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07:49:13 来源 : 笔记侠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来自苏德超头条号,原标题是《幸福,快乐与生命的满足》。
(资料图片)
作者简介: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 | 少将
第 7513篇深度好文:4955 字 | 11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有些问题,一直徘徊在我们脑海中。
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快乐,是种怎样的状态?有了钱,有了权力,有了知识,我们能获得幸福吗?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 " 学问之父 ",这该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了吧!而他的一生,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用 9 个字总结: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
其实,人生就是代际循环。我们每个人都是放羊娃,只是工种不同而已。
仅此,而已。
一、你幸福吗?
" 你幸福吗?"
" 我不姓福,我姓曾。"
多年前,一家著名电视台的记者拦住路人,他们有了以上对话,一时成为 " 新世说 "。
现在,我想问问正在阅读的你:" 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有点不好回答。我们更愿意回答的问题是:" 你快乐吗?" 后一个问题直截了当。
在确认提问者没有恶意后,我们可以马上回答:" 我很快乐 "," 我不快乐 ",或者 " 一般般吧 "。
但是," 你幸福吗?",问得人有几分别扭,又有点小感动。
别扭的是,幸福这种事,差不多像内衣的颜色,哪能随随便便就翻出来给人瞧的呢?
感动的是,哪怕别扭,我们的幸福还有人关心,说明我们还活在一些人的牵挂中。
有人牵挂,好哇。英雄们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说的不就是这个理吗?
当英雄,既需要能力,又需要时机,平凡如你我,很难有这样际遇。
于是,有人牵挂着,而他们牵挂的正好是自己也看重的,就很能打动我们了。
据说,听到 " 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有人崩溃到大哭,有人挥动老拳要打架。
这些人想必有着汹涌的往事,幸福是他们的经历结成的疤,那里有他们生长着的新肉和守护新肉的硬壳:柔软又坚强。
也许我们平凡得连这样的经历也没有。岁月平静,波澜不惊。有小惊喜、小确幸、小忧伤、小遗憾不时滑过心头,可似乎都不值得长久眷顾。
偶尔回首过往,一直眼望前方。
未来总有让我们操心的事情:学业、工作、人际关系……
老在操心,有些乏味;有心可操,又很踏实。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翻过去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镜中的孩子成了镜外的大人,严厉的父母已是慈详的老者。
既然你正在阅读本文,不妨设想一下,你的身边没有别人,紧锁的门窗把整个世界关在外边,夜色像雾一样笼罩着已经安睡的家人和正在阅读的你,在这个只有你跟你自己的时候,你问自己一句:
" 我幸福吗?"
是不是把自己吓了一大跳?会不会一时百感交集,羞涩、慌乱、恍惚一起涌了上来?
怎么能这样问呢?也太矫情了吧?不是一直都这样过的吗?难道对身边的人不满意了?这样做不好吧?
但是,对幸福的执着压制住所有动摇,你开始审视自己,宛如灵魂出窍般,好像有另外一个自己正在从头上的屋顶,从四周的墙壁,从脚下的地板,从你最隐秘的记忆深处仔仔细细地端详着自己。
二、人生不过代际循环,
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努力工作,或者我们一直在刻苦学习,以便以后找个好工作,从而可以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么努力地工作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完成工作任务又为了什么?为了升职,为了拿到更好的报酬。
得到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家人,尤其是为了给(未来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有了更好的待遇,就可以在家人和孩子身上投入更多。这样,家境会好一些,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长,刻苦学习。
孩子刻苦学习,以后就可以找个好工作。然后呢,他们开始努力工作……
还记得吗?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辛辛苦苦地放羊,放羊是为了让羊长肥,长肥了就可以赶到集市上卖钱,有了钱就可以娶媳妇,娶了媳妇就可以生孩子,生的孩子又可以放羊了……
看出来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是放羊娃,只是工种不同而已。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性质说得高尚一些,我们在做销售,在编程,在码字,在修建住宅,在做科学研究,在救治病患。
放羊娃也可以这样说,他在放奶山羊,他在放绒山羊,他在放黑山羊,他放细毛绵羊,他在放地毯毛羊。
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并不一定会重复我们的工作,他们的世界会比我们更辽阔。
放羊娃也可以说,他的孩子也不一定会重复他的工作:他在南山放牧,他的孩子可以到东山;他在放牧,他的孩子可以砍柴。
人生就这样代际循环着。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的亚里士多德,一生显赫,被后世尊为 " 学问之父 "。
对于这位 " 学问之父 " 的一生,20 世纪的大哲海德格尔是这样总结的: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
人生的循环,概莫能外。一代一代的人,他们出生,他们工作,他们死去。
从表面上看,工作联结着出生与死亡。但是很明显,工作的意义,并不是去充当从出生到死亡的摆渡者。
凡是来到世间的,终将离开。工作还是不工作,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我们工作,因为我们另有所求。
三、快乐,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所求是什么呢?
最常见的答案是物质的享受、权力的攫取和知识的追求。
更好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财富,财富愈多,物质保障愈好,我们愈能免于饥寒之迫,疾患之苦;身体无苦痛,那是何等的轻松。
更好的工作,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权力,让我们能影响更多的人;一呼百应,旌旗如云,那是所等的快意。
更好的工作,可以让我们知道得更多,不被无明掩蔽;一切了然于胸,那是何等的畅然。
这些都让我们快乐,快乐是好的。
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物质的丰富、权力的大小和知识的渊博,跟快乐的关系并不密切。
不是说财富越多、权力越大、见闻越广就越快乐,忧心忡忡的富人、提心吊胆的当权者、郁郁而终的学者并不少见。
人类学家发现,都市里的白领并不比丛林中的原始人更快乐。
况且就算一个人在物质、权力和知识上获得了最大的满足,那又如何呢?
整个宇宙都是他的私产,他从此可以为所欲为,他洞悉世间的一切真理,他不复再有牵挂、思念、忐忑、忧虑这些相对负面的情感,于是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就像童话里写的," 从此,他和快乐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在这些方面的极大满足,到底会成就他,还是会毁了他呢?我们不得而知。
四、有些快乐,令人同情
不管怎么说,快乐毕竟是好的。
从某个意义上理解,生命就是一场自我体验。注重快乐,会让我们活得内在一些。
你看漫天尘土里的路边野花,无人注视,自己开放,雨淋过,霜打过,阳光照耀过,蜜蜂飞过,蚂蚁爬过;
它们甚至都不曾移动半步,不曾开口,就算不远处有心仪的另一朵花,也只能等风来,借着风招摇示意,连姿势都不能自主。
就这样,它们也有自己的一生:平淡而充实。
你可以歌唱它们是怒放的生命,其实愤怒是你的,它们只是开放。
它们的生命就像季节,来了,又去了;去了,还会来。
如果不来了,那就不来了,它们曾经来过呢。来来去去,不讨好谁,不招惹谁。
生命,不是用来张扬的,而是用来过活的;它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而是自己心头的喜悦。
但是,快乐又不一定好。快乐是一种当下感觉。
人生跟着感觉走,就像开车完全相信自动导航一样,有时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
一些快乐是危险的歧路,在感官上诱惑我们,使我们精疲力竭,茫然无措,此老子所谓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也;
一些快乐是失意的安慰,让我们暂时避开伤痛,舒张心意,此李白所谓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 也。
这样的快乐,很可能并不值得艳羡,反倒应该同情。
所以,感觉好,不总是真的好。
父母跟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冲突,大概就在这里:孩子感觉很好,父母却认为很糟。
不是孩子的感觉出了错。一根筷子斜斜地插入半杯水中,看上去它好像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把筷子从水里抽出来,笔直如故。
于是,我们把先前的感觉叫做 " 错觉 "。其实,错不在感觉,而在我们的判断。
" 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弯折 ",不同于 " 筷子在水面处弯折 "。
前者是光的折射定律使然,理应如此,它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把前者等同于后者了。
感觉到好,这感觉是真实的;但是,这种感觉本身可能并不好,这也是真实的。
再者说,就算是那些生活中正面的快乐,如在新买来的沙发上躺着的舒服,完成任务后的舒畅,朋友沟通后的舒心,沉溺其中也不一定好。
是的,就是这些好感觉让平凡的生活值得留恋。
不过,要是我们贪恋它们,这些快乐倒还在,也许会一直有,但边际效益将递减,渐渐地我们会不那么快乐。
更重要的是,执着于它们,会让我们错过对更深层快乐的追求。
很多老人在儿孙满堂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一直过着邻居们倾慕的生活,却依旧怅然若失:
读书时,为了保险起见,没有填报更好的高中;
工作时,刚刚新婚,拒绝了外派的机会;
中年升职,选择了不那么劳累但也不那么容易出彩的岗位……
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所以他们一点儿都不后悔。
他们又似乎因此错过了什么,所以他们不免有些失落。
五、心满意足,你就幸福
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幸福吗?
要是你不快乐,差不多你并不幸福。快乐是重要的。
但是,只有快乐,我们也会有失落的时候,如果生命当中还有一些事情来不及成就,我们就并不心满意足。
哲学家们认为,幸福(Happiness),既指快乐,更指生命的满足。
我们要的不只是当下的快乐,更是生命的满足感。心满意足,胜过任何肤浅的快乐,胜过物质、权力和知识。
快乐是短暂易逝的。在恋人肩头痛哭一晚,缠绵悱侧的快乐会随着这一晚的过去而消逝,但因此带来的心满意足却是长久的,它将会在回忆中不断地为日渐削瘦的生命注入能量。
心满意足了,你就幸福了,哪怕目标没有达到,哪怕人生的烛火就要熄灭。
怎样才能度过心满意足的一生,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也是哲学的主要课题之一。
对此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有过论述。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七种回答。
柏拉图说," 善 " 是统治世界的力量,我们应该全面地 " 善 " 待自己和他人。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命 " 兴旺发达 ",过理性沉思的生活,活出 " 人 " 的样子。
斯多葛主义者说,不要放纵盲目的欲望,要跟自然一致。
奥古斯丁说,相信点什么比什么也不信强,相信这个宇宙的设计者则会得到至福。
卢梭说,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要让欲求超过自己的能力。
尼采说,追求自己的事业,跟痛苦 " 正面刚 "。
罗素说,有感情,但不要感情用事,学会使用理智的力量。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
要是在阅读本文的时候,读者是快乐的,我们就感觉到幸福了。
你看,作者的幸福多么谦卑。
我们希望那位姓曾的路人曾经是快乐的,始终是幸福的。
我们是这个世界的路人,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同伴。
所有的雨后,都能出现彩虹,只要有阳光,只要我们站在恰当的地方。
雨,是所有的挫折。
阳光,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
哲学家们的思考,则是到达这些恰当地方的路线图。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今天,笔记侠为大家送上这份路线图——《苏德超研学坊》重磅发布!
苏德超是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荣誉学院弘毅学堂教学院长,文科学部责任教授,武大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
他是武汉大学教学的标志性人物。教学事迹被学生写入武汉大学毕业歌,为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报道。
他在抖音上讲严肃哲学,被 22 万人催更。他主持的《哲学核心问题》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均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形而上学》号称哲学中的哲学,被他开成全校通选课,硬生生上成出本科生四年都难以选上的热门课程,几百人的教室常常出现学生站在讲台上和走廊里上课的场景,为了不挡住 PPT,有时学生不得不躺在讲台上听课。
为什么要学哲学?
正如苏德超教授在《大观念:哲学思维的养成》里写道的:在暗夜里让青年学生眼睛发光的,必定会在困顿中让我们振奋,在虚无里给我们希望。
头脑里的观念,可以让我们像没有头脑一样疯狂。
哲学是对底层观念的检查与组织。给生活一个理由,给生命一个交待。
通透而宁静地活着,于万物间得大自在。偶尔失败,但从不崩坏。
研学坊,都有哪些课?
苏德超老师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理念:三回两问一中心。
所谓 " 三回 ",一是 " 回答问题 ",问题是一切理性活动的焦点,二是 " 回到经典 ",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经典上,才能迭代改进,三是 " 回归生活 ",哲学思考应该朝向美好生活,哲学内容要获得生活的体认。
所谓 " 两问 ",一是我的思考合乎逻辑吗?合乎逻辑,我们不再矛盾;二是我的思考合乎直觉吗?合乎直觉,我们的思考不再违背本心。
所谓 " 一中心 ",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
苏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只要是你不懂,那肯定是我不懂,凡是我懂的,并且时间足够的话,你一定是可以懂的 "。
基于这一教学理念,《苏德超研学坊》按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来,以问题搭框架,通过逻辑去推进,经典与事例是血肉,点缀以禅宗式的棒喝和顿悟。
研学坊课表如下,通过 8 天的时间(七月、八月、九月、十月,每月两天),对文明观、世界观、真理观、自我观、自由观、人性观、社会观、生命观这八大底层观念做一次深度检查与重构。
在内容的展开过程中,将 " 以西为主,兼论中国 ",让我们在这个中西文明冲突的时代精神中,获得清晰的思维视野。
扫码参与
塑造幸福人生↓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