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17:01:44 来源 : 顶端新闻
#头条创作挑战赛#
走自己的路就好,不必强求别人去走。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资料图片)
在知乎看过一个话题:一个人开始成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
开始觉得可以改变的事情很少,能接受的事情越来越多。
懂得大千世界各有各的活法,不再强行干涉别人;
知道人只能悟、不能渡,也不再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学会了用智慧改变能改变的事,用胸怀包容不能改变的事。
活得越来越通透的人,都戒掉了身上的“幼稚病”。
01
不强行改变别人的价值观。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一个验证“投射效应”的实验。
他向80名大学生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有48名学生愿意,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应该都会愿意背。
而那些拒绝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实验结果证明,“投射效应”的确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到别人身上,并强行试图改变他人,结果却往往是徒劳的。
因为不同的环境、经历,会造成不同的三观。
执着于让别人按你的意愿行事,不仅会事与愿违,还可能招致反感。
关于这点,作家水木然有个很精辟的比喻:
三观,就好比一个人居住的房子,假设有个人突然冲过来,对你说: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险,我帮你把撞倒,不用谢我。
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会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你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于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屋子。
因为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不同,屋子的外观和内饰都不同。
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相当于让一条鱼去爬树。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和改变。
帮助咸鱼翻身,帮助烂泥上墙,那不是好心,而是有病。
让咸鱼自在躺平,让烂泥永远烂着,可能才是你的善意。
走自己的路就好,不必强求别人去走。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直面世界的复杂性。
让别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既是自我的成熟,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02
不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说服别人?
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然而你所谓的对,真的对吗?来看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去爬山,一人到了山顶,俯瞰看到了大海;
另一个人却只爬到了山腰,仰头看见了树林。
他们回去以后交流,一个人说山顶上的风景是大海,另一人却非说山顶的风景就是树林。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其实他俩都没错。
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两人位置不同、视野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
所以有时候,我们眼里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
如果你的思想足够成熟,就会懂得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你不会在口头上咄咄逼人,非要争个输赢。
不会再急于反驳超过自己认知的东西,而是抱有开放的心态试图去理解。
作家王蒙曾说:“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不是战胜别人的武器。
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人,而在于他理解了多少人。
当胜负欲被请出去,沟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03
不劝非要撞南墙的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别人可以借鉴。
但人永远是无法被教育的。
你撞过的南墙,依旧有无数人排队去撞。
你痛彻心扉悟来的道理,在别人那里可能不值一提。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非走不可的弯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她。
母亲拦住她:“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说罢,她昂首向前走去。
果然摔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对同样走上那条路的年轻人说,那条路走不得。
那人当然不信:既然你走得,那么我也走得。
似曾相识的场景,让张爱玲心生警醒,她已经患上了“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人总要等到足够成熟才会明白:
一个人被说教是叫不醒的,他只能在撞得头破血流后自己痛醒。
为什么在思想上教育别人很难?
因为你在和他脑海中扎根了很久的观念、认知在打架。
一个人做出的选择,是他能力范围内的选择。
但另一个人在教育他人时,却往往会忽略这点。
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横加干涉,别人该犯的错还是会犯。
你讲的道理以他当时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完全听不懂,所以他并不会立马接受,恐怕还会心生反感。
就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讲: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人掏心掏肺讲道理。
你讲的道理越多,别人越反感,越不愿意和你沟通。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开始觉醒。
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人他错了,只有现实才能教育他。
▽
作家@雾满拦江曾把人的认知比喻成一个呈漏斗形状排布的天坑:
越往下所见越少,越是容易愤怒。
越往上所见越多,越能尊重包容。
如果你看这个世界各种不顺眼,请反躬自省自己修行。
当你不再强求改变他人,也不试图叫醒他人,你就真的成熟了。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