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17:12:40 来源 : 文秘帮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资料图】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遭遇困境
这一届教这两个班,我遇到了两点主要困境:
(1)起点与其它班距离较大。分理科时,两个班均分与年级最高的班级比较,都低了4.6分。
(2)学生花在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被大大的边缘化了。这从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看出来。学生交作业的,一个班经常只有十几位,二十几位,有时则是个位数。
二、走出困境
要走出困境,靠什么?除了信心,热情,拼搏,更重要的是讲策略,讲方法,重细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体阐述如下:
1.研究考点,分清主次
思想家培根说过: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高考考纲涉及的考点很多,但高考试卷结构三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常考的考点作为教学要点,切忌面面俱到。否则,重点得不到突出,其结果只能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而效率却低下。
2.考虑好复习的先后顺序和内容
培根说过: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指出了善于安排工作顺序是与有效率工作关系密切的一个要素。那怎么安排工作顺序,才算“善于”呢?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我们对选下的高考常考点,怎么判定它们的“重要程度”呢?依据之一是学情。学生在不同阶段迫切希望掌握的,是“重要”的。例如,刚进入高三时,学生因高二时做现代文阅读题得分较少,希望能有所提高。这阶段,先复习现代文阅读,学生比较感兴趣,效率比较高。再比如,高考前,学生进一步明白缺少语文这个主力,去参加高考是不行的,比较愿意把时间投在语文。这阶段,要训练学生缺漏比较大的题型,多进行个别批改、指导。还要多给学生时间,弥补默写、文学文化名著等方面的缺漏,切忌多做练习、滥费时间。我们常见的复习顺序,是不从学情出发,而以高考试卷的结构顺序为顺序,我个人认为这是种平凡的顺序,需要改变。
3.安排好时间
复习的要点和顺序确定下来后,接下来还有一个安排时间的事要做好。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高三年需要复习的考点很多,而时间是固定的那么多,分分秒秒都如珍珠,浪费不起,需要科学安排。一项内容安排过多了,都是很奢侈很浪费的。像文言文,课内的有必修1—5,选修的古代散文欣赏。而课外的想练多少篇,就能有多少篇。若不合理安排,随意间就能浪费许多时间,导致复习其它要点的时间不足。
合理安排时间,还有个统筹的问题。华罗庚曾在《统筹方法》中举“泡壶茶喝”为例,说明抓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其它环节,对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高三语文教学也可以这样。例如,我们不必专门安排哪几周复习背诵默写,而可在复习其它考点时,顺带利用早读或零碎时间进行。
4.按语文教学规律组织复习工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更不能抗拒。人们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高三语文教学依语文教学规律进行,才能提高效率。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就拿鉴赏状物诗的主旨来说吧。状物诗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之一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刻画形象,表现主旨。因此,要理解状物诗主旨,首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概括出“物”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它的主旨。状物诗还有它的规律,比如,作者往往把物当人写,写物就是写人,褒贬物等于在褒贬人。再如,状物诗有单物诗,也有多物诗,多物诗中必有一物是主体,其它物是衬体,对主体起衬托作用。鉴赏多物诗主旨,应从主体入手。诸如此类的规律把握住了,教学语文,就比较懂“门道”了,就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死耗时间与精力。
5.扫除学生落实“死”知识的障碍
高考考纲要求的名句默写、经典情节、文言词句知识,大都需要死记,内容很多。而考生或因时间很紧,或因方法不对,往往记错了。学生自我解决这问题,要浪费好多语文时间,。因此,要想办法帮他们扫除落实“死”知识的障碍。比如,把与错别字有关的名句,整理成PPT课件或提纲,让学生训练一遍。这样,名句默写总体上就消灭了错别字。
6.做好差生工作
差生如果进不上来,就做不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也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提高差生成绩,是提高高三语文教学效率所必须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提高 实战能力 竞技水平
高三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点教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模拟题学生做了一套又一套,但结果是师生都花了很大气力,成绩却原地踏步,甚至很多学生失去了学好语文的信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我在此谈谈拙见与同行商榷。
一、以考促学得不偿失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是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由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才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的考查训练;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教学策略 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语文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在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该进入了知识的内化生成和发展创新的学习阶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因基础薄弱,往往对语文产生一种难言之痛。高考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语文成绩,难于上青天。不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有一定的成效。
一、务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注重板块,以一点带全面
高考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抓分”,为了高考能抓住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是否优秀,要在细微之处见分晓。基础正是细微之处,只要抓牢基础就可以拿高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老师总结出一些高中学生应该基本掌握的字音和字形,并印发给学生,然后不定期考查其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时间长了,学生再做选择题的前两道题时,自信心就明显增强了,正确率也明显提高了。
实际上,适应高考新题型与狠抓基础并不矛盾,很多高考新题型实际上并不“新”,比如高考中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和“古诗鉴赏”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它不过是从选择题演化成了主观题而已。因此,我仍然沿袭了以前的讲课方式,对文言文,我仍然特别注重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词性、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老知识点做认真讲解;对古诗鉴赏,我也是仍然特别注重对诗人的写作风格、诗词背景、描写方法等做分门别类的讲授。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老师要注重板块教学,以一点带全面。比如古诗鉴赏这一板块,我计划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五个板块给学生复习。每个板块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答题方法、基本术语,这一板块训练好了,对现代散文这一板块,语言运用里的修辞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情感,培养学习兴趣;设置障碍,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学生从来都不重视语文学科,有的认为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感觉似乎下了一番苦功夫,好像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少,再加上高三的时间紧张,各科的练习如排山倒海般压在学生身上,因此,许多学生就开始逐步放弃语文学科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占领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对厌倦语文学科的学生先进行思想疏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他们明白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科。让学生坚信经过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他们一定能在知识储备、阅读水平、解题技巧以及写作文采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飞跃。而且,语文学科是高考第一科,成绩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以后的考试情绪,千万忽视不得。学生是明白事理的,只要我们耐心地为他们讲清道理,一般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第二步,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语文课不能让学生做数理化。如果这个阵地都不能占领,要指望学生课后在学语文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占领我们的阵地。
三、注重交流,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探索教学途径
高三开学前,笔者认真学习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尽量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积极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灵魂,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素质。本人特别注重高考动向,搜集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因为我深知:教学实际上就是一场战争,谁的信息灵,谁就掌握了先机,谁也就有了获胜的把握。准确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少浪费许多学生宝贵的时间。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赢得了更多的有效复习时间,谁就抢得了主动,占得了先机。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逐步摆脱了“粉尘漫天飞,黑板到处挂”的教学模式。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会使学生的兴趣点更加集中,识记只是更加牢固。就语文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摆脱单纯靠声音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增加了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注重试卷分析,梳理知识要点;规范时间,营造考试氛围
高三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考试频繁。我们绝不应轻视任何一次考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课堂测试,我们都会根据题量的大小以及题目的难易为同学们规定考试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考试氛围,以期与高考合拍,让学生们经常感受这种限时的紧张的考试气氛,一是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好的应试心理状态;另外一个目的也是让学生们注意掌握自己的解题速度,避免因题量稍大而答不完的现象出现。
每一次检测、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掌握得最为薄弱的。同时,这些薄弱的环节也为我们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最主要的是,通过试卷分析,我们可以避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要点,甩开这些“包袱”以后,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教学中的针对性就会更强,经过反复几次的“甩包袱”的过程以后,最终会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这样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教学浪潮的推动下,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形成“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良性循环,定能够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孔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
[3]董梅.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中学语文(下旬),2008,(05).
[4]胡小兵.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考试周刊,2009,(15).
关键词:高三 分数 改革 高考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出路问题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
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是如何备考、应试、抓分数的呢?凡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就灌输;凡考纲规定的能力点就分项机械训练。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章,不管多么优美的诗篇,均被肢解为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数学生或埋头题海,或疲于应考,或拼命记答案。教学模式单调,不是"一言堂",就是"应考场";学习气氛沉闷,"不闻读书声,惟闻生叹息"。应该说,备考、应试本身并没有错,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关键是怎样备考,怎样应试。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备考和应试永远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高三语文教学这种以分数为惟一目的,靠灌输知识、机械重复、大搞切割解剖训练的极端应试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直接把学生异化为学习的奴隶、挣分的机器,升学率金榜上的符号,奖金、荣誉天平上的砝码;同时也把老师推进了无休止的批改讲评试卷、习题的痛苦深渊中,既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又扭曲了师生的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这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做法,不仅广泛流行于高三课堂,也程度不同地存于高一、高二课堂,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中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境中。
那么,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高三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高三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指导高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诚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说:"要通过高考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目前的高考尚不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较难统一等等,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老更新观念,树立批判精神,研究但并不迷信,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其次,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可见,只有"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是一门关涉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教学更应首先立足于这一点。所以,语文老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素养和人的发展。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从广义的阅读入手,注重积累感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有了丰厚的积累,不仅可以应考,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训练应试技能,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足够了。过分的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和任务,语文老师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坚决抛弃"一言堂"和"大放羊"的两种极端做法,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比如知识的学习,我们坚决反对灌输知识点,或把阅读、写作、诗文赏析等肢解为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的做法;阅读作、诗文赏析等就应该让学生有阅读、感受、思考、领悟、鉴赏、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形成能力,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创新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时期,这一年是高考前的最后一年,也是冲刺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命运。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应探索的课题,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三语文教学创新水平浅谈几点看法,我们以高中新课改(浙江)教材为例:
1.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沿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创新能力体现不出来。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其表现被动不愿意去练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也能和别人一样能完成好动作该多好啊!”于是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亮点,尤其对个别差生出现不协调、动作生硬的情况下,不能批评,可以采取提取起其整个动作中的某个细节,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给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确立学生中心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高三语文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高三语文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高三语文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3.突破“死书”的樊篱,引进源头活水。
高三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们可以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每周由语文教师安排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利用语文课阅读则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内摘抄出200字以内的美文佳句,然后叫科代表拼合起来组成手抄报,印发给学生阅读。人手一份,以此激励学生下一次更加认真地阅读。
虽然高三教学紧张忙碌,但我们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徜徉,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深思,领悟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执著的人生哲理。 阅读,让学生开始眼观四海风云,耳听九州风雷,笔底生出美丽的语言之花;阅读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趣,使学生增了智慧,添了灵感,长了活力。
4. “再前进一步”的教学
纵观当前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程度后,浮于表面,徘徊不前,缺乏创新性。
例如: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敢于尝试,然面,许多人的尝试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学了“形”却没有领悟其内在的“神”,没有真正地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所以,老师需要“再前进一步”,不断追求“再前进一步”的教学意识是教学创新的灵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掌握一些课堂教学创新的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既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更要注重思维的异型发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学习和探究,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再前进一步的教学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异型发散为突破口。要使教学“再前进一步”,必须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异型发散为突破口。所有异型发散是指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具有异型发散的潜能,关键是以适宜的方法激活这种潜能。具体的有:
(1)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精彩之处品味欣赏。
(2)引导分析,促使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中含义深刻之处,引导学生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大胆质疑,常常会激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历练久之,学生就敢于开拓思路,敢于出新意.体验更深刻。
(3)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及其结果大胆想象。
5.小结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着时代的召唤,加强高三语文教学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把学生放在心中,教育他们,热爱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芩.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激趣略谈[J]. 才智 , 2009, (09)
[2]李雪彩. 让语文教学洋溢情趣[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2009, (03)
[3]刘绪颖. 让思维在舞蹈――《有序数对》课堂实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 (21)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 师师合作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98-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谈到“合作”,我们马上想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而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下称“师师合作”)却鲜有人提。笔者认为师师合作,不仅指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本文仅就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阶段――高三,语文教学师师合作的现状、意义、策略谈谈一己之见。
一 师师合作的现状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轻视语文,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也自轻自贱,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除了高考压力,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水平的差异。工作中,我发现以下两种教学现象:一种是同一学科的老师,有部分知识丰富,教学也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先“富”起来的教师。但他们却不愿带动“穷”人共同致富,请教他们就说“都是瞎教的”。另一现象是同一个班级的几位任课教师,没有整体的全局意识,教师大肆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讲义资料满天飞。这一门学科成绩上去了,其他门学科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班级的整体成绩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 师师合作的意义
高三语文课堂主要是在复习、训练,为高考备战。如果说高一、高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那么,高三就是教师如何教导学生运用这种意识来解答试题。因此,高三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老师会不会教,抓住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抓住了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
1.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由于社会环境、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之间存在互相竞争的现象。因此,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自留田”,这就造成了教学的无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若能从精心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出发,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真正共享,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2.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高三教学是一盘棋,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一个班级里,如果一个学科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教学理论中的“短板效应”说的就是这个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同学科的合作协调更重要,合作的不仅是知识、时间,还有学生间的取长补短。
三 师师合作的策略
1.同学科的合作
第一,构建和谐学科备课组。(1)选配优秀的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必须是教学业务骨干,能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又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2)优化备课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应该做到新老教师搭配,结成师徒关系,错位发展,取长补短。(3)明确学科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确保备课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同时抓好课堂教学的几个“点”,即落实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疑点。(4)加强备课组成员分析、筛选、编制试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高考试卷的题型结构,将考点分割成几个板块,然后分成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工研究,真正做到各有所钻,各有所长,实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实施高效课堂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锻造合作的高效课堂。要真正实现高效的合作,就必须抓好课堂。我校的做法是:(1)制订教学案:由专门负责相关考点的老师制订,其他老师完成初次备课,写好个案。(2)进行集体备课,由主备教师进行演课,说明教案学案设计目的,重、难点的处理方法。组内其他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完成教学案定稿。(3)课堂实践,一位教师上课其他老师听课,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完善教学案,结合本班情况,实行个人二次备课,然后各班再进行新课的教学。(4)制订巩固案。将新课进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二次集体备课,找出共性问题,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分析学情,寻找问题的突破点,制定巩固案。最后教师根据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及时写出教后反思,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其前提必须有教师的精诚合作,仅靠一两个老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第三,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名师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发挥引领作用。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名师并没有人尽其才。究其原因,可能是名师自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还有就是这些人所处的环境不够宽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这些名师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如果出现这种重视名师、学习名师的教育环境,我们的名师队伍就会不断地孕育壮大。
2.追求共同的教育理想
不论是同学科的老师,还是同一个班级的多个老师,要真正实现精诚合作,就必须要有共同的教育理想。教育需要理想,从教育现实来看,持有教育理想的人,一定是富有团结合作意识的人。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教一辈子书是误人子弟一辈子。”这当然是一位大家的自谦之辞,但也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育理想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管理 工作反思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1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3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轻视语文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高三以后,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语文已经学习了十多年,所以,高三语文的考试成绩学与不学变化不明显。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对语文学习就抱着消极的心态。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行动上就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二、听之任之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心存忧虑。特别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结果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语文就产生了放弃的心理,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听之任之,?平时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至于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积极的思考,而是听之任之,抱着学成怎样就是怎样的心理,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顾此失彼
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可以学好语文的,也清楚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片面的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很多全部是来自课外,因此,平时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所以平时的语文课堂,不积极听讲,甚至在课堂上做自己买来的一些套题。岂不知,老师课堂上的一些讲解正是高考的一些重点、难点和常考点,结果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高三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高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这些问题,我尝试了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上语文。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包办代替的教学方法。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把过去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改为“读、思、说”三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读。我认为,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我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其次,让学生思?。例如,在每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围绕本篇文章设计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通过阅读这首词你感受到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这首词描绘的意象? 通过阅读这首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也会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说。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通过种种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述问题,在学生熟读课文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来讲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意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爱上语文。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要靠点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来实现。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一道理,并贯彻在语文的学习上。在高三一开始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如何学好语文这门课,通过讨论同学们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即语文学习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而不是靠临时突击,一蹴而就。为了使同学们做好词语的用法,我要求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每天记几个词语包括其用法,积少成多。要求他们常常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每节课前我都会抽查几个同学积累的情况。比如,让他们到后面黑板上去写上5个词语及其解释。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在月考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同学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此以后,同学们在语文的其他内容学习上也都注意到了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的成绩也上去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