他所面对的受教育群体是一些基本上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群众,这些人中多数是在音乐歌唱中存在不足的,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唱歌不好听而不敢发声。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理机能的缺陷和心理上的差异,而且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也各不相同,比如说有的人喉咙比较紧,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声音,有的人声音比较空洞刻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合二为一,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便提高歌曲的表现力,同时还要针对各个学生的心理情况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控制歌曲。加强对学生嗓音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歌唱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为学生普及音乐知识,训练学生的声乐技巧,让学生了解到歌曲曲风和歌唱技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唱歌的过程中将歌唱技能发挥出来。

加强对学生音准的练习,使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声音的稳定,好的音准能够扩展学生自身的音域,让音色能够更加灵活。而且,在歌唱表演之前,需要教导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在不断的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熟练歌曲的曲调,保证歌词能够咬字清晰,教学生如何控制气息,使得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收放自如,使歌曲的表现力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音乐基础课程中合唱指挥的教学研究

在一支合唱队伍中,合唱指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一首合成曲目的灵魂所在。合唱指挥需要应用娴熟的指挥技巧带动全体合唱队员来完成歌曲的表演,并且要能够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要能够带动动员,使队员在演唱的过程中流露感情。所谓的指挥语言就是指比较成熟的指挥技巧,它要求指挥者的指挥技巧不仅仅能够符合标准的节拍图示,还要能够按照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对指挥技巧进行创新。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生命,使得指挥技巧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指挥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习合唱指挥就必须学会合唱和指挥者两种技能,合唱队员和指挥人员都必须要学会合唱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给学生讲解合唱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要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合唱队员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还要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能够在合唱的过程中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且,合唱队员还要学习相关的指挥技巧,能够在合唱表演的过程中看懂指挥人员的意图,保证能够跟上指挥人员的指挥节奏。其次,指挥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感悟能力,节奏感要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统筹能力和记忆力,能够协调各个声部之间的声音,使他们形成统一的音乐。在合唱演出的时候,指挥人员要带领合唱队员跟随指挥一起歌唱,通过正确的指挥手势让队员明白自己的意图。保证每一个指挥动作都能够准确简练,在速度等方面能够准确的进行控制,通过简单、朴实和明显的动作来呈现音乐思想,能够在合唱队员的配合下为观看者展现艺g作品。

在歌曲的合唱指挥中,指挥人员的击拍动作具有其独特的基本轨迹。学生必须学好击拍动作,才能够将音乐作品通过指挥手势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合成指挥者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合唱队员也要熟练掌握每一个击拍动作所表达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指挥者在合唱指挥的过程中做好合唱队员的引导工作,而合唱队员才能够读懂指挥者的指挥语言,进而使合唱曲目能够顺利的完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馆开展声乐技巧和合唱指挥等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面对的人群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也各不相同,但是音乐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就比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对其发声以及一些唱歌陋习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做出符合情感内容的指挥动作,提高其表演魅力。通过对这些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群众的音乐素养,使得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俊影.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 北方音乐, 2016, 36(6):103-103.

[2]张永红.关于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04):226-227.

[3]刘玲玲. 综合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管理专业音乐基础课教学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为例[J]. 大众科技, 2014(6):179-183.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础声乐;创造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29-01

高校基础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它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使其成为歌唱家或歌唱演员,而是在教授有关声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精神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多项思维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歌唱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所肩负的使命,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学习的热情,成为一名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需要的新型音乐教师。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学生的学习是比较被动的,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方法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来设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一)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学生对新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针对这个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探索教学新途径,改变教学策略,在音乐课堂中尝试“放手”。当学唱一首新歌时,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案头准备工作,如:体会歌曲情绪、内涵,自己分析歌曲结构,自己跟琴或听录音学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歌曲……教师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补充和丰富背景资料。这样促使学生习惯于自己处理新歌曲,增强对作品的认识。

(二)体验式教学法

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在基础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基本的应当做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发挥其长处,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因为歌唱技巧的掌握,不是练习一、两首大的声乐作品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声教,使学生对符合歌唱要求的声音产生基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后,再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练习逐渐获得的。基础声乐课程教学不在于让学生有多宽的音域、唱多少曲目而应该去多多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切不可在未打好基础之前急于让学生唱自己不能胜任的歌曲。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其能够收放自如地、富有表情地演唱所学歌曲,并能说出在发声和表现歌曲内容方面的要求。

二、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

教师在声乐美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首先,要求学生在声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把声乐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这需要审美主体的学生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声乐艺术美的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鼓励和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声乐教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学习新作品时,有的学生可以进行模唱旋律,有的学生可进行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三、展现学生个性,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

(二)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当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三)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的,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要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学生先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演唱,让另部分同学进一步加花,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础声乐课应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学习主动性的引导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主观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巧与个体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主动性和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花城出版社,2005.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第10篇

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声乐基础教学范文 2023-06-15 11:18:56
探究教学范文 2023-06-14 16:25:25
风险管理学范文 2023-06-14 16:14:33
嶓冢之山 2023-06-14 09:56:56
网络通讯技术范文 2023-06-13 11: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