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03:33:43 来源 : 读创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谢晨
8月18日,正值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巡讲活动在上海报业大厦举办。本次活动以“科幻文学的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为主题,并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官方视频号、新民周刊官方微博等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更新代表作家、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副主席江波,著名科幻学者、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委员、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创始人兼会长顾备,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浙江作协会员、浙江嘉兴高二学生缪林翔,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深圳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黄元,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许璐受邀参加活动。活动由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联合发起人、科普阅读推广大使谢晨主持。
(相关资料图)
小作者分享创作思路,展现科幻年轻风暴
在活动现场,往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黄元、许璐以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与创作思路。黄元的获奖作品《未被点燃的蜡烛》刻画了一对因患有“镜像反应综合症”而无法辨别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母女,通过母女与心理医生之间的一系列纠葛,探讨了生态危机背景下,高科技文明社会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谈及作品的创作思路,黄元表示:“在读过很多科幻文学作品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科幻里折射的人类情感和人文关怀问题,因此对人类情感缺失和精神危机的探讨成了这篇小说的内核。”
许璐的获奖作品《请勿返航》则讲述了一名失忆的宇航员在与航天指挥站失联后,逐渐找回自己的记忆与身份,并发觉世界真相的故事,作品以此探讨了人类意识与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对于科幻文学的发展方向,许璐表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幻文学理应站在潮头,承担探索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使命。”
缪林翔
听了黄元、许璐两位作者的发言,同为鲲鹏奖获奖者的缪林翔也介绍了获奖作品《勿朽》的创作思路,以及作品对传统文化融入科幻的探索。缪林翔表示,《勿朽》的创作始于自己对胡适的文章《社会的不朽论》的一些思考。作品通过外星文明“勿朽文明”和“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探索文明长久繁荣的道路。《勿朽》作为一部科幻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可谓相当紧密,作品中的人物“余福田”“杨坪山”化用了深圳市辖区名,是对改革开放与深圳精神的致敬。作者缪林翔以诗入文,将多篇自己原创的诗词巧妙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对此,缪林翔表示:“我很喜欢科幻现实主义把各种文学元素和科幻元素融合在一起,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古典文学跟科幻文学的结合一定也是非常精彩的。”
对于三位年轻作者的作品,科幻作家江波分别进行了独到的点评。江波表示,黄元的作品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相当细腻,符合她作为一个女性作者的特色,很好地发挥了她的长处;许璐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对科幻文学的一些经典叙事方式的娴熟运用;缪林翔的作品无论是创作规模,还是作品集成的元素种类,亦或是作品的思想深度,都充分体现了非常旺盛的创作力,可见缪同学正走在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上。
科幻学者顾备则对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综合点评。顾备表示,她在三位同学的作品中都看到了非常前沿的科学理论与科研方向,且能够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由此可见,作品的创作很有难度。其次,三位作者能在硬科幻的深奥外壳中,呈现出饱含哲思的故事情节,这种思考十分难得。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际视野
本次活动还对“如何在科幻中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深刻讨论。江波表示:“科幻文学虽是舶来品,但中国科幻拥有自己的传统,第一代科幻作家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都曾畅想过中国的未来。改革开放之后,许多西方优秀科幻作品引进国内,影响了新一代的科幻作者,中国人物与中国故事,逐渐成为创作的主体。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素养的提升,中国科幻已具备深厚的土壤。写作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我有两方面的建议:首先,创作者必须回归现实,了解中国当下的科技发展,思考科技对将来有怎样的影响。同时,可以将视野拉大,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投影到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进程中。我相信那个时候它就是一个中国故事,它就必然带着强烈的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元素。如此写作时,它也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作品,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你代表中国人发表你的想法,它也能够被世界上所有的观众所倾听、接受。”
顾备
顾备则结合了经典科幻文本,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幻文学彰显全球视野”的看法。她表示:“国际视野有多种呈现方式,首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流浪地球》《三体》中,都有人类跨越国际,有意识地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灭顶之灾,联合守护地球的故事。其次,通过高科技和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诠释故事。以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为例:主人公莫利穿行于国际之间。小说一共23章,仅仅在前6章就可以看到十多个国家和城市被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成为全球行动的一个个节点。就这样,吉本森看似随意但极为巧妙地把整个世界串在了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建议青少年更多地阅读,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看世界,去了解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幻作品。”
科幻创作遭遇困难?专家学者答疑解惑
最后,活动还征集了全国各地青少年科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两位科幻学者也对这些疑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回答。
江波
某小学科幻作者在线上提问:“当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有趣新奇的科幻设定,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个设定作为核心扩展成一个剧情完整、人物立体鲜活的科幻小说呢?”江波老师认为,必须要多看、多练,写作本身是体验性、磨炼性的过程。其次,科幻文本非常丰富,新奇的点子可能已被写过,因而不够新鲜,阅读可以排除雷同。最后,这个世界写手很多,但真正优秀的作家很少,必须坚持写作实践。
某初中科幻作者在线上提问:“科幻作品是该为现实服务,反映社会问题,只把科幻作为元素或背景,还是应着重想象力,对某种科技进行完善而合理的解释,重点去描绘技术的变化呢?”顾备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是作者风格而非科幻风格的问题,作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向和选择。只讲技术变迁的是论文,只谈社会问题的是严肃文学。科幻小说的前提是文学,必须创作读者认同的故事,这是核心。小学生、初中生开始写作时,踏踏实实把故事写明白,以此来打动人心、吸引读者。所以既不是把科幻当外皮,也不是应该注重科技。科技要为故事服务,你所做的这个设定实际上会成为一个内核。”
某高中科幻作者在线上提问:“人们通常将以理工科发明创造思维为核心的科幻称为硬科幻,而将立足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幻称为软科幻,青少年科幻写作,怎样处理科幻“硬”(科技硬核)和“软”(人文温度)的关系?”江波老师表示:“从小说定义来说,硬和软并非绝对,科幻小说并不在意风格,而在乎故事。创作者应把各种元素融合起来,找到自己擅长的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具备特色。”
某大学科幻作者在线上提问:“欧美科幻大片中,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而电影《流浪地球》中,尽管也塑造了多个科幻英雄形象,但也凝聚了一种团队的力量。请问:青少年科幻写作,怎样处理好科幻英雄高大形象和人间烟火味的关系?”对此,顾备回答道:“不存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如果角色一直都是完美的英雄,那这个故事多半不会好看。其实大家喜欢看的是英雄的成长,无论是个人英雄,还是团队的英雄,都需要成长,他为了成长必然有缺陷,所以他必须要食人间烟火。”
两位专家还就人工智能题材的运用、人类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历史题材科幻文学的写作等问题,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和建议,令线上线下的科幻文学爱好者、创作者们受益匪浅。
谢晨
本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社新民周刊主办,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知识出版社、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本项目由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据悉,第三届“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正处于征稿阶段,欢迎25岁及以下青少年踊跃投稿,关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官方微信即可参与。
审读:汪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