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10:44:11 来源 : 证券时报网
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下退市力度也进一步加强,不少A股上市公司因自身各种原因被强制退市,近期进入退市整理期的上市公司也明显增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已有超过10家A股上市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腰斩”,甚至暴跌60%、70%或以上成普遍现象,让投资者再次见识了退市股风险快速释放的过程及其中的巨大风险。
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退市整理期的首个交易日不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叠加注册制背景下“壳”价值的下降,进一步增大了退市公司股票面临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退市个股退市整理期首日出现大幅调整在预期范围内。
(资料图片)
多股进入退市整理期
记者梳理发现,年初至今已公告被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或已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的A股上市公司合计已有40多家,如后续无大的变化,这些公司最终会被强制退市并摘牌,照此推算,今年A股市场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较以往年份大概率进一步增加,并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退市股数量的增多,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数量明显增多,今年6月份以来表现尤为明显,成为年内进入退市整理股票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
从今年各月份具体变化趋势来看,3月和4月,进入退市整理期的A股上市公司零星出现;5月,吉艾退、退市未来、退市辅仁、退市运盛、退市中昌等股票陆续进入退市整理期;6月以来,退市紫晶、退市泽达、新文退等10余股进入退市整理期,数量较此前明显增加。今年年报季收官于4月末,随后两月一批退市风险公司被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
银泰证券策略分析师陈建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关键的基础性制度,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安排。当前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下A股市场化出清机制效果逐步显现。
退市整理期首日
股价“腰斩”成常态
从近期进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股价表现来看,相关公司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腰斩”,甚至暴跌60%、70%或以上已成普遍现象,让投资者见识了退市股风险快速释放的过程,若投资者不幸“踩雷”退市股,亏损幅度将十分惊人。
私募机构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认为,退市整理期首日股票价格暴跌彰显了市场化出清机制的透明和公正,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自我化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退市机制的实施和大力落实,是对不合格企业的市场化出清,让良币逐渐驱逐劣币,起到了良好呵护资本市场的作用。其作用不仅是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更是对社会秉持诚信建设的一种提醒和鞭策。
另一家私募机构天朗资产总经理陈建德认为,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大跌,是因为有一些投资者对这只股票未来不抱太大幻想,在一天的时间里,充分对该股定价。估计往后进入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大跌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绩差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而后退市,非常好地彰显了市场化出清机制,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更彰显了市场化定价机制。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的退市股中,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绝大多数“腰斩”,跌幅超过60%的股票数量占比超过3/4,跌幅超过70%的股票数量占比也超过一半,退市运盛、中潜退、大通退、光一退、退市未来等股票退市整理期首日收盘跌幅甚至超过80%。
数据显示,多数相关股票在进入退市整理期前股价尚有数元,进入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就迅速跌破1元。
以光一退为例,该股于6月2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当天该股收盘报0.88元,一天的跌幅就高达80.70%,而在进入退市整理期前的最近一个交易日,该股收盘价尚有4.56元。
退市股投资需谨慎决策
陈建华受访时指出,退市新规主要考察的是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推动僵尸空壳企业出清,同时对交易类退市指标也更加完善,对信息披露和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指标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因此被沪深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的公司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修订后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取消了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环节,进入退市整理期的首个交易日不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叠加注册制背景下“壳”价值的下降,进一步增大了退市公司股票面临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退市个股退市整理期首日出现大幅调整也在预期范围内。
对于已经持有退市整理期股票的投资者,刘岩认为,应严格按照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慎重决策,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倘若认为风险过高,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止损或平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