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端午节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大诗人闻一多认为不是 新动态

2023-06-21 14:55:51 来源 : 钱江晚报

端午节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大诗人闻一多认为不是

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单予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感谢屈原”环节。

这位爱国诗人在四溢的粽香中被一代代人反复咀嚼、纪念。不过,你有想到过,古人一开始往水里扔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端午起于屈原——你可能一直被古人这个伤心而美丽的传说迷惑了。

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大诗人闻一多先生。

图源视觉中国

01 

说起闻一多,我们往往先想到他的诗、他的《最后一次讲演》,却很容易忘记,他本来是一位教授,一位学者。尤其在中国神话学领域,闻一多确是大佬一枚。

他认为,端午起于屈原,其实是一个误会。

要澄清,首先得找到误会的源头。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一说,目前所见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其实,这个时候距离屈原投江已经过了800多年了。

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说有一回屈原魂魄显灵,对祭祀他的楚人提了个小建议,说你们用竹筒装米扔到水里纪念我的时候,可以用毒楝叶塞住,用五彩丝捆牢,这样蛟龙就会被吓走,不会再偷吃粽子了。

抱石投江,祭品还要被蛟龙偷吃,屈原实惨。

包粽子,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细心的闻一多发现,这段话里却隐含着关键信息。

“但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为什么不提鱼鳖偷吃,却单说蛟龙?他想,有没有一种可能,端午节的粽子一开始就是给“龙”吃的呢?

经过对相关史料“地毯式”的考据,闻一多发现,端午节的各种风俗传说与“龙”有关的非常多。

比如,唐传奇集《异闻录》中,就有一个端午日铸盘龙镜的传说。天宝年间,扬州有一老道旁观铸镜,忽然说自己有能使真龙现身之法,人们按其说法,在五月初五到扬子江心铸成了一面盘龙镜,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栩栩如生,一铸成就听闻龙吟一阵,竟有祈雨的异能。

盘龙铜镜,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汉书》里纪念介子推的故事里也可窥得龙的影子。相传并州(今太原等地)为纪念那位“自割腿肉”的贤士介子推,有“龙忌”日的寒食传统,另外一说则就在端午。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龙蛇歌》,其词见于《吕氏春秋·介立篇》。

除了真龙、蛟龙外,还有“龙子”。相传汉武帝时用守宫制成的一种保证贞操的秘药是在端午日制的,而守宫又名龙子。

守宫,即壁虎,图源网络

《水经注》中,亦有端午日“鱼化龙”的传说:“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枪枪。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须臾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之乃灭。波上水定,唯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总之,从这些习俗和传说看,端午和龙的密切程度要远远超过端午和屈原的。这让我们似乎摸到了端午和龙冥冥之中的联系。

那么又都是谁在祭祀?为啥要祭龙?

闻一多进一步发现,端午习俗的发源地域,很可能是在吴越。

在吴越之间,本来就有不少传说,说端午节是起源于伍子胥或勾践。反正,和吴越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竞渡与食粽的传统离不开河港、稻米,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吴越号称水国,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更重要的是,吴越之地有祭祀龙图腾的传统,进一步证明端午是龙的节日。

春秋战国青铜鸠杖,再现古越人“断发文身”习俗 图源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吴越人有“断发文身”“彩丝系臂”等习俗。文身,文的是龙图腾,为的是看上去使自己像龙子,防止被蛟龙所害。

《吴越春秋》记载了吴越的龙蛇城门:“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可见吴越之地确有明显的龙、蛇图腾痕迹。

至此,闻一多先生得出结论——端午其实是个龙的节日,起源于古代龙图腾祭祀,且在时间上远远早于屈原。

古代南方等地原住民断发文身、撒米投粽、龙舟竞渡,都是在取悦图腾神,说白了就是求龙保佑,祈求安康。

不过,闻一多觉得最初的祭祀狂欢却是喜中带悲。“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由彩丝系臂演变而来的“长命缕” 图源网络

02 

闻一多先生的“祭龙”说,为学界研究端午起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后的学者又做了不少研究考证。但毕竟时间太久远,端午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大致上,目前有这么几种说法:

(1)纪念先人说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说。端午节要纪念的历史人物可谓“扎推”了。

除了最主流的纪念屈原投江一说,相传端午人们还会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人。

晋国贤臣介子推为晋文公“割股充饥”,后被晋文公不慎火烧“抱树而死”,后人也以寒食节纪念他;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于是江浙沪一带五月初五逆流而上“迎涛神”;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种种说法,都是文化习俗与当时当地不同的人文背景相结合产生的结果。

(2)驱瘟避疫说

看到这里,可能你想说,端午又不只有龙舟和粽子,艾草、香囊、雄黄酒哪去了?

别急,这就说到了。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端午节的初始之意当是驱瘟、除邪、止恶气。”何为“恶气”?原来,古人把农历五月看作“恶月”,因为五月往往高温潮湿,毒虫出没,加上古时医疗水平落后,疾病多发,而端午逢“双五”,就成了恶月恶日。

是故,古人想出了采艾草、戴香囊、喝雄黄酒、贴五毒贴等一系列防疫“消杀”民俗,用来避邪驱毒,祈祷健康。

端午挂艾草与菖蒲,驱邪祛病 图源网络

赛龙舟起初或许也是为了避瘟送灾。宗教学家、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分析历代竞渡文献后,认为端午的重要习俗——竞渡,本来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起源于送灾。

(3)夏至说

俗话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丰年。”今年夏至与端午罕见相连,是为百年奇观。

但万一端午和夏至根本就是同一天呢?

古籍中,有不少把今天的端午习俗划为夏至日活动的。记录楚地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里,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岁时风物华纪丽》里,更是直接说端午“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处于夏季正中,和夏至日相符。

于是,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两个日子。

(4)季节适应说

人类学家李亦园在“夏至说”基础上提出了“季节适应说”,认为端午有着传达着季节变化的意义。

镇远县端午节祭龙大典。图源:镇远发布

在中国西南贵州的施洞、镇远等地,有着“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大端午”是指农历五月廿五前后数日,而“小端午”才是五月初五。可见端午节在时间上具有双重内涵:从时间、季节上来说,可以是五月内的一段时期;但作为一个仪式,则为定日。

无论端午是一段时期还是定日,都与夏至有着密切关系。为了适应夏至这一至关重要的季节转化,人们通过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来应对洪水频繁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防治蚊虫、疾病侵害人体,也就形成了风俗多样的端午节。

03 

端午起于屈原大约是不能成立了。而闻一多先生希望在澄清之后,仍能告诉孩子们人性之真。

赛龙舟、包粽子,无论是为了悦神乞生还是驱邪避疫,时至今日,它们的意义早已淡去。唯有其中蕴含的“生”这一字,亘古未变。

闻一多先生说道:“不管是战国,还是现在,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战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但为这意义着想,那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真是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光伏组件热销 2023-06-20 14:53:44
“盲盒”扫“盲点” 2023-06-20 05: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