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17:49:25 来源 : 凤凰网
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发布会上,川渝两地就今年以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相关情况,以及后续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情况进行了介绍。
看成绩>>>
数读·“双圈”建设
34项
川渝两地深化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共同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协同推进3类34项合作事项,人工智能联合攻关、种业股权投资基金等11项落地实施
10个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合作平台全面启动,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提速建设
全国前列
1—5月成渝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
30%
近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量年均增长30%以上,改变了“西货东出”局面,拓展了“北货南下”通道
2000公里
推动成渝中线等高铁提速建设,全市高铁在建及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21个
规划建设市域“4环22射60联线”高速公路网,江津至泸州北线、铜梁至安岳等项目加快推进,川渝在建及建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1个
13.2%
1—5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2%,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加速放量,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11.6%
1—5月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6%、8.5%,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5.3%
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十大工程”。1—5月,全市社零总额增长5.3%,消费市场保持恢复增长态势
128天
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1—5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28天
全市域融入 全方位推进
重庆形成“双圈”建设良好态势
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重庆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围绕“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部署实施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十项行动”,已形成了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态势。
川渝构建合作新格局
今年以来,川渝两地聚焦双城引领、“双圈”互动,构建合作新格局。
■推动双核联动联建
深化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共同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协同推进3类34项合作事项,人工智能联合攻关、种业股权投资基金等11项落地实施。
■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等专项政策,系统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集群和优质公共服务,支持渝西地区朝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推动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10个合作平台全面启动,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提速建设,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改革事项加快推进。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聚焦互联互通、高效协同,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大能源水利网建设力度。
■构建高铁和轨道交通网
推动成渝中线、渝西、渝万、成达万等高铁提速建设,全市高铁在建及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构建高速公路网
规划建设市域“4环22射60联线”高速公路网,江津至泸州北线、铜梁至安岳等项目加快推进,川渝在建及建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1个。
■构建航空枢纽网
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完工,1—5月成渝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
■构建能源水利网
藻渡水库主体工程开工,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加快实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今年以来,重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速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5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2%,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加速放量,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提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启动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1—5月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6%、8.5%,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提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名城、美食名城、会展名城、旅游名城、文化名城“五大名城”。1—5月,全市社零总额增长5.3%,消费市场保持恢复增长态势。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今年以来,重庆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重庆建设,全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实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接驳联系。近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量年均增长30%以上,改变了“西货东出”局面,拓展了“北货南下”通道。
■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建设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六大应用系统和基层智治体系为支撑的“1361”整体构架。
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今年以来,聚焦同城化、便利化,重庆与四川合力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与四川联合印发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等4张清单,优化升级“川渝通办”,推动更多“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办”等服务措施。
■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联动实施“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跨界水体、大气等污染治理,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1—5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28天。
■强化城乡融合互促互进
统筹城市更新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
向未来>>>
先行区 样板区 增长极 示范区 综合枢纽
渝西要围绕这些目标加油干
发布会介绍,渝西8区与四川自贡、泸州、遂宁、内江、宜宾、广安、达州、资阳等8市处于成渝中部支撑地带,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以两省市14.6%的面积承载了30.6%的人口,创造了27%的GDP,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所以,成渝中部地区,是川渝两省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破题之举。
为此,发布会上提出,要将渝西地区打造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现代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样板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枢纽。
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川渝两地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合力打造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正加快建设“123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与四川共同优化成渝中部地区交通规划布局,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市域(郊)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建设。
■统筹推进现代水利工程建设
双方将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工程,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造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水网体系。
■共同强化能源高效保障
川渝两地将合力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打造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提升区域能源综合保障能力。
协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
双方将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瞄准产业升级方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共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携手打造先进特色产业集群
重庆正着力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与四川共同完善成渝中部地区产业链图谱,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联合招商,深化重点园区协作互动,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国领先的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
■共建成渝中部地区科创大走廊
双方将联合打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推动形成科创共同体和产业创新共同体。
■合力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
川渝两地将共同推动国家重大生产力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和国内头部企业布局总部经济、关键核心生产基地。
协同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
川渝正加快构建枢纽体系,完善枢纽功能,发展枢纽经济,合力建设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的南向开放新枢纽。
■合力畅通开放通道
共同做好宜(宾)铁路规划研究,协同推动长江、嘉陵江航道整治,强化珞璜港、朱沱港与泸州港、宜宾港等联动发展,充分释放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应”。
■共建共享开放平台
共同争取更多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各类开放平台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强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创新集成,放大各类开放平台综合效应。
■共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做优做强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协同建设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
双方将共同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携手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合力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城市群
共推成渝中部地区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协同完善“双核”向成渝中部地区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机制,共建一批支撑力强的重要节点城市。
■联合实施“强镇带村”工程
共同规划建设一批毗邻地区特色小镇,全面提升镇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携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挥渝西地区粮油生产基地和川中“天府粮仓”示范区优势,加快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协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协同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川渝将在更大范围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吸引更多周边人口在成渝中部地区安居乐业。
■推动公共服务共享
深化医疗卫生教育合作,合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交通、社保、医保等领域“一卡通”。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共同做好长江上游生态廊道保护,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打造一批一体化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标杆和样板。
■促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推精品文旅线路品牌,完善文旅服务体系,共创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
重庆日报记者 杨骏 夏元
打造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举行成果发布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