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廉润果州 | 于式枚:勤奋自律修身 风清气正齐家

2023-08-04 17:17:44 来源 : 腾讯网

营山县白塔公园内于式枚铜像。

于式枚故居。


(资料图)

人物简介

于式枚(1853年—1915年),字晦若,祖籍四川营山。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佐助李鸿章多年,奏牍多出其手。担任过礼部侍郎、考察德国宪政大臣、邮传部侍郎、吏部侍郎、学部侍郎等职。在营山县进士文化景区,于式枚祖屋现已成为一个重要景点。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灵敏/文 梁洪源/图

在营山县进士文化景区,有一座老宅,他和进士于式枚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祖籍营山的于式枚,出生于崇德尚文的大家族,受家风家训影响,从小便树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理想。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于式枚考中进士。他求学上进,刻苦勤奋,精通文史,懂好几门外语。晚清重臣张之洞称他“堪大用”,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徐世昌夸他“博极群书”。其人品高尚,好义轻财、赋性耿介,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他的故事在营山代代相传。

A勤学苦读立志报国

于式枚祖籍营山,祖辈世居于此,其故居位于现营山县朗池街道新生社区三于路与慧若路交界处。夏至刚过,我们一行人来到于式枚故居,眼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建筑,蝉鸣声声,意境悠远。

进入于式枚故居,首先要经过一个院坝。院坝内立着两根四五米高的桅杆,气势雄伟。小走几步上前,推开厚重的木门进入院内,视线豁然开朗。故居为三进三出四合院,包括朝门廊房、二堂、正堂。院内的木质门窗上,雕花惟妙惟肖、细致精美。

于氏家族是营山当地知名的科举望族。据《营山县志》记载,于家祖先于绍在明洪武年间来到营山任知县,招民垦荒,很有政绩。退休后,于绍定居营山,开枝散叶。其后,于氏一族逐渐壮大,成为当地大姓。在先祖于绍的带领下,于氏一族“抑强扶弱、惩恶赏善、兴仁兴义”。不仅如此,还世代崇文,重视读书。每次童生试,于氏子弟多达六七十人,其中考中秀才者颇多。

于式枚的父亲于中立也是一名尚德崇文的高雅人士,在粤桂地区为官多年。清咸丰年之初,于式枚出生在广东,字晦若,小名穂生,又名采生。受于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影响,他从小立志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为民谋利。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于式枚参加乡试不中,回到四川营山老家。清光绪五年,参加广西乡试考中举人;清光绪六年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如今,上海图书馆还珍藏有于式枚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试卷扉页祖籍一栏写有:“四川顺庆府营山县”字样。

考中进士以后,于式枚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为官期间,他担任过兵部主事、礼部侍郎、考察德国宪政大臣等职务。

营山县的于氏祖屋大致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40年历史。曾经,老屋年久失修,一度破损严重,2019年11月,营山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祖屋保留的正堂进行了修缮,并按历史记载的建筑风貌扩建复原厢房、二堂、朝门廊房和桅杆等,完美复现出当年的盛况。

于氏一族中人才辈出,最令人熟知的当数于式枚,因此,于氏祖屋现也被称为于式枚故居。

B三尺街坊胸怀大度

营山县档案馆馆长任颖辉是当地的文化名人,对于式枚的研究颇多。“于式枚曾两次回到营山,一次是清光绪元年,一次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任颖辉介绍,清光绪十年冬,于式枚父亲在广东任上病逝,次年年初,于式枚护送父亲灵柩回营山安葬。

与10年前第一次乡试落榜回乡不同,这次回来,于式枚已成为整个于氏家族的荣耀。他当时考中进士多年,任兵部主事。回来时,于氏家族长辈、亲朋好友在位于县城的于家宗祠设宴,并与他一起回到于家大院。到家后,于式枚坚持从小门入,不走正门。家人十分不解,他却回答道,有长辈在,年轻人应低调行事。

对于家人,于式枚从不放任、纵容,要求他们严于律己。“湖广填四川”后,大量移民进入营山,以湖南、湖北人居多。本地人和外籍人各自建立会馆和祠堂,以示族异,以彰族威。晚清时期,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在会馆修建之时,与于家宗祠紧邻。于家人担心日后出行不便,便要求对方拆墙。当时,于式枚在朝中炙手可热,于氏家族自然成为乡宦之首。禹王宫会馆朝里无官,但人多势众。一个有钱,一个有势,双方为一堵三尺之墙,由吵骂发展到打官司。先告到县衙,县令不敢升堂;继而告到顺庆府,后来告到省里,也不了了之。当时流传,禹王宫会馆的人为了显示人多钱多,曾在一个赶场日,在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各派人放一谷箩,凡是两湖入籍的人进入城门者,必须放两枚铜钱在箩内。一个逢场天就装满了四大谷箩,以此作为集会、诉讼的备用金。于氏家族则数次写信给于式枚,期望借助其威望施压。于式枚为人明智豁达、清正廉洁,他在回信中引用了清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诗:“封封来信都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四句话让族人们哑口无言。此事传到禹王宫会馆,大家被于式枚的深明大义感动。自此,两族人摒弃前嫌,自愿各让三尺,共建家园。

在历史的沉浮中,禹王宫与于家宗祠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条六尺小巷,人们为其取名“贤官道”。贤官道位于如今的营山县城内,每当行走至此,人们总会想起那段谦逊礼让、包容博大、崇德重礼的故事。

C考察宪政忧国忧民

营山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素有“科第仕宦,甲于蜀都”“文冠八属”(清代顺庆府辖营山等2州6县,故为八属)之美誉。《营山县志》记载:从宋至清,营山共产生57名进士,仅清朝就有26名。还有200余名举人、360名贡生。而于氏家族是营山历史上的科举望族。县志中记载的于姓贡生、举人、进士人数总计超过50人,仅清朝就有于式枚、于式棱、于德培三位较有名气的进士。

2011年3月,营山县实施进士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工作。在县城东部新城,成功打造了全省唯一以进士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景区。景区占地面积1600亩,涵盖白塔景区、云凤书院、于式枚故居、翰林苑、文运湖五大部分,重塑进士人文场景,打造现代美学景观,创新融合文旅业态,延续千年营山崇学上进的深厚文脉,展现进士文化厚生惠民的时代魅力。2021年1月,营山进士文化旅游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北门河为纽带,几个区域连成一片,相融相生。走进白塔公园,营山的57个进士齐聚于此。一座座进士青铜像分布园内,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们穿越岁月的风烟,纷至沓来。进士们以于式枚为首,他们打躬作揖,颔首作答,诉说当年金榜题名的荣光与辉煌,交流为官一任的经验与体悟。

于式枚是幸运的,入仕以来,一直颇受赏识、被委以重任。于式枚也是不幸的,作为晚清官员,时局动荡,内忧外患。

营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编写的《营山人物》一书中记载,于式枚先后两次走访欧美列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考察。回国后,他向朝廷呈递了《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奏考察普鲁士地方行政制度折》等4篇奏折,对当时清廷制宪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也是时人了解德国宪政的重要素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溥仪退位,于式枚以种种借口拒绝袁世凯的受命,退居青岛,1915年郁郁而终。因时局动荡,于式枚去世后,未能归葬祖籍所在地营山。

斯人虽去,于式枚及于氏家族仍被营山百姓铭记。于式枚故居所在片区被称为三于坝(于式枚、于式棱、于德培)。故居门前的两条路,一条被称为三于路,一条被称为慧若路(于式枚字晦若,同音)。如今,于式枚故居已成为营山进士文化旅游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氏一族清廉勤勉,耕读传承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继续减免! 2023-08-04 17:23:02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 2023-08-04 17:21:23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 2023-08-04 17:20:26
高三语文教学范文 2023-08-04 17:12:40
地理高效课堂范文 2023-08-04 17: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