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21:53:25 来源 : 周到上海
想象穿越到百年前的巴黎黄金年代,你会邂逅什么样的奇遇?最近,一场充满想象和氛围的流动的巴黎城市盛宴“摩登巴黎1914—1945”展览,正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徐徐展开,三百余件展品让人感受到巴黎的时尚与浪漫。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跟着镜头一道去展览现场看看吧!
《上海会客厅》节目展示巴黎上世纪黄金年代作为今年夏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场大展,“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从丰富交织的视角回溯现代性在巴黎上世纪黄金年代的萌生与蓬勃。展览由知名建筑史学家让-路易·科恩、建筑师帕斯卡·莫里以及时尚史学者凯瑟琳·奥尔默共同策展。
(相关资料图)
一位在周末提前打卡展览的文艺青年告诉记者,“摩登巴黎”展览很精彩,值得一看。据说,这次展览从策划到最终落地,前后经历7年之久。
8月1日上午10点45分,记者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当天上午虽然受台风天气影响有大雨,但已经有不少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候入馆。中午11点整,首批观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有序入馆,记者进馆之后先去一楼前台,购票入场参观。
据悉,这次展览约有三百余件展品,包括建筑模型、手稿、绘画、珠宝、摄影、电影、服装,以及由DS+R建筑事务所创作的数字空间等。从私密室内空间到庞然的城市规划尺度,从珠宝到服饰再到电影图像,展览所呈现的可谓是巴黎这座城市三十年的创造激情史。
据悉,1914年至1945年期间恰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为一座急遽扩张的城市,巴黎成为了现代技术和文化的实验室,其影响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达到了巅峰。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使得建筑、室内设计和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变,艺术家和设计师也纷纷开始探索新的艺术与设计语言;巴黎的秘事奇闻不仅为摄影师和电影人所记录,也被作家与学者所书写。
一楼的展览大厅,大屏幕展示了不同场景的埃菲尔铁塔。1925年在埃菲尔铁塔的历史上尤为重要,作为巴黎举办国际装饰和工业艺术博览会的一部分,铁塔的管理者加布里埃尔·托马斯委托照明工程师费尔南德·雅科波齐和画家伊塔洛·斯塔拉,使用25万个电灯泡让这座纪念塔发光。
托马斯成功地说服了汽车制造商安德烈·雪铁龙租用铁塔,并用高达20米的字母拼出雪铁龙的名字。惊人而炫目的灯光秀随之上演,最为大胆的一幕则模拟了铁塔被闪电击中燃烧殆尽的场景。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组造型相对比较现代的家具。仔细一看展品说明发现,餐桌和四把椅子均为1923年制作,而桌上的茶盖陶器为1920年制作。
观赏当年巴黎之摩登情景作为老上海,范基农是一位海派人士,也是沪上知名的西洋古董收藏家。范基农是7月29日前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展,在他看来:
这次展览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巴黎当年的流行服饰、模特发型、老画报、老照片以及建筑,而1915—1945年是装饰艺术及现代派的黄金时期,展览体现了当时的装饰艺术现代风格,这些建筑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过时,比起那些无丝毫设计艺术的火柴盒建筑要美观很多。
一踏进展厅,悬挂的许多大屏电视机在播放巴黎上世纪的摩登风貌;二楼展厅展出的服饰、包包、化妆品、画报等均为当年实物原件,弥足珍贵。此次展览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模特的发型展示,各种模特的时尚发型按1:1仿真蜡制头像,在圆柱形玻璃柜内360度旋转,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那些蜡制头像,脸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般,在灯光照射下旋转,观众只要站在一个位置,就能看到头像全貌。这些头像设计感强,看得出策划布展者为了让展品更精采、更吸引人,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相信这也是本此展览比较吸人眼球的亮点之一。
在展览当中,范基农还发现,此次展览各展厅中大屏幕和投屏特別多,观众可站在一旁观看,观赏当年巴黎之摩登情景。展览还用到了大量篇幅的彩色照片,展示了巴黎当年极具装饰艺术及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实景。
范基农认为,巴黎这些富有年代感的时尚展示品,对于今天的艺术设计师也有启发及借鉴意义;对普通观众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观展可以提高自己审美水平。
上海在1917年就被称为“东方巴黎”以现代城市为例,这次展览也希望为上海的都市现代性研究提供多种历史参考。展览方认为,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远东第一大商埠——上海高速发展的时期。与都市的工业化、现代化相生相伴的是都市文化的形成,彼时的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与其说是同时期巴黎的东方镜像,不如说是中国时代更迭中的城市宣言。
那么,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由来是什么?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海派文化文献研究学者孙莺认为,上海之所以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应该与19世纪中叶法租界在上海建立有关,当时的法国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摩登与时尚。
1917年2月15日上海的《时报》上,出现了“上海为东方之巴黎”字句孙莺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发现,早在1917年2月15日上海的《时报》上,就已出现了“上海为东方之巴黎”的字句。在《女飞行家抵沪》的报道中,述及美国女飞行家史天逊的谈话,说是史天逊“在美国一向听人说上海为东方之巴黎,今日见之,果然如此”。
1933年《时事新报》上连载随笔散文“东方巴黎礼赞”1933年,巴克(投稿作者笔名)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连载随笔散文“东方巴黎礼赞”,写上海的各处景致,如城隍庙、黄浦滩、跑马厅、百度桥(即白渡桥)等,其内容和文风颇似今天的城市行走(City Walk)。
展览同名新书已经出版发行记者注意到,与展览同名的《摩登巴黎:1914—1945》新书近日已经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上市。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展览的观众来说,这本新书具有纪念意义。
《摩登巴黎:1914—1945》一书讲述了88位巴黎代言人的故事。这些巴黎代言人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身份,他们的人物传记依照人物姓氏的首字母排序在书中逐一登场,这种出其不意的组合颇有几分达达主义的味道,并暗示了这些时代菁英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关联。约瑟芬·贝克、马塞尔·卡恩、嘉柏丽尔·香奈儿、勒·柯布西耶、费尔南德·莱热、阿道夫·路斯、夏洛特·贝里安、赫莲娜·鲁宾斯坦、特里斯坦·查拉……这些巴黎的风云人物构成了万花筒式的时代画卷。
该书的两位编者均是建筑史学家,让-路易·科恩是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吉耶梅特·莫雷尔·儒赫奈尔是巴黎-马拉盖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研究员,撰稿人还包括美术史学家凯瑟琳· 德·斯麦,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莫尼克·艾莱布,时尚史学家凯瑟琳·奥尔默,艺术史学家莎拉·威尔逊等人。
目前,新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的对对对书店(dododo book)已经有售,而线上销售的新书是从8月1日起陆续发货。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对对书店由设计巴黎书报亭的法国女设计师玛塔莉·克赛特(matali crasset)特别设计。
“摩登巴黎1914—1945”,展期为即日起至2023年10月20日(周一闭馆),地点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大厅、2楼,观众需购票参观。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