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17:22:54 来源 : 文秘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84-01
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中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增加语文知识含量。所以,阅读教学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相关资料图)
一、兴趣是阅读提高的基础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像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要有效地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置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是,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琢磨作品的答案,甚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不应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而应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归还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做阅读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兴致勃勃地去阅读和探究。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阅读方法和预习阅读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在预习阅读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对各种读法都要得心应手,有选择读书方法的习惯:要提倡学生无疑处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习惯;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相互请教与讨论的习惯;要培养学生产生联想、突出想象的习惯;用心灵感悟作品;要养成学习语言的习惯,对作品中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能主动积累,感悟运用;要养成比较阅读预习的习惯,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提高。可以是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文章与生活的比较,也可以是文中之情和读者主观体验的比较。更要养成不动墨宝,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边写、边评,标其精妙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读书,进入书中的角色,与主人翁同悲同喜,与作者沟通,悉悟人生,才能好读、乐读,上好阅读预习课。
四、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只有那些具有丰富知识积累的读者。才可能从作品中“领悟”出较为深刻的内涵;而那些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从阅读理解中所得到的,仅仅只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消遣而已。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作为教师,不可能去替代学生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教师呢,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引导他们,给他们我们的一些经验,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导刊,2010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两年来,在校领导以及全体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地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教材教法,同时在课题的引导下,不断学习钻研,又不断从其他老教师那里汲取教学经验。现在我想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过去(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上语文课时,多数情况是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台上老师抄写课文分析段落层次提纲,下边学生照着抄。结果呢,学了的语文课,却不能独立地分析一篇较简单的文章,这不仅让学生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也让教师对教语文失去了兴趣。现在我通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严格要求,打好汉语基础:
民族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受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进入初中,随着课程难度和深度增加,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如果不及时补救,就很难继续学习这门功课。我在初高中读书时,本班级内就有很大批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他们后来想学习,也很想学好,但因为基础没打好,无法跟上来,有的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所以,我力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学好。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促使学生继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营造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得有个和谐的气氛。
我的性格比较外向,课余时间特别喜欢和学生交谈或玩耍,在交谈和玩耍中很自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这对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有着极大的好处。
当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也看到一个个面带微笑、眼神里透出求知欲望的学生。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老师的时候,会专注地听老师讲课,也非常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还有,在课堂上作答,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平台,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只会记笔记的机器。
在教学中不免要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我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有什么情绪,都是微笑着、情绪饱满地进入课堂;不管哪个学生有多么的让我生气,也不当着全班学生大发脾气,更不板着脸训斥学生,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有这样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
培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将来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必需的语言,也就是说谋生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教学中,教师不死搬课本和参考书,不大讲课文的写作结构或写作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篇,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比如学习表现人物某种精神的课文《全神贯注》,不必分析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层次结构什么的,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想想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人物或者是否从哪些地方获悉类似的人物事迹,并且谈谈自己的感想等。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比如七年级上学习了《乡愁》、《歌词两首》等诗歌后,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筹划一个诗歌朗诵会;期末由老师筹划举办全年级范围的讲故事大赛,以提高兴趣。
三、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点体验
bsp;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我沿袭了本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在这五分钟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表达自己最喜欢或最想说的话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想说了,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学生也敢说了,并且极力地发挥出他们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可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将不懂的词语或语句用笔勾画,以便在课堂上注意诵读和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讲解。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文中很多的词语、语句难于理解,便由老师讲解。
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做对题目。但是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地位取代,并且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教师提出问题,打断了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另外,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总是会使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几乎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工具。学生在这种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的欲望。这样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对语文生字词以及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和阅读习题答题模板的总结。初中阅读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会话,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交流,只是停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个层面上。甚至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的总结也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就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学生也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怀疑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积累语文知识,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在充足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取得发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而教师只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课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知识的讲解总是局限于课本中,很少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涉及,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这样还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还是不够,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教师还应该总结出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水平,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针对初中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如何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文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互动现象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更是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双向互动的空间,是进行师生间交流共进,协调完成任务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务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现状,充分的发挥民主教学,保证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精神。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应当化被动为主动,真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人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梯度性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阅读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阅读的对象是课文,而进行阅读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认读以及解读两方面。其一,认读环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仍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然后再将问题层次提升,并使得学生共同进行解决,而解读环节则需要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及写作的表达方法,这样有层次的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进行初中教学中极为重要一个环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以及阅读教学梯度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一步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
[2]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J].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14-02
作者简介:龚娟(197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通启东市南苑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不只是读,因为“阅”有看、经历、汇聚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只是读的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被认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则被认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课程标准》的这些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注意到阅读教学承载着超越“读”的很多功能,这些功能都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够高效实现;而阅读教学则更是对我们以往打着自由旗号进行“放羊式阅读”的颠覆。也因此,在课程改革趋于平静、有效教学等要求逐步明确的今天,阅读教学有重新被我们研究和认识的必要。在近些年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重点思考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的意义
探究的一个维度是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对象,即阅读文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一般都是间接得出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阅读的一般都是教材、名家推荐阅读的读本,网上流行的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材料等,这些材料大多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真按专家们开列的书单去阅读,那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判断一个文本是否适合学生阅读,更应该从文本自身的意义上去寻找:看其是否“文质皆美”,看其是否“具有典范性”,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从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角度来看,学生在面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本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章风格,因此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解剖文本的能力。
探究的另一个维度是初中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得到怎样的提升,即阅读收获。阅读收获是衡量阅读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阅读收获,既包括即时的收获,也包括长远的收获;既包括学生得到的显性收获,也包括学生得到的隐性收获。这里仅就其中的一部分作一个解读。我们认为,学生在阅读之后得到的收获,最终体现在学生建构阅读结构,进而丰富文化结构上。从字面上来看,这种解释似乎有些深奥,可如果我们去理解其中的阅读架构与文化结构等关键词,就可以发现这确实是人们阅读的最终目标。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为这两个结构打基础。我们评价学生的阅读收获时,也是通过学生在作文或考试等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进行评分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跟所有的学习一样,归根到底是个性化的行为,而阅读本身又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并不只是视觉信息的输入,更是学生对于阅读对象的感知,说到底也就是文字构造出来的意象。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加工并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才是真正的阅读。因此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伪阅读”的情形,即学生只是被输入文字信息,或者进行复述,缺乏了对其中内容的具体感知,是谈不上阅读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自主阅读、阅读交流、阅读体悟的过程,才是高效的阅读过程。自主阅读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文本与自身理解的碰撞,生成一些新的认识的过程。比如说读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和《青年人》,我们应该先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感知的过程,学生初次阅读时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的学生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三首诗的内容。有了这一自主阅读的基础,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那么不同的认知之间就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最后阅读体悟的过程,则是碰撞之后的梳理与内化,是将感知进一步加深的过程,至此,阅读的架构与文化结构或可生成。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遵循这样一个过程,而是让学生立即接受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那冰心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人生的哲理、探讨美好青春和青年人以自身言行写好自己的历史的意向,就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构建出来。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成为阅读结论的灌输教学。
基于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这种主体阅读地位主要体现为学生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参与阅读,而阅读的体验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对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而言,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主要就在于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原有的想法与思路,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本会采取朗读方式,而对于其他的阅读材料一般则采用默读的方式,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指向语感生成、获得思想启迪等目的是必须的。语文老师在此过程中,一般是起阅读期待、阅读指导、阅读评价等作用。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行为梳理
要实现有效阅读的生成,教师作为引领者,需要从以下方面来作为:
(一)认真研究阅读材料
著名的薛瑞萍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其阅读内容之丰富,令许多大学教授都汗颜,更为可贵的是,她给学生推荐了相当一批优秀的读物。而笔者在对这一现象作过研究后认为,她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么多优秀读物,是因为她有一种阅读理念,而这种理念是适合儿童的。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要摆脱应试的压力,真正从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去帮学生选择读物。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自己去钻研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发现优秀的读物,这种体验在于自己心灵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交融,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受到文本的感染与熏陶。当师生能够为同一个文本而感动时,有效的阅读就发生了。
(二)认真研究阅读策略
在今天这种信息社会里,要想让初中学生主动接近一个优秀文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喜欢阅读,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入阅读之门的人。语文教师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人!根据笔者浅显的经验,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教师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要能够尽量渗透阅读知识,要能够将学生的视野延伸到课外阅读上去。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讲《匆匆》可以延伸到朱自清,讲朱自清可以延伸到散文,讲散文可以延伸至“形散而神不散”……当然,这种延伸必须是自然的,而非矫揉造作的,要让学生的思维有一种自然的伸展,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显然,这种延伸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自己要博览群书,要有辨别的功底与选择的智慧。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文章的阅读理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感悟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整篇文章都充斥着拜金主义的强烈震撼,尤其是文章对于失魂落魄而无颜的于勒回家后遭到嫂子冷眼相对这些内容的描写,使得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总结出家庭的内涵,对于亲人之间形同陌路的现实以及拜金主义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而且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再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描写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将这一形象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比对,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想到了平日里自己与父亲的交流和摩擦,甚至在赏析的过程中眼含泪花。
2.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及时有效地将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消化,同时将那些不是真正语文学科的内容予以摈弃。比如,鲁迅先生的那种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感悟,从而在思想上获得启迪。
要想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紧扣语文教学的主题,避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在《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中,对于“恐龙无处不在”这个文本的阅读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关注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而应该最大化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实际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订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从而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066-0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阅读教学,农村的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策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文本基础上的互动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获取知识、经验或者教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佳作赏析能力等。当代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1.1教育观念落后,忽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农村初中阅读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文章的结构分析,解剖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严重毁掉了文章的美感,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到阅读本身魅力的发挥。在这个教学理念下,学生无法获取独特的阅读体验,无法获得创新意识[1]。教学观念的落后无疑加剧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丧失,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1.2教学忽视实践,过分强调枯燥的知识点。现代我国初中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设置目标设定为150万字,然而经调查,其实际的阅读量能够达到10万字以上的只有8%左右,严重与目标脱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学生无法获得阅读途径。同时,学校、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中,部分认为阅读课外书是一种浪费,学生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科目作业上。学生阅读量的严重缺失,使得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方式单调。另外,多数学生在阅读书籍上,缺失目的性,多会选择一些如武侠小说之类的刺激性书籍,忽视了对经典书籍的阅读,而部分同学在阅读时,单纯接受情节上的感官刺激,并不能获得高尚的阅读体验。
2建设自主互助高效课堂,创设优质语文阅读环境
所谓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是指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定位为学校的帮助者、辅助者以及合作者。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讨论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具体的建设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阅读教学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倾述为主。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转变为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及促进的平台,转变为一个情感体验的平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组织形式应该采用“自主互助高校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相互促进、自我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2]。其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先学后教”上,学生通过自主性或者合作性的学习,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根据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故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人公———闰土的变化分析,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及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要靠自己的思考和内省的。教学课堂必须要注重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出感彩的体验环境。
2.2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建设,离不开有效教学方法的采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及学习特点等,同时根据阅读文本,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章的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对鲁迅在当年思想状况进行揣摩,则会对文章中的一些嘲讽清国留学生及日本“爱国”青年的描写,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自主互助高效课堂中,选择学生自主阅读及直接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不应该采用标准形式来评判,而是应该具有个性化特征。另外,必须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穿插在自主互助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个性张扬,培养学生的思考行为。
2.3创新阅读评价指标,引导语文阅读课的发展。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该要考虑到阅读方法的合适性,教师给与学生以合适教学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小组互助合作给与积极引导。阅读课程的评价指标必须要进行修改,要具有个性化。所设计的评价系统必须要能够判断出学生是否具有了能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3]。阅读的评价指标不应该单纯从阅读量出发,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思考及感悟,要既具有量化指标,又具有定性指标。另外,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当发现问题时,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主要承担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学习的帮助者。
3结束语
优质语文阅读环境的建立,需要不断推进自主互助高效课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及合作协助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互助能力,进而实现初中语文的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1]石平,陶红,张新爱.互助式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45-146.
[2]江兴林,徐德贵.平等互助,自主互动———记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特色校建设[J].语文建设,2012,21:78-80.
[3]杜士峰.“多中心”联动发展:优化农村中心校的管理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3,11:37-38.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自主性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独立意志、学生的自立行为都是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在作用。初中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志、自立行为正处于不断发展形成过程,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促进身心和学业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也因该认识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做好教学工作可能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阅读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那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科学的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注重学生内在条件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的发挥一些外在条件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性阅读的效率。比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权利,赋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阅读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阅读资源,阅读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自主性阅读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及时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以保证自主性阅读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