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环球精选!中经评论:如何照亮“零陪护”之路?

2023-06-28 15:59:36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对于医院来说,家属能否陪护、护工是否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患者和家属自由选择为好。如果再拿“土规定”或疫情防控说事,恐怕难堵悠悠之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住院陪护难是一个老话题。近来,又有两个案例引发关注。一个是一位北京市民在几家医院辗转住院大约70天,经过医保报销后自付医药费1万多元,而护工费比医疗费还高,支付了1.7万余元。另一个是有患者家属向媒体反映,因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当时护工费都花了2000多元,还要承受价格不低的住宿费,经济压力很大。”

一句“经济压力很大”,道出了不少患者、家属的心声。讨论护工的存废问题,正如当下热议高考填写志愿是否要报考某专业一样:家境一般,先解决温饱再谈理想;家里有矿,才能怎么高兴就怎么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少患者都希望自己的家属来陪护。一来,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则省;二来,家属更了解患者,照顾更细心,有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

更重要的是,患者家属花钱请了护工,可一些护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却不尽人意。这些护工之所以护理能力不足,与行业入职门槛低、培训不规范等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的家政公司招聘护工时,不限学历、无须相关经验,年龄最好是四五十岁,吃苦耐劳、手脚麻利即可。一边是想自行陪护而不得,另一边是请护工有可能花冤枉钱,患者家属的遭遇引发共情。

那么,板子是不是应该打到医院身上?仔细一想,没这么简单。一方面,医院的一些病区不允许家属陪护有其合理性。比如,传染病区遵循传染病管理规范,家属不能随便进出。此外,如果医院不参与陪护服务,一旦在陪护过程中患者出了问题,医患之间的扯皮让人“想想都头大”。另一方面,让护士承担患者所有的护理工作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在这一点上,都不用列什么“医院床位数与护士比”等数据,护士行业的辛苦是“出了名的”。

看起来这又是个“既要又要”的难题。尽管如此,壮大陪护人员队伍、提供住院陪护服务,医院依然责无旁贷。在医院护理资源得到有效补充之前,或许破局之道在于培养医疗护理员。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补齐护理短板弱项方面,提出“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

吃“公家饭”,又有专业技能,请到这样的医疗护理员,患者和家属“做梦都能笑醒”。2022年8月,福建开始组织实施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从试点经验来看,无论是医院的护理员制度逐渐完善,还是护理员经过职业培训后持证上岗,要确保“无陪护”病房护理服务能够长期、健康运转,都离不开“钱”。说白了,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才可行。未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也好,推出相关政策扶持也罢,不宜搞“一刀切”,各地需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

当然,长远的目标需要探索,现实的问题也应正视。对于医院来说,家属能否陪护、护工是否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患者和家属自由选择为好。如果再拿“土规定”或疫情防控说事,恐怕难堵悠悠之口。“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医患双方多理解、多配合,才能照亮“零陪护”之路。(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不让家属陪护只能请护工?应尊重病人选择权知情权

是否允许陪护,不应搞“一刀切”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成都图书馆招聘汇总 2023-06-28 15:09:59
ipadmini 6(ipa证书) 2023-06-28 1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