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09:05:06 来源 : 中国网三农
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在调解一起田埂纠纷。
“老婆子你在哪里?”“我在这儿呢。”“今天村里办法治学习班,我们也去听,听说老魏来讲课。”“什么课?”“防止老人被电信诈骗的课。”……7月21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文化广场,法治小品《电信诈骗》在抑扬顿挫的甘州小调中拉开序幕。
“好!”围观群众不住地拍手称赞。看到大伙的反应,甘州区法治文艺小分队主要成员、小品导演魏亚勇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资料图】
这场法治文艺节目演出是甘肃省法治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省在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等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7月中下旬,记者深入陇原大地,探访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龙泉村、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4个村庄,了解当地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夯实普法队伍 营造良好氛围
“叔,进货的时候,可要注意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啊!”近日,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法律明白人”王领云,在村里一家小卖铺进行食品安全法宣传时,对店铺老板苦口婆心地说道。
王领云今年36岁,是村里的妇联主席兼文书。自去年成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后,她得空就在“甘肃丝路法雨”微信公众号或者村图书室学习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积累了不少法律知识。在平时的走村入户中,她也注意通过唠嗑、拉家常等方式给村民普法。
渐渐地,村民们在遇到土地权益、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方面的问题时,都会主动咨询她。“通过给村民讲解法律法规,我感觉不仅自己得到了提升,村民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工作更好开展了。”王领云说。
甘肃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李晓玲介绍,截至目前,甘肃省累计培训“法律明白人”6.57万余名,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9386户,组建有2869名成员的省市县三级“八五”普法讲师团,为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62岁的魏亚勇原是张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干部,2016年正式退休后,他选择做一名消费者维权调解员,利用自己丰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为群众服务,经他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无不握手言和。为增强群众法治意识,他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组建了普法宣传队。
2021年,在甘州区司法局的指导和帮助下,这支民间普法宣传队被“收编”为甘州区法治文艺小分队。闲暇之余,魏亚勇将宪法、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编排成甘州小调、三句半、快板等朗朗上口的文艺节目,搬到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进行表演,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魏亚勇告诉记者,目前甘州区法治文艺小分队登记在册的队员有60多位,每年到基层开展的普法宣传文艺活动能达到60场左右。
近年来,甘肃省广泛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每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都将乡村作为主战场,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巡回宣讲、民法典普法等活动6万多场次,累计受教育人数达320万余人次,推动三农领域法律法规深入基层群众,融入日常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整合资源力量 化解矛盾纠纷
郇庄村地处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西部,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692户1855人。近年来,该村将离任村干部、老党员、道德模范等吸纳进“三团”(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集体商议决策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重大工作;借助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三官一师一员”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感谢村里的调解,让我们一家人和好如初,避免对簿公堂!”李某某和冯某某是郇庄村村民,结婚50余年,共养育两儿一女。早些年,因房产分配及赡养老人纠纷,李某某长期与小儿子一起生活,而冯某某则与大儿子生活,彼此往来较少。
2020年底,村里进行征地拆迁时,拆除了开始由两人居住、后由大儿子居住的老房子,并补偿了3套房及20万元。拆迁后,双方因拆迁补偿分配无法达成一致,家庭矛盾骤然升级。眼看几十年的亲情关系将化为乌有,李某某找到郇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表示自己想要离婚并对拆迁补偿重新分配。
接案后,郇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立即进行走访了解,希望当事人能统一思想,尽快参加调解。可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长期积累的矛盾,双方一直拒绝对话。考虑到两位老人身体状况都不好,如何尽快解决此事,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成为摆在调解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于是,他们决定借助村“三团”和“三官一师一员”的力量,分组对当事人“各个击破”,两人一组负责劝说一方。一次,二次,三次……多次的电话与上门终于让当事人看到了调解员解决此事的诚意和能力,双方也终于同意召开家庭会议,对此事进行协商。
调解过程中,村“三团”成员和“三官一师一员”代表全程参与,针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分歧,一方面拿出调查证据,将获得的补偿进行对比比较,让双方能够更准确地看清事实,一方面给他们解释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有关赡养的规定,同时从风俗人情及周围群众的真人真事对他们进行劝解。通过耐心劝说,李某某、冯某某及两个儿子终于达成一致,共同签订了赡养两位老人的协议书。
长期以来,甘肃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诉源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强化法律服务 守护群众利益
“冯律师,菜贩子给我付了保证金,但是因为菜价低,没来收购我的菜,导致我没及时卖掉,损失了不少钱,我该怎么办?”近日,甘肃久铭律师事务所律师冯黎在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龙泉村提供法律服务时,现场的几位村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长期与龙泉村的接触中,冯黎了解到,龙泉村虽然以高原夏菜为主要产业,但由于人多地少,每家每户每年种的蔬菜种类不一样,不具备统一销售的条件。而当地村民比较淳朴,与菜贩子提前约定好收购价格、收取少量保证金后,往往选择相信菜贩子,等待他们收购。
“如果蔬菜价格高,菜贩子往往积极收购转卖,农户虽然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但却享受不了价格高带来的利润;如果蔬菜价格过低,菜贩子则往往选择放弃收购,导致农户空等受损,最后低价售出。”冯黎介绍,这样的情况下,农户长期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为解决此类问题,冯黎与村“两委”商议后,建议农户避免与菜贩子签订此类不平等合同,或者签订合同时注意标注违约成本等,从法律角度守护了村民的利益。
李晓玲介绍,截至目前,全省17494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顾问开展土地纠纷、环境污染、婚姻家庭、食品药品等法律咨询活动共惠及13.1万人次,法治惠民实效不断提升。
山丹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为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山丹马场为全国重要优质燕麦草产地,现有制种企业23家,培育的“丹马绿燕”燕麦草、“祥和一号”脱毒马铃薯等种属系行业知名品牌。
为助力种企发展,保护农业“芯片”知识产权,山丹县人民法院与农业、公安、检察、工商联等部门共同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种业发展咨询团队工作方案》,同时常态化联合开展打击种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同时,该院联合特色农业主产区乡镇党委,与9个经营主体、10个村党支部成立“企地院融合发展党建共同体”,建立“小微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司法帮扶群”,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搭平台,提供精准纾困服务13次。
加强民主协商 促进乡村振兴
“租金每年固定一万五千元,没有把市场行情等因素算进去。”“安全责任描述不够具体。”……这是7月21日,速展村开展“民事直说”的场景。在村法律顾问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成员、群团组织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乡贤代表、离任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党员联系户等不同身份组成的14名议事成员,就村内一处休闲园区的承租合同条款讨论得热火朝天。
速展村是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节点村之一,也是通往5A级丹霞景区的必经之地。近年来,速展村依托交通优势,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打造了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康养宜居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速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鑫在村里已经工作了24年,他认为,速展村能够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探索开展了“民事直说”“邻里小院议事”“说事墙、回音壁”等不同模式的村级议事协商模式,充分尊重村民对于村级公共事务、重大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
“一廊能闻群众声,共商可解百姓事。”在速展村村委大楼前有一条议事长廊。长廊两侧的宣传栏上,展示着向谁说、何时说、怎么说、说什么、怎么办、怎么评等“民事直说”的具体流程。“不管对村里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按这套程序拿出来议一议,生活在村里感觉很幸福。”在廊内乘凉的村民柏兴福说。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在陇原乡村行走,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