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12:26:31 来源 : 腾讯网
文|凯风
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热词。
无论是大国博弈,还是区域竞争,简单的“以GDP论英雄”都在成为过去式,而“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正在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
(资料图)
抛开速度看质量,抛开总量看结构,抛开短期看长远。哪些区域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01
中国经济转型看广东,广东经济转型看广深,而广深经济转型,则落在了实体经济大区上。
日前,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下属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广东共有17个区上榜,位列各省之首。
在十强城区中,广东一省占了8个席位,包括深圳南山区、广州黄埔区、佛山顺德区等,其中黄埔区位列全国第6,较去年上升1位。
百强区,并非简单以GDP总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覆盖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和共享发展等方方面面,可视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参考指标之一。
无论是百强市、百强区还是百强县,头部区域之间的竞争历来十分激烈,黄埔区能在十强区中再次突围,可谓殊为不易。
与此同时,在广东省工业百强区县排行中,黄埔区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次位列全省之首。
广东是中国工业第一大省,也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能在强区频出的广东脱颖而出,更为不易。
事实上,黄埔区的突破并不令人意外。
近年来,在一系列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在最能代表区域经济活力的企业竞争力方面,黄埔区正在大步前进。
02
在资本市场,一个强大的“黄埔军团”正在崛起,成为全国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今年以来,随着安凯微、慧智微等高新技术企业陆续上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80家,位居全市第一、全国经开区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这80家上市企业,广泛分布在21个行业,其中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等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前,体现了制造大区和创新强区的底蕴。
这远远不是终点。
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有大量以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腰部企业”和“新势力”作为后备力量,成为“黄埔军团”持续扩容的最强支撑。
日前,各地公布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广州共有126家企业上榜,超过前四批的总和,成为增长最快的龙头城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新晋的126家“小巨人”中,仅黄埔区一个区就有62家,占比近半。
而根据历次“小巨人”榜单梳理,黄埔区共聚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排名全市第一,占了半壁江山。
同时,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和广州市独角兽报告,广州共有23家企业位列其中,排名全球第8、全国第4,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城市。
在广州23家独角兽中,来自黄埔区的多达7家,占了1/3左右,覆盖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众所周知,中国的企业,大概由“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领军企业”构成,形成自下而上、从小到大的“金字塔”晋级之路。
从各自在产业矩阵中的角色来看,中小企业是基本盘,专精特新是生力军,单项冠军为支柱,独角兽是新势力,领军企业是龙头。
套用“腰部城市”的概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堪称城市产业矩阵中承上启下的“腰部企业”,这些企业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见长,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如果说龙头企业的数量多少,可代表一个地方的既有实力,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 “小巨人”等“腰部企业”的数量,可作为衡量未来发展潜力的参考指标,更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集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见证。
正是得益于“腰部企业”和“新势力”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支撑,黄埔区上市企业数量才得以跃升各大经开区之首,而作为后备力量的企业更是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目前黄埔区拟上市企业、申报上市企业以及辅导备案的企业超过40家,而作为后备力量的上市苗圃企业更是近300家,未来“黄埔军团”还将不断扩容。
就此而言,黄埔区能拿下全国首个且唯一的“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创新型企业荟聚之地,不是没有缘由。
03
黄埔经济“含金量”何以一路向上?
众所周知,观察经济形势,不仅要看数据升降之“形”,更要看市场变化之“态”、明长期发展之“势”。
同样,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不能忽略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含金量”。
过去几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大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市场波动更趋频繁剧烈,几乎所有城市都面临着剧烈波动,黄埔区为何依旧能保持一路向上?
换言之,黄埔区为何能对冲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同步扩容?如此强大的经济韧性从何而来?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产业,这是黄埔区过去几年“全面拼经济”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一说起大项目,许多人往往第一时间想到以“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大基建,这种传统投资驱动模式正面临着投资趋于饱和、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
不同的是,黄埔区此番发力的大投资,不局限于基建,而是广泛覆盖高新产业,以“靶向招商”聚焦于产业补链强链,每一个百亿级大项目,都有望撬动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全面崛起。
孚能科技和TCL中环电池项目,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个是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一个是光伏领域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领跑者,两者都是集投资、产值双双破百亿为一体的大型项目,既是“大投资”的代表,也是“大产业”的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广州黄埔区签约项目212个,同比增长58%,签约金额约189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7个,签约500强、央企、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6个,总部项目30个,院士、专精特新、高企项目16个。
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黄埔上半年固投首次突破 1000 亿元,排名全国经开区及全省各区首位,其中工业投资担当主角,占全市40%。
事实上,过去几年,工业投资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投资,一直都是黄埔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为经济长远发展蓄势充能。
孚能科技和TCL中环电池两大“双百亿”新能源项目的联袂而至,标志着黄埔区在新型储能产业这一新兴赛道上有了一争之力,也成了黄埔区致力于牢筑“制造强区”、努力打造全国工业最强区的缩影。
作为工业大区,黄埔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一半,而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已攀升到60%以上,而广东平均为55%,全国仅为40%左右。
目前,黄埔区形成了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为代表的八大支柱产业体系,这些产业几乎覆盖了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千亿级产业,向来被视为城市工业经济的“脊梁”,也是打造制造强市的坚实支撑。
目前,黄埔区已形成汽车制造、新型显示、绿色能源、新材料、美妆大健康5大千亿级集群,成为广州制造业的最大支柱之一。
百亿级项目的层出不穷,千亿级产业的横空出世,众多科技企业铺天盖地的涌现,再叠加遥遥领先的创新动能,共同带动黄埔区科技实力和产业能级的跃升。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黄埔区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分别突破4%、5%、6%,达到6.14%,成为全市首个“破6”的区域,与纽约、东京等城市保持同一水平。
04
一流的省市,都在高调重回制造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10多个省份、数十个地市,明确将“制造强市”“工业立市”或“再工业化”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今年年初,作为中国制造第一大省的广东,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出了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的最强音,以制造强省和科创强省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大湾区,第三产业高度发达而制造业一度萎缩到1%左右的香港,毅然将“再工业化”作为突围之路,“创科”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最坚定的发展方向。
而同样以“千年商都”著称的广州,对制造业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十四五规划中,广州提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多次喊出“产业第一,制造业强市”的口号,今年更进一步提出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
回归制造业,何以突然成为众多省市的共识?
原因不难理解,这既是基于国家层面“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战略部署,也是大国博弈、产业竞争、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对“产业空心化”全面反思之下的新一轮城市竞争逻辑的体现。
事实上,论是广州的“产业第一”,还是广东省的“制造业当家”,都离不开一个个工业区县的贡献,作为实体经济大区的黄埔区的地位举足轻重。
每一个经济强市,都有一个制造大区。
说起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可谓广为人知,这些产业的主阵地都在浦东新区。
同样,说起广州,绕不开的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系列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主阵地几乎都在黄埔区。
作为广州经济大区,黄埔区以占全市15%的经济总量,贡献了41.1%的工业增加值,创造了4成以上的工业投资,全市“工业一哥”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2022年,黄埔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9000亿元,当前正全力冲刺广州首个总产值破万亿的工业大区,晋级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万亿工业俱乐部”成员。
对于广州制造业,黄埔贡献的不只是规模,更是结构、质量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且不说广州的千亿级产业,几乎都离不开黄埔区的贡献。在新兴产业赛道上,黄埔还是广州先进制造业集群最为密切的区域。
根据工信部先后发布的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全国共有45个集群入围,而广州拿下了3席,分别是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
这些集群,无一例外都以黄埔区为重心,其不仅是广州最大的超高清显示制造基地,也是智能装备和医疗器械生产的重镇。
另一方面,从创新动能来看,黄埔不仅是广州创新强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广州乃至广东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黄埔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5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家、独角兽企业7家,分别占广州全市的19%、47.8%、75%和32%,全都位列各区之首。
可见,黄埔之于广州,不只是规模意义的重要性,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依托,也是城市突围的关键支撑。
只要锚定制造强区的主方向,坚定实体经济发展之路,不惧外部波动的短期影响,黄埔区经济产业将会再上一层楼,为广州及广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正如有关领导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所指出的:“只要质的提升取得新的突破,我们就可以迎来量的井喷,可以开启新一轮发展和赶超。”
当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蓄,黄埔区迈进“万亿制造”俱乐部乃至打造成为“全国工业最强区”,都不会太过遥远。
标签: