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天天快看:中省媒体看甘孜|新华社连发六篇文章,阅读量近700万人次,持续关注我州开展的这项行动

2023-07-04 07:12:35 来源 : 康巴传媒

7月2日

新华社客户端连发六篇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连续关注我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

阅读量近700万人次

具体如下

↓↓↓

全文如下

↓↓

甘孜州委副书记邓立军: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甘孜经验”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甘孜州委副书记邓立军就继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提出建议。邓立军认为,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方向在于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甘孜州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州各县(市)各部门要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不断推动甘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核心在于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邓立军指出,要强化思想引领,让每个家庭都树牢民族团结的意识,都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多讲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民族团结的事。促进思想转变,让共同体理念在各族群众中深深扎根。增进文化认同,塑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关键在于积极推动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激发工作活力,提升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邓立军表示,要在联谊方式上创新,充分发挥“石榴籽工作室”联络保障作用,更加注重在群众家国情怀的形成上、家庭美德的传承上、内生动力的激发上、团结互助的氛围上、思想观念的转变上下功夫、见真章。要在家庭互动上创新,进一步丰富创新家庭联谊载体,加强线上常态化联系,增加联谊频次。要在工作模式上创新,要把工作干在实处,建立困难诉求台账,在就学、就业、就医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政策上给予解读、思想上强化引导、办法上积极思谋,与相关部门形成困难问题会商机制,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收集、反映、化解工作。“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重点在于营造人人参与、户户联动的社会氛围。”邓立军认为,要树推先进典型,让先进引领实践,让典型感动时代,真正做到“做有标准、评有依据、学有榜样、干有示范”。要加强互观互学,借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互观互检”活动,组织好先进典型代表在州内县(市)学习考察,在州内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格局。要借助平台宣传,总结提升创新实践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形成“甘孜经验”。“持续巩固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根本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州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邓立军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充分了解各族群众、基层家庭急难愁盼,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方案。要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履职尽责,加强工作督导,确保实践行动有形有感有效。要严格跟踪问效,加快制定《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跟踪问效规定》,将实践行动开展情况作为各级各部门年底目标考核重要依据,作为干部职工评先选优、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由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甘孜州委统战部、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甘孜州民族团结进家庭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炉霍县委、炉霍县人民政府承办。19个“优秀石榴籽工作室”代表和1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

全文如下

↓↓

甘孜州委常委、统战部长游祥飞: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贡献“甘孜智慧”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甘孜州委常委、统战部长游祥飞总结了2022年度实践行动工作推进情况。游祥飞介绍,自去年7月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启动以来,甘孜州坚持“州指导、县实施”,强化保障、压实责任、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贡献“甘孜智慧”,形成民族团结强大合力。通过精细谋划部署,甘孜州铸领办及时指导18个县(市)、113个州级部门单位成立实践行动领导小组,细化方案、组建专班、落实经费、设立办公室,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为推进实践行动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同时加强“石榴籽”联络保障力度,建立300个“石榴籽工作中心”、2242个“石榴籽工作室”、2737支“石榴籽工作队”、培育6087名“育籽员”,架起各级干部与各族群众间的“连心桥”。并以示范入户、纵深入户、跟进入户等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6.5万余名干部职工与26万余户家庭的首次联谊入户任务,“1+2+N”联谊机制全面建立。“一年来,甘孜州围绕中心工作,在助力市域治理创建、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农旅文旅融合等方面倾情助力服务大局。”游祥飞表示。甘孜州目前建成3047个城乡法治广场、长廊,提供法律服务1.3万次,培养家庭“法律明白人”26万余人;指导全州2181个行政村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辐射引领专合社205家、家庭农场18户,带动农户49689户,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947.3万元;投入5600余万元,重点打造王母村、拔桑一村、拔桑二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力培育特色民宿产业,带动村民就地就业,致富增收。甘孜州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推行“收集+推送+化解”的纾困解难机制,强化纾困解难力度,州、县(市)巡察、督查机构针对性开展跟踪督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及整改,确保工作落地落实。广大干部职工将纾困解难事项作为提升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力抓手,及时梳理汇总、科学会商研判、分类分级推送、逐层化解消化。截至目前,累计收集困难诉求21305件、解决19810件(次),政策解答1495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件(次)。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甘孜州积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2022年度,评选命名了1个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示范县、23个省级示范单位、50个州级示范单位;命名授牌表扬50个“优秀石榴籽工作室”、2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挖掘报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王长生、四川好人张舒凤、浙江对口支援干部王峰和徐磊等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实践行动,全州各级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好风气持续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厚植、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进一步弘扬、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三交相融”的团结格局进一步深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实践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游祥飞表示。会上,游祥飞介绍了下一步实践行动工作重点:“我们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深化联谊职责、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夯实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开展互动联谊,促进三交相融、强化组织保障,严格督查问效等方式,巩固深化实践行动。”

全文如下

↓↓

中共炉霍县委副书记李百岁:

在“有形”“有感”“有效”上谱写炉霍新篇章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中共炉霍县委副书记李百岁介绍了炉霍县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相关工作。一年来,炉霍县以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为桥梁,统筹基层党建、民情走访、政策宣传等各项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奋斗篇章。李百岁介绍,炉霍县在“有形”上用心,将“十三联”机制由领导干部延伸到全体工作人员、从常规联系对象深入到每家每户,构建了更有韧性和粘性的基层工作网。成立了15个乡镇石榴籽工作中心、22个石榴籽寺庙工作中心、143个石榴籽工作室、317个石榴籽工作队,将抓稳定、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重要内容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范畴,形成了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同时加强清单管理,制定《炉霍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施方案》,成立8个工作小组,将具体项目、指标和联谊内容细化分解为28项工作任务,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确保工作落实到基础最小单元。随着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的深入开展,干部群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浓厚氛围在爱党爱国爱家乡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体现。李百岁指出,炉霍县在“有感”上用情,聚焦青稞、牦牛、俄色茶三大产业,不断探索共同富裕“三三工程”。积极争取和实施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事业等各类民生项目,城市建设、教学水平、医疗条件、就业增收、社会兜底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与数字炉霍建设有效衔接,数字化应用在调试完毕后,将在县乡村三级石榴籽队伍中全面推广,并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数字化精准分析模型,实现精准推送、精准办理、精准监督。李百岁表示,炉霍县还在“有效”上用力,重点从先进优秀评选、督查考核、经费支撑三个方面建章立制,突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担当作为保障实践行动行之有效。接下来,炉霍县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基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群众基础。着重在民族教育、生活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力;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化基础,全力推动实践行动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全文如下

↓↓

中共色达县委副书记泽仁洛加:

做好民族工作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中共色达县委副书记泽仁洛加介绍了色达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相关工作。近年来,色达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加快促进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努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泽仁洛加介绍,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过程中,色达县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坚持做好民族工作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提出并运用“讲政治、铸忠心,保稳定、顺民心,搞发展、聚民心,惠民生、暖民心,护生态、有恒心,促团结、融民心,强党建、得民心”的“七心”工作法,传承发扬“走进千家万户、道尽千言万语、交心千趟万遍、办事千件万桩、付出千辛万苦”的“五千万”民族工作优良传统。为统筹推进实践行动向纵深发展,色达县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严实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作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有力举措;加强考核督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作为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干部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的重要条件,严格考核、逗硬奖惩。“色达县量体裁衣丰富活动载体,力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得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泽仁洛加表示,一年来,色达县实施民族团结进家庭纾困解难“一网两单”制度,构建主体在县、延伸至乡、落实到村、解决到户的基层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从“事找人”到“人找事”的有效转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施“民族团结进家庭+党建+宗教治理+边界治理”,完善影响团结稳定进步问题,县、乡、村、户监测监管、涉及民族因素事件应急处置和网络舆情联动处置等机制,对涉风险点、隐患点、薄弱点进行全面化排查、常态化管理;通过家庭助廉活动、选树典型等方式,以良好家风营造社会新风。

全文如下

↓↓

“优秀石榴籽工作室”代表吴洪:

当好群众“贴心人”,共促和谐保稳定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泸定县得妥镇繁荣临时安置点“优秀石榴籽工作室”代表吴洪介绍了该工作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相关工作。“9·5”泸定地震,得妥镇道路、通信、农房等受损严重。在各级各方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灾情最为严重的湾东村、紫雅场村、联合村受灾群众已经全部入住到得妥镇繁荣临时过渡安置点板房。2022年10月1日,过渡安置点成立临时党委,临时党委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依托安置点内的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由临时党委书记负责的“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组建村级“优秀石榴籽工作队”3支,培育“育籽员”6名,与受灾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并肩战斗,有力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吴洪介绍,“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用心做好安置点受灾群众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深入排查隐患、科学合理选址,在“优秀石榴籽工作室”和州县各级联谊干部的走访动员下,今年4月在得妥镇北头村成功征下23.83亩土地用于受灾群众统规自建住房。目前,统规自建集中安置点已完成规划设计、宅基地平整、对外道路连接等工作,灾后恢复重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优秀石榴籽工作室’坚持当好群众‘贴心人’,共促和谐保稳定。”吴洪说,“优秀石榴籽工作室”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原则,认真做好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带领党员、发动村民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组织安置点受灾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政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巡逻等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治理“深融合”,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今年以来,“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16件,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吴洪指出,今年以来,“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组织受灾群众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电工、焊工、厨师等劳动技能培训6次,参与群众600余人。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目前已有30余名受灾群众在辖区内施工企业顺利端上就业“饭碗”。各族受灾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大家在一起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的干部更是经常走进群众家中,面对面拉家常,心贴心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切实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路”。如今,在过渡安置点这个大家庭里,各族群众情感相依、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同心描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画卷,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故事。吴洪表示,下一步,安置点“优秀石榴籽工作室”将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主动作为、优化服务,争分夺秒、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安置点各族群众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齐心协力重建幸福美好家园。

全文如下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代表王长生:

生在藏、汉、彝结合家庭,我们的文化信仰已相融相通

6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炉霍县召开。会上,九龙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代表王长生分享了自己的团结故事。王长生来自九龙县,人称王老表,1958年出生在一个藏汉结合的家庭,于1983年申报成为全州第一个以电影放映宣传为主的文化专业户,从事山乡文化工作40余年,期间先后荣获国家、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表彰、嘉奖40余次。“自全州启动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以来,甘孜大地迅速掀起以思想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以家风家教促进家庭建设、以产业就业助力共同富裕、以普法释法构建法治良序、以纾困解难密切干群关系的热潮,我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参与,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及时将实践行动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传递给家乡的父老,为家乡的团结发展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王长生说。王长生自小生活在藏汉结合家庭,父母的团结意识和“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团结互助、文明诚信”的家风家训伴随着他的成长,在耳濡目染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随着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王长生的家庭也相继融入藏、汉、彝三种民族。多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没有因为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而分歧疏远,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没有一丝隔阂,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已相融相通,用心、用爱传承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传统,成为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共处的一个缩影。“作为州、县群众宣讲员,我长期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工作一线,先后在康定、泸定、丹巴、九龙、海螺沟等县(市)围绕‘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等主题,面向寺庙僧尼、农牧民、干部职工、校园师生等不同群体,用不同的语言和自创的诗歌、快板、脱口秀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500余场(次)。同时,作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负责人,我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围绕民族团结、学法守法、爱国主义教育、移风易俗等主题,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体验,累计接待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5000余人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长生说。多年来,王长生以身力行,当好民族团结进步“推动者”。自全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以来,王长生积极响应,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谈家国情怀、聊家风家教、讲文明新风、话团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和每个家庭将个人理想、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联系,传承好家风、培育好家教、创建好家庭,以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王长生说:“每到一处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听到的是一声声老表,赢得的是一阵阵掌声,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杨雪

校对:毛莉泓

责编:白马

审核:杨杰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酩酊(一些小剧场) 2023-07-04 05:48:12
众泰汽车涨停 2023-07-04 04: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