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5:59:56 来源 : 顶端新闻
撰文:赵立波
雍正二年(1724),在收臣下满保呈递的奏折后,雍正叫他物色人才,并颇为动情地说:“朕之难处惟有苍天及朕皇考、诸天神洞见而已。属一等难事,若能遇一名贤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宝矣,将欣喜若狂。”
在继位不久,雍正发现大清乏才之患非常明显,由于长期处于潜邸不能与外界交接,在成为帝国当家人之后,越发觉得需要把多人才充实进来才能做一番事情。
【资料图】
在13年间,雍正成了清朝皇帝中最善于发掘人才,并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一位,从而为清朝的“康乾盛世”打下重要基础。在给大臣鄂尔泰的批示中,雍正以不乏气魄的的笔调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朱批谕旨》就是说,用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只要人选对了,其他事情自然好办。对于用人,雍正但凡有重要契机都要发表一下看法。雍正四年,(1726)他对诸王大臣说:“从古帝王之治天下,皆言理财、用人,朕思用人之关系,更在理财之上,果任用得人,又何患财之不理,事之不办乎?”《上谕内阁》
在任命尹继善为江苏巡抚后,雍正在其奏折上批示道:“朕之责任,不过擢用汝等数员督抚而已。”《尹继善奏折》
以此可见,雍正在登基的前五年,对选人用人给予了最全面的关注,无时不刻不强调用人的极端重要性。作为雍正最亲密的大臣鄂尔泰经常通过奏折与他探讨用人理论。鄂尔泰的用人观点是:“人有强柔短长,用违其才,虽能者亦难以自效,虽贤者亦或致误公”。对此雍正赞同并强调用人不仅一定要公正得当,更要要因事择人,坚决不能使用如朱元璋所说的“以无知役有知”,就是要杜绝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也不能因人派事。并将下边的一句话转发给田文镜:“可信者非人何求,不可信者非人而何。”、“不明此理不可以言用人也,朕实以此法用人,卿等当法之,则永不被人愚矣。”最后他告诫鄂尔泰和田文镜在发现人才是要“凡有才具之员,当惜之,教之。朕意虽魑魅魍魉,亦不能逃我范围,何惧之有?”最后他又阐述说:“如果这些人才教育了却不听话,有真凭实据时,处之以法,这是他自取,有什么担心的?你们做封疆大臣,只要留心用人最为关键,如果庸碌安分,洁身自好的沽名钓誉,对人才不进行管束,最后只能误事。要不怕耗费精力,才能让人才服气,如果是无能的大员,还不如用忠厚老实人。”
鄂尔泰对雍正用人思想非常了解,与此同时,对雍正说,国家用人出发点就在于干事,尤其不能养闲人,对于有缺陷的人才要加强教育,对不能办事的“老好人”或调换职务,或离职赋闲,让出位子给有能力的人来干。雍正非常赞赏他的观点“实可开拓人之胸襟”。
当雍正选人与过去制度有所冲突时,往往他会予以破格选用:“唯期要缺得人,何论升迁之迟速,则例之合否耶!”《朱批田文镜奏折》
在当时科举出身属于“正途”,而这些官员在雍正看来,他们说得多,做得少,对于非科甲出身的人,雍正不遗余力予以选用。他曾对此说过:“国家用人,但论其贤否,不当限以出身……自古以来,名臣良辅,不从科甲出身者甚多,而科甲出身之人,亦屡见有荡俭逾闲者。”《上谕内阁》可以说,雍正用人的确做到“五湖四海”。与此同时他破格提拔了以田文镜、李卫等敢作敢为的大臣。雍正性格多面,选择用人更是多面,对他知心不给他丢脸肯干事的人,雍正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真性情,让后人读到相关批语,还能感受到一种温暖。
雍正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雍正七年(1729),“命京官学士、侍郎以上,外官布、按以上,各人密保一人”并说:“将其人可胜督抚之任,或可胜藩臬之任,据实奏明。不必据定满汉,亦不限定资格,即府县等员,官阶尚远者,果有真知灼见,信其可谓封疆大僚,亦准列于荐牍之内。”《清世宗实录》这段话简单概括就是,雍正让清朝中高级官员每人都秘密保举人才,哪怕是县令级别的,如果真有才能可以迅速提升为地方督抚,这种对人才渴求的批示,在历朝历代都相当罕见。
这种求贤若渴的理念贯穿其一生,在雍正十二年(1734)时候,赣南道缺位,雍正命署理两江总督赵弘恩推荐人选,“无论越衔与否,拟定一员”。对推荐一些年老病的官员,雍正责备说:“此等人员留于部内,不但于部务无益,且碍后进之阶。”于是命他们原品致仕,同时传谕给各部院衙门,如“章京、笔粘式内有此等年老衰迈、人平常者即行奏闻。”
两广总督上疏雍正推荐一个叫宋玮的“才守兼优”,恰命其赴京面试后,突然得病,雍正知道后批示说:“切勿任伊勉强扶病而行,免得杆路把他拖垮了。”《朱批谕旨》
在刚继位时,忙于料理康熙丧事,把这项工作让王大臣去做,并叮嘱说:“各省副参以下,千总以上题补引见到部人员,着查明具奏。从前皇考引见武职官员,其甚不堪者颇少。朕今值皇考大事,未得引见。应派王大臣验看,将人才可用、与例相符者具奏补授,令其到任。其人才永庸劣者,指名具奏。如此则案件不至堆积,而到京人员亦无守候之苦。”
此后数年,雍正接见了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和福建六省官员。雍正心细,有时候注重细节让许多臣下都倍感温暖,体贴他们道路偏远,很细致地安排行程, “仍只需照常计程行走,不比因令驰驿,过于急速,如有欲自备夫马,不愿驰驿者,各随其便。”《上谕内阁》正因为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雍正全面实行了“引见制度”,特别认真的观察官员举止和甄别他们的道德和能力。从雍正二年到去世,其一生引见全国各地官员近6000名,对于一时看不透的官员,有的甚至是数次面试。在引见各类官员时,对印象好的会“记名”、“特用”。
当他看到山东青州知府李根云时,觉得长相端正还透漏着一丝灵气:“聪明人,因其伶透,着暗记名补青州”,对后补知县石杰的评语更是“人着实明白,好端方相貌,人似平和,有气度的。”、“人着实去得,……相貌有福泽。”福建南安县知县,被雍正看后大加赞赏:“人好聪明,好相貌,着实明白,去得……”
在看了宿迁县知县刘正远后,雍正形容他:“红脸、黄胡子、好相貌,将来可望成人。”简单几笔的勾画,让人马上能想象出这个人的形象来,雍正形容下的笔调不可谓不生动而又简洁。不仅对长相好的印象格外好,对那些器宇轩昂或是不同寻常的相貌非常感兴趣,往往给出高分:“黑赤红脸,胖子,相貌好”、“轩昂相貌”这种较为抽象的形容,说明了雍正面试时不仅看长相,也看气质。他甚至认为高大威猛的体型的官员都要格外关注并适当时予以重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的官员被雍正面试后非常欣赏,并委以重任,在地方却逐渐膨胀起来。当时广东的知府陈鸿熙“蒙朕恩连词拔擢至此任,遂觉志气盈满,狂妄时作,间尝将督抚皆任意呼名,不似从前敬慎。”最后如前文所说,雍正对人才缺点“教育”,刹住膨胀心理,对这个陈鸿熙:“汝等即经保留在任,当切加训诫,勛其迁改,将此旨传谕令伊知之。《朱批谕旨》
在雍正对人才的选拔和约束下,一时之间,大力推动了康熙后期的倦怠局面,也让后人看到了雍正之所以是清代作为最大者之一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自乾隆之后,清朝再次陷入“乏才之患”。原因是乾隆、嘉庆、道光后期的选人机制进一步僵化。曾国藩在鸦片战争之前便明确提出,“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并总结出当时清朝人才存在的四大弊病,最后警告说:“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由此曾国藩引领了清朝的用人潮流,大力推动人才建设梯队,在那个僵化的时代留下一抹亮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